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喻廷旭

作品数:24 被引量:291H指数:8
供职机构:四川省煤田地质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矿业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3篇专利

领域

  • 9篇天文地球
  • 8篇石油与天然气...
  • 2篇矿业工程

主题

  • 5篇比表面
  • 5篇比表面积
  • 4篇孔隙
  • 4篇储层
  • 3篇渗透率
  • 3篇盆地
  • 2篇页岩
  • 2篇油藏
  • 2篇油藏储层
  • 2篇油藏压力
  • 2篇油气
  • 2篇致密
  • 2篇浅层
  • 2篇微孔
  • 2篇煤储层
  • 2篇孔隙结构
  • 2篇孔隙类型
  • 2篇古压力
  • 2篇测井
  • 2篇测井解释

机构

  • 17篇中国地质大学...
  • 7篇四川省煤田地...
  • 4篇中国石油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国土资源部
  • 1篇西南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中联煤层气有...
  • 1篇青海油田
  • 1篇陕西延长石油...

作者

  • 19篇喻廷旭
  • 15篇许浩
  • 11篇汤达祯
  • 5篇汪雷
  • 5篇祝武权
  • 4篇赵俊龙
  • 3篇房媛
  • 2篇唐淑玲
  • 2篇张文忠
  • 2篇尹微
  • 2篇李玲
  • 2篇赵达
  • 2篇孟艳军
  • 1篇李松
  • 1篇毕海滨
  • 1篇张松航
  • 1篇何伟
  • 1篇周瑞琦
  • 1篇赵军
  • 1篇王凯

传媒

  • 3篇新疆石油地质
  • 3篇煤炭科学技术
  • 2篇大庆石油地质...
  • 1篇科技通报
  • 1篇石油学报
  • 1篇煤田地质与勘...
  • 1篇洁净煤技术
  • 1篇测井技术
  • 1篇特种油气藏
  • 1篇科学技术与工...
  • 1篇岩性油气藏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17
  • 3篇2016
  • 7篇2015
  • 5篇2014
  • 2篇2013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油藏储层的古压力定量反演探测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油藏储层的古压力定量反演探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测定油藏层位岩心和流体样品参数;建立数据装置处理的基于剥蚀厚度的油藏埋藏史地温史模拟;定量测定构造运动前的古压力。本发明从实测数据和液体状态方程出发,结合地...
许浩喻廷旭尹微张文忠
文献传递
柳林地区煤层渗透率影响因素及模糊综合评价被引量:9
2013年
煤储层渗透性是寻找煤层气有利开发的关键参数之一。本文通过对柳林地区煤层渗透性深入研究,并结合大量煤层气田勘探开发资料分析了影响柳林地区煤层渗透率的两大因素:煤体条件(煤的原生孔结构、煤体裂隙结构、煤体结构)、煤层赋存条件(埋深、地应力、储层压力)。针对该区多煤层区域上渗透率变化较大的情况,应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法建立了该区煤层渗透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渗透性模糊综合评判数学模型,对煤层进行了渗透性模糊综合评价,得出了该煤层渗透率为中等级别,评价结果与实测结果相符,为寻找渗透性较好的矿区或井田提供了新的预测方法。
李玲汤达祯许浩孟艳军喻廷旭
关键词:渗透率影响因素煤层赋存条件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
韩城矿区煤岩类型对微裂隙发育的控制机理
2014年
韩城矿区煤岩类型纵向变化频繁,煤层非均质性强。裂隙多为长度大于300μm,宽度小于5μm的树枝状和正交状裂隙,微裂隙多发育在光亮煤和半亮煤中;据核磁共振T2弛豫谱分析,从光亮煤、半亮煤到半暗煤和暗淡煤,T2谱图由吸附孔、渗流孔和裂隙发育的三峰分布渐变为吸附孔、渗流孔发育的双峰分布特征,裂隙发育程度逐渐变弱,渗流孔和吸附孔之间连通性变差,吸附孔含量逐渐增加。核磁共振分析结果与X-CT扫描结果较为一致。对不同煤岩类型裂隙发育特征及煤岩显微组分分析认为,生烃潜能和扩散能力是微裂隙发育的决定因素。
房媛汤达祯许浩喻廷旭唐淑玲赵俊龙
关键词:韩城矿区核磁共振
柳林地区煤储层埋深和地应力对其渗透率的控制机理被引量:5
2016年
基于柳林地区煤储层试井资料,采用地质统计分析等方法,探讨了柳林地区煤储层试井渗透性展布规律,阐明了煤储层埋深和地应力对其渗透率的控制机制。研究表明:柳林地区煤层渗透率介于(0.03~1.43)×10^(-3)μm^2,平均值为:0.2821×10^(-3)μm^2;主要以中渗透率煤层(0.1×10^(-3)μm^2~1×10^(-3)μm^2)和低渗透率煤层(<0.1×10^(-3)μm^2)为主。煤储层试井渗透率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大而呈负幂指数规律减小,浅部的煤储层渗透率相对较高,且变化范围较大,埋藏深度的增加,煤储层渗透率降低,且变化范围较小。现今地应力与煤储层渗透率的相关性较高,当最小水平主应力大于10 MPa时,试井煤层的渗透率普遍小于0.5×10^(-3)μm^2,当最大水平主应力大于15 MPa时,试井煤层的渗透率普遍小于0.5×10^(-3)μm^2,煤储层渗透性表现为沿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
任鹏飞汤达祯许浩李松喻廷旭
关键词:煤储层埋深地应力渗透率控制机理
一种油藏储层的古压力定量反演探测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油藏储层的古压力定量反演探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测定油藏层位岩心和流体样品参数;建立数据装置处理的基于剥蚀厚度的油藏埋藏史地温史模拟;定量测定构造运动前的古压力。本发明从实测数据和液体状态方程出发,结合地...
许浩喻廷旭尹微张文忠
煤系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测井曲线预测方法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为探究煤系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与测井数据之间的关系,选取冀中坳陷苏50探井石炭-二叠系煤系烃源岩地层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机碳含量将煤系烃源岩划分为暗色泥岩、碳质泥岩和煤。分别运用ΔlogR法和多元回归法对该区有机碳含量进行预测及对比分析,结果发现:运用ΔlogR法计算煤系烃源岩中的有机碳含量,在暗色泥岩和煤层中的预测效果较好;通过建立测井参数与有机碳含量之间的关系,选取相关系数大的声波时差和密度参数对暗色泥岩进行多元回归,运用自然电位和密度参数通过多元回归计算煤层有机碳含量,得到其与实测有机碳含量基本一致,具有好的预测效果。
祝武权谢小飞罗玉琳张松航喻廷旭汪雷
关键词:煤系烃源岩测井解释
南翼山油田浅层低压油气藏形成机理被引量:2
2014年
柴达木盆地南翼山油田浅层油藏以低压为主,伴随部分常压和少量高压。针对压力系统复杂的问题,从地层流体性质、封闭机制、构造运动等方面剖析低压油藏形成机理及浅层低压油藏压力演化与成藏耦合关系。研究表明,膏质泥岩和断层为南翼山浅层压力系统提供封闭条件;南翼山浅层油气藏是深部油气藏在喜山晚期构造运动破坏后,通过断层调整到浅部圈闭而形成;新构造运动抬升作用导致储层孔隙反弹和流体降温收缩,分别使浅层油藏压力降低10.50 MPa和7.68 MPa,是南翼山浅层油藏低压形成的重要原因。
房媛汤达祯许浩王凯喻廷旭
关键词:低压构造抬升
柴达木盆地南翼山油田新近系油藏包裹体与成藏特征被引量:7
2015年
基于流体包裹体测试,结合盆地埋藏史分析,对柴达木盆地南翼山油田新近系油藏成藏特征进行了剖析。研究表明南翼山油田新近系上油砂山组颗粒灰岩储层中包含液态烃、气液烃、气态烃及盐水等4种包裹体类型,主要分布于切穿灰岩颗粒的微裂隙、灰岩缝洞方解石充填物及粒问亮晶方解石胶结物中,烃类普遍发较强的蓝色和浅蓝色荧光,其中掺杂显示较强黄绿色荧光斑点。研究还表明上油砂山组储层中存在2期包裹体,第1期包裹体形成于上新世中期,此时上干柴沟组烃源岩进入低成熟阶段,伴随中喜马拉雅期构造运动,油气沿断层向上运移成藏,该期油气充注量较小,主要为少量低成熟的液态烃;第2期包裹体形成于上新世晚期,该时期圈闭定型、烃源岩成熟和断层、裂缝运移通道条件等匹配最好,是油藏中烃类注入的关键时期。
张君峰喻廷旭许浩房媛汪雷祝武权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新近系包裹体成藏特征油气充注
基于神经网络的柳林地区煤储层渗透率预测方法被引量:4
2015年
分析了煤储层渗透率预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测井信息的GA-BP神经网络预测煤储层渗透率方法,分析其机理及测井参数标准化处理方法。以柳林地区56口井的试井和测井资料为基础,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优选6个测井参数作为输入变量,建立了GA-BP神经网络渗透率预测模型。将渗透率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比较,两者具有较高的吻合度,证明该方法在煤储层参数预测的实践中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基于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对研究区的渗透率进行了预测,完成了渗透率平面分布图,为柳林地区煤层气的勘探开发提供了依据。
汪雷汤达祯许浩孟艳军喻廷旭陈林
关键词:测井解释煤层气灰色关联GA-BP神经网络渗透率测井资料
国外致密油勘探开发新进展及借鉴意义被引量:129
2015年
系统调研了国外致密油勘探与开发最新进展(尤其是最为活跃的北美地区),针对致密油资源利用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定义多样化、储量计算方法不适用、过于依赖新技术与政策等几个突出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结果表明:综合已有致密油及页岩油定义,结合致密油特征,从方便储量计算的角度,致密油定义可统一为以吸附或游离状态赋存于未纳入常规油田产层的低渗储层或地层深部致密岩石中(包括原地致密烃源岩,如泥页岩;与烃源岩互层或紧邻的致密储层,如致密砂岩、致密碳酸盐岩、致密岩浆岩、致密变质岩等),必须通过水平井或多级压裂等资金密集型开发技术才能实现经济采出的轻质石油聚集,进一步可分为2大类5个亚类;通过积极探索针对极低孔渗储层的物性测试技术和测井反演方法是建立致密油储层定量评价方法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储量评估时,借鉴基于开发动态的产量递减法对可采储量进行评价是更为切实可行的做法,同时,储层物性(孔隙度、渗透率)上限也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此外,成功的致密油开发更需要政府制定积极有效的扶持鼓励政策,从而保障致密油资源的勘探与开发。
张君峰毕海滨许浩赵俊龙喻廷旭赵达耿昀光
关键词:储量计算勘探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