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小军
- 作品数:14 被引量:159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更多>>
- 以审判为中心视域下的证人出庭作证制度被引量:3
- 2017年
- 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要求发挥庭审在调查核实证据和认定案件事实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实现庭审实质化。庭审应以质证为中心,证人出庭作证是质证的内在要求。2012年修正的刑事诉讼法力图解决证人不出庭作证这一长期困扰刑事审判的顽疾,但实施效果并不明显。推进庭审实质化重在解决证人出庭作证问题。证人不出庭的成因复杂,根源主要在法律条文的矛盾、刑事诉讼中自证和他证的混同、审前作证与庭审作证在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的混同。有必要明确证人出庭作证的限度,划定证人出庭的案件范围,明确证人出庭的条件;落实直接言词原则,确立人证优于书面证言的禁止宣读制度,确立及时审判、集中审理原则,同时完善证人出庭作证的三项保障机制。
- 杨宇冠杨宇冠
- 关键词:证人出庭质证直接言词原则
-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实践反思与路径完善——基于北京试点的观察被引量:10
- 2018年
-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试点期限将于2018年11月届满,正在公开征求意见的《刑事诉讼法修正草案》吸收了前期改革成果,明确刑事案件认罪认罚可以依法从宽处理的基本原则,完善具体程序规定,增加速裁程序,加强对当事人的权利保障。通过对北京试点的观察发现:认罪认罚试点存在重罪案件适用率偏低、值班律师作用发挥有限、控辩量刑协商流于形式、认罪认罚的证据价值重视不够、制度配套衔接有待完善等问题。未来改革应着眼于:扩大案件的适用范围,重点是中院一审的重罪案件;拓展值班律师的职能,实现由"见证人"向"准辩护人"转变;确立新的审理对象,注重审查认罪认罚的自愿性、真实性和合法性;凸显认罪认罚的证据价值,科学确定案件事实认定的方法 ;加强制度配套衔接,注重改革的系统性和协同性。
- 吴小军
- 我国法官庭外调查证据程序之重构 ——寻求实体真实与程序公正之平衡
- 法官庭外调查证据作为庭审调查证据的延伸,无疑对发现案件实体真实具有重要意义。但法官庭外调查的活动场域已非严格意义上的“法庭”,按照现代法治国家的理念,法官作为客观中立,裁断是非的诉讼主体,理应在法治——程序的轨道上行为。...
- 吴小军
- 关键词:程序公正刑事诉讼法庭外调查权控辩双方
- 文献传递
-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资产追回机制与我国刑事诉讼法的完善被引量:43
- 2005年
-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是联合国历史上第一部指导国际反腐败斗争的法律文件 ,它包含了大量的刑事司法规定 ,其中核心部分是资产追回机制 ,而这方面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很欠缺。为了加强反腐败的力度以及完善我国刑事诉讼法 ,有必要参照《公约》对我国刑事诉讼法作相应的修改 ,以期更好地开展反腐败的国际合作 ,最大限度地追回腐败犯罪所得。
- 杨宇冠吴小军
- 关键词:《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腐败犯罪刑事司法反腐败斗争法律文件
- 论我国法官庭外调查证据的范围——以刑事诉讼为中心被引量:3
- 2005年
- 法官拥有庭外调查权是刑事诉讼奉行职权主义的一种表征,其法理基础在于发现案件实体真实。我国刑事诉讼法对法官庭外调查权的范围并无明确的限制,混淆了控、辩、审三方的职能,有违现代诉讼之控审分离、法官居中裁判的原则。为了达致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的最佳平衡,应从两个层面对法官庭外调查证据的范围进行规制:形式标准,范围限于已出示的实物证据,排除言词证据;实质标准,证据必须具备关联性、必要性和可能性。
- 奚玮吴小军
- 关键词:刑事诉讼
- 法院提起刑事再审程序之管见被引量:1
- 2004年
- 刑事再审程序是刑事诉讼中的特殊救济程序,再审的对象是已经生效的法院裁判。唯其特殊,世界各国对再审程序的启动都规定了严格的条件和程序,在普通程序穷尽之前,不得启动再审程序。文章首先揭示我国刑事再审程序的理论基础,剖析法院提起再审程序之现状及其价值冲突,从比较法的视角对两大法系的再审程序作一考察,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法院提起再审程序进行重构。
- 吴小军王东宁
- 关键词:法院刑事再审程序刑事诉讼救济程序控审分离
- 侦查权性质刍议被引量:5
- 2005年
- 对于刑事诉讼中侦查职能的定位与侦查权的性质,我国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的认识。文章首先从侦查权的概念入手,通过对侦查权基本特征的比较分析,明确侦查权的行政属性,在此基础上对我国侦查权的司法控制作一宏观上的建构,以规范我国侦查权的行使,从而达到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的最佳平衡。
- 吴小军吕泽华
- 关键词:侦查权保障人权惩罚犯罪司法控制行使学术界
- 论我国侦查结构的完善
- 2004年
- 侦查结构一词,从语义学上看,是由“侦查”与“结构”这两个词组成的偏正式短语,即侦查的结构。对于侦查的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1996)第八十二条第(一)项做出了明文规定:“侦查”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在办案过程中,依照法律进行的专门调查工作和有关的强制措施。结构,又可称作形式、模式、构造等,是指事物各个组成部分的安排、组织及相互关系,即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组织、组合的形式。
- 吴小军
- 关键词:侦查结构侦查目的刑事诉讼目的当事人主义侦查机关侦查羁押期限
- Adrian A.S.Zuckerman:法律、事实抑或司法被引量:6
- 2004年
- 作为裁判的基础,法律和事实之界分,具有重要的含意。法律必须适用于案件事实。案件事实要么由当事人承认,要么由法院确定:其中的任何一种(事实认定)方式均不受法律的规制。法律决定何种类型的事实产生权利和义务;个案事实本身并不是由法律创设的,而是存在于法律之外的(客观)世界之中。当案件事实发生争议时,
- 阿德利安.朱克曼吴小军
- 关键词:法律制度司法制度司法程序法律适用
- 中国古代“五听”制度述评被引量:16
- 2005年
- 听讼制度在中国古代刑事诉讼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中国古代重实体、轻程序的传统 ,使得通过听讼探究案件事实真相 ,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五听"即辞听、色听、气听、耳听和目听 ,是中国古代听讼的基本方式。本文立足于中国古代刑事诉讼 ,追溯"五听"制度的历史沿革 ,以案例形式归纳"五听"制度的类型 ,并在此基础上对"五听"制度作一价值评析 ,管窥这一制度对现代刑事诉讼的启示 ,以期为我国当代法制建设提供借鉴。
- 奚玮吴小军
- 关键词:刑事诉讼法制建设历史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