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朝霞

作品数:19 被引量:97H指数:6
供职机构: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细胞
  • 4篇疗效
  • 4篇静脉
  • 4篇肝硬化
  • 3篇造瘘
  • 3篇造瘘术
  • 3篇脂肪
  • 3篇上皮
  • 3篇上皮细胞
  • 3篇曲张
  • 3篇瘘术
  • 3篇胃上皮
  • 3篇胃上皮细胞
  • 3篇胃造瘘
  • 3篇胃造瘘术
  • 3篇疗效观察
  • 3篇经皮内镜
  • 3篇静脉曲张
  • 2篇代谢
  • 2篇胆固醇

机构

  • 19篇南华大学
  • 1篇湖南中医药高...
  • 1篇株洲市一医院

作者

  • 19篇刘朝霞
  • 17篇吴清
  • 16篇阳学风
  • 11篇胡杨
  • 10篇傅念
  • 3篇彭飞
  • 3篇张宏文
  • 3篇谢妮
  • 2篇廖谷青
  • 1篇谭英征
  • 1篇邹艳
  • 1篇贺承健
  • 1篇何娅娣
  • 1篇廖端芳
  • 1篇张洁
  • 1篇贺成健

传媒

  • 3篇世界华人消化...
  • 2篇中国内镜杂志
  • 2篇中南医学科学...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临床肝胆病杂...
  • 1篇临床误诊误治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华肝脏病杂...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中国误诊学杂...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 1篇内科
  • 1篇中国现代医生
  • 1篇第二届全国消...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3篇2007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在吞咽障碍患者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16
2013年
目的评估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PEG)在吞咽障碍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以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收治的18例吞咽障碍患者,对其实施PEG,观察其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成功实施PEG 18例,平均耗时15 min。经造瘘管饲后,患者的营养状态明显改善。2例患者造瘘管局部出现红肿和脓性分泌物,1例患者造瘘管周围肉芽组织过度生长。此外未出现造瘘管脱出、坏死性筋膜炎、腹膜炎、胃肠穿孔及吸入性肺炎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PEG对于吞咽困难的患者来说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肠内营养方法。
胡杨刘朝霞傅念阳学风吴清
关键词: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吞咽障碍临床疗效
经皮内镜下胃(空肠)造瘘术置入肠内营养对危重患者C-反应蛋白等的影响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引导下胃造瘘术(PEG)和胃空肠造瘘术(PEJ)肠内营养能否减轻危重症患者的炎症反应。方法术前及术后7和14 d采血,检测血浆清蛋白、血浆内毒素和血浆C-反应蛋白浓度。血浆内毒素检测应用鲎试剂法。术后24 h和第7天经造瘘管注入对比剂观察饲养管是否通畅及造瘘管周围渗漏情况;所有患者随访至拔管或死亡。结果 PEG/PEJ组术后7 d C-反应蛋白和内毒素均有所降低,14 d时下降更明显,术前、术后比较有显著性(P<0.05)。血浆清蛋白术后7和14 d较术前均有升高,且14 d更明显,但无显著性。PEG/PEJ组14 d C-反应蛋白和内毒素与对照组14 d(相同时间抽取血液)比较下降更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5)。PEG/PEJ组14 d清蛋白水平与对照组14 d(相同时间抽取血液)比较上升更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PEG/PEJ术是目前较为完善和成熟的微创技术。对于长期无法经口进食的危重症患者,PEG/PEJ肠内营养支持不仅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还可以减轻患者的炎症反应。
刘朝霞刘浩雷吴清胡杨谢妮廖谷青贺承健
关键词:胃造瘘术C-反应蛋白
过氢化物酶增殖物活化受体-γ在胆固醇代谢中的作用被引量:3
2007年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γ(PPARγ)有着广泛的生物学效应。PPARγ在脂质胆固醇代谢中亦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PPARγ在胆固醇代谢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刘朝霞阳学风
关键词:PPARΓ胆固醇
介入治疗Dieulafoy病致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Dieulafoy病的临床特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2年16例Dieulafoy病患者的临床特点,通过内镜诊断及行腹腔动脉和胃左动脉造影,10例患者行内镜下局部注射或喷洒肾上腺素止血治疗,6例患者行血管介入治疗。结果16例均因上消化道大出血急诊入院,所有病例入院后均行内镜检查,其中14例经内镜确诊,2例经血管造影确诊,6例患者首次内镜治疗成功,5例患者介入治疗成功,1例介入治疗失败转为手术治疗。结论对上消化道大出血的病例,应加深掌握本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介入疗法是急诊处理Dieulafoy病所致消化道大出血较为理想的治疗手段。
胡杨阳学风吴清刘朝霞傅念
关键词:DIEULAFOY病上消化道出血
布加综合征13例误诊误治原因探讨
目的:探讨布加综合征(BCS)的误诊误治情况及其原因,以及避免误诊误治的方法。 方法:对就诊的15例BCS病人的诊断和治疗情况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了解误诊误治情况及易误诊的疾病。 结果:首次就诊的误诊...
吴清刘朝霞阳学风张宏文
关键词:门静脉肝静脉血栓误诊布加综合征
文献传递
尼美舒利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OX-2及P16表达的影响
2010年
目的观察尼美舒利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COX-2及p16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用甲基硝基亚硝基胍(MNNG)建立CAG大鼠模型,免疫组化等方法观察尼美舒利对CAG中环氧合酶-2(COX-2)和P16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尼美舒利能有效降低CAG中COX-2表达水平,同时能上调MNNG诱导的肿瘤抑制基因P16蛋白表达。结论尼美舒利可能在降低胃癌的发生中具有一定的作用。
胡杨阳学风刘朝霞傅念吴清谭英征
埃索美拉唑对人胃上皮细胞抗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被引量:10
2014年
目的观察埃索美拉唑在氧化应激条件下对胃上皮细胞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培养胃上皮细胞系AGC细胞,用不同浓度埃索美拉唑(0.1、0.5、1.0μg/ml)处理8 h,光泽精化学发光分析法检测其对活性氧(ROS)产生的影响,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检测血红素氧合酶1(HO-1)和环氧化酶(COX)mRNA表达,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HO-1蛋白表达水平,比色法测定HO-1酶活性。结果 AGS细胞与埃索美拉唑孵育8 h后,能显著抑制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诱导的ROS产生。其中1.0μg/ml埃索美拉唑能使ROS产生量降低(73.3±3.5)%。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结果显示,0.5μg/ml埃索美拉唑处理后,HO-1mRNA增高8.2倍;1.0μg/ml埃索美拉唑处理后,HO-1 mRNA增高了38.4倍。不同浓度的埃索美拉唑刺激AGS细胞后,HO-1蛋白的表达量及HO-1酶活性随其浓度的递增而增高。埃索美拉唑处理后,AGS细胞内COX-1和COX-2 mRNA表达水平无变化。而AGS细胞首先经30μmol/L萘普生和罗非昔布分别作用后,对HO-1表达无影响。结论埃索美拉唑可能通过上调HO-1的表达而发挥对胃上皮细胞的抗氧化保护作用。
胡杨吴清刘朝霞傅念阳学风
关键词:埃索美拉唑上皮细胞血红素氧化酶环氧化酶
槲皮素对脂肪变性L-02细胞胆固醇合成及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表达的影响被引量:8
2007年
槲皮素[3,3’4’,5,7-五羟基黄酮]是天然黄酮类化合物。许多研究已证实槲皮素有抗增殖、抗氧化、抗肿瘤、抗炎、抗病毒等药理作用,且不良反应小。本实验旨在检测槲皮素对胆固醇合成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为治疗胆固醇代谢性疾病开辟新途径。
张洁阳学风廖端芳吴清刘朝霞何娅娣
关键词:脂肪肝槲皮素胆固醇酯类
神经酰胺在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肝细胞脂质沉积中的作用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大鼠肝内神经酰胺水平与肝细胞脂质沉积之间的关系.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AFLD模型组和多球壳菌素组,NAFLD模型组采用高脂肪饲料喂养,多球壳菌素组除了高脂肪饲料喂养外还给予多球壳菌素喂养,正常对照组大鼠则喂养普通饲料.喂养12 wk后分别采用酶检测法、HE染色和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HPLC/MS)检测各组大鼠的肝组织脂质含量、脂质变性程度以及神经酰胺水平.结果:NAFLD模型组大鼠肝组织中的甘油三.酯和游离脂肪酸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多球壳菌素组(P<0.05),而且模型组大鼠肝组织标本的脂肪变性程度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多球壳菌素组(P<0.05);与肝细胞内脂质沉积增加相应的是NAFLD模型组大鼠的肝内神经酰胺(主要是C24:0和C16:0神经酰胺)水平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多球壳菌素组(P<0.05).结论:神经酰胺参与了NAFLD大鼠肝细胞内的脂质沉积过程,抑制神经酰胺的合成则有助于减轻肝细胞内的脂质沉积程度.
胡杨刘朝霞傅念吴清阳学风刘浩雷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肝神经酰胺脂质沉积多球壳菌素
猪去氧胆酸对脂肪变性肝细胞活性的影响及其机制
2024年
目的探讨猪去氧胆酸(HDCA)在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为进一步阐明MAFLD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L02肝细胞作为实验细胞,利用棕榈酸诱导L02细胞发生脂肪变性。采用FXR siRNA干扰链技术,构建FXR低表达的肝细胞株。CCK8实验检测HDCA在不同浓度(0、100、200、300、400μmol/L)和时间(12、24、36、48 h)对L02脂肪变性肝细胞的影响。通过qRT-PCR检测法尼醇X受体(FXR)、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周期蛋白D1(Cyclin D1)、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和蛋白激酶B(AKT)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FXR、Cyclin D1、PCNA、PI3K、pPI3K、AKT和p-AKT蛋白表达。计量资料服从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时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Tukey HSD检验;服从正态分布但方差不齐时采用Welch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Games-Howell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结果CCK8检测结果显示,300μmol/L HDCA处理的L02细胞和脂肪变性肝细胞活性明显下降(P值均<0.05);qRT-PCR检测结果显示,FXR mRNA表达增强,PCNA、Cyclin D1、PI3K、AKT的mRNA表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FXR蛋白表达明显上升(P<0.05);干扰L02细胞FXR的表达后,PCNA、PI3K、p-PI3K、AKT和p-AKT的蛋白表达均明显增加(P值均<0.05)。结论HDCA通过上调FXR表达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从而造成脂肪变性肝细胞活性下降。
汪远远邹艳刘朝霞阳学风
关键词:猪去氧胆酸法尼醇X受体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