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建勇

作品数:14 被引量:37H指数:3
供职机构: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科技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前期研究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动脉
  • 4篇动脉瘤
  • 4篇OMMAYA...
  • 4篇穿刺
  • 3篇引流
  • 3篇引流术
  • 3篇术后
  • 3篇细胞
  • 3篇脑积水
  • 3篇脑室
  • 3篇脑室穿刺
  • 3篇积水
  • 3篇出血
  • 2篇小脑
  • 2篇脑梗
  • 2篇脑梗死
  • 2篇脑室穿刺引流
  • 2篇脑室穿刺引流...
  • 2篇梗死
  • 2篇储液囊

机构

  • 14篇齐齐哈尔市第...
  • 2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大连医科大学
  • 1篇齐齐哈尔医学...
  • 1篇齐齐哈尔医学...
  • 1篇北京协和医院

作者

  • 14篇刘建勇
  • 7篇邓贺民
  • 6篇于广久
  • 5篇盛学东
  • 4篇谷树清
  • 4篇康铁江
  • 3篇曲艺
  • 3篇关宇欣
  • 3篇张军
  • 3篇米山
  • 3篇宋继伟
  • 2篇张志远
  • 2篇郑洪波
  • 2篇侯魁元
  • 1篇栗世方
  • 1篇赵晨
  • 1篇倪玉璞
  • 1篇关恩勋
  • 1篇孙玉琢
  • 1篇张波

传媒

  • 4篇齐齐哈尔医学...
  • 2篇临床神经外科...
  • 1篇黑龙江医药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中国脑血管病...
  • 1篇医学研究杂志
  • 1篇现代保健(医...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0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8
  • 1篇2004
  • 1篇2000
  • 1篇1996
  • 1篇1993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Ommaya囊在动脉瘤术后脑积水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10年
张志远谷树清刘建勇关宇欣张军盛学东康铁江
关键词:脑积水储液囊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Ommaya囊辅助侧脑室穿刺引流术在高血压小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11
2015年
目的探讨Ommaya囊辅助侧脑室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小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8例小脑出血患者行Ommaya囊埋置侧脑室引流术,Ommaya囊穿刺外引流脑脊液。结果 28例患者中无1例发生颅内感染。根据患者出院时的GOS评级:预后良好l7例,中残8例,重残1例,死亡2例。结论 Ommaya囊辅助侧脑室穿刺引流术是对常规脑室外引流治疗小脑出血安全、有效的改进方法,能有效减少并发症。
于广久米山郑玲莉邓贺民盛学东刘建勇宋继伟曲艺
关键词:OMMAYA囊脑室外引流小脑出血
鼠脑梗死后自体神经干细胞的原位增殖、分化及其可塑性被引量:12
2004年
目的研究成年大鼠脑梗死后自体神经干细胞的原位增殖、分化及其可塑性。方法雄性Wistar大鼠共90只,分对照组(n=10)、脑梗死后1d组(n=16)、脑梗死后3d组(n=16)、脑梗死后7d组(n=16)、脑梗死后14d组(n=16)、脑梗死后28d组(n=16)。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动态检测BrdU、GFAP、NeuN、PSA-NCAM的表达。BrdU确定神经干细胞的增殖,GFAP、NeuN确定神经干细胞的分化,PSA-NCAM确定神经干细胞的可塑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大鼠海马BrdU+细胞数在脑梗死后1d组开始增加,7d组达到高峰,28d组接近正常水平;BrdU+/GFAP+细胞数在脑梗死前后无明显变化;BrdU+/NeuN+细胞数在脑梗死后14d组开始增加,28d组最多;BrdU+/PSA-NCAM+细胞数在脑梗死后7d组开始增加,14d组达到高峰,28d组开始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大约占同期BrdU阳性细胞数60%。结论大鼠脑梗死激活自体神经干细胞原位增殖,大多数增殖的神经干细胞分化成神经元并且具有可塑性。
张波王任直刘建勇廉志刚姚勇魏宇魁栗世方
关键词:脑梗死神经干细胞自体NCAM细胞数
翼点入路前交通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2008年
目的探讨经翼点入路手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手术经验。方法采用翼点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20例,手术入路以优势供血侧翼点入路为主。共夹闭动脉瘤20个,大部分切除并夹闭1个。15例术中采用了血管临时阻断技术。结果本组20例中,3例术后行DSA检查,10例行CTA检查,动脉瘤夹闭满意。结论对于急性期前交通动脉瘤,Hunt-HessⅠ~Ⅱ级的病例应争取在出血后3d内手术,Ⅲ~Ⅳ级的病例应综合考虑,若条件不允许手术治疗,则应先给予合理的内科治疗,等病情稳定后再考虑手术,Ⅴ级的病例为手术禁忌。
谷树清刘建勇关宇欣
关键词:前交通动脉瘤显微外科手术
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与垂体腺瘤侵袭性关系的研究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蛋白表达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3例侵袭性垂体腺瘤和37例非侵袭性垂体腺瘤PCNA的表达情况。结果 PC-NA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表达明显高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组(P<0.05),复发组高于非复发组(P<0.01)。结论 PCNA蛋白表达异常与垂体腺瘤的发生及侵袭性有关,它的表达情况可作为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参考指标。
欧阳海丰郑永日刘建勇
关键词:垂体腺瘤侵袭性增殖细胞核抗原
PDT通过氧化应激增加TMZ对胶质瘤U251细胞的抑制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多重耐药性(multiple drug resistance,MDR)仍在替莫唑胺(temozolomide,TMZ)治疗胶质瘤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成为胶质瘤预后不佳和局部侵袭复发的重要原因。本研究旨在观察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是否能增加人胶质瘤细胞U251对TMZ的化疗敏感度,并深入探讨其增敏机制。方法人源胶质瘤细胞U251进行常规体外培养,根据处理方法分为5组,即对照(control)组、TMZ组、PDT组、TMZ+激光(TMZ+Laser)组和PDT+TMZ组,应用CCK-8观察U251细胞活性、Transwell小室观察细胞侵袭能力、免疫荧光观察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及线粒体膜电位(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MMP)水平,结果数据用GraphPad Prism软件统计分析。结果CCK-8实验表明在TMZ处理后8h,即产生了U251细胞对TMZ的治疗抵抗。PDT协同应用于TMZ处理8h的U251细胞后,PDT+TMZ组光密度(OD)值、侵袭细胞数量、MMP水平与control组和TMZ组比较均降低,而ROS升高,进一步分析表明,ROS和MMP水平呈负相关(r=-0.559,P<0.05)。结论PDT通过提高TMZ作用后的胶质瘤U251细胞内的ROS总量,加强了对U251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的抑制,延缓了MDR的发生。
侯魁元邓贺民刘建勇苏颖王伟君曲艺王丹丹焦乐
关键词:氧化应激替莫唑胺细胞抑制
Ommaya囊辅助脑室穿刺引流术治疗小脑梗死致急性梗阻性脑积水被引量:5
2010年
小脑梗死是神经科常见疾病,多采取保守治疗,并可痊愈。但梗死面积较大、症状严重者,预后多不良。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脑外分院神经外科从2003年1月-2009年9月对15例大面积小脑梗死合并梗阻性脑积水患者行Ommaya囊(美国,Medtronic公司)辅助脑室穿刺引流术治疗小脑梗死致急性梗阻性脑积水15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关宇欣谷树清刘建勇郑洪波张志远张军赵军于广久康铁江
关键词:小脑梗死脑积水储液囊
腹腔穿刺诊断腹部闭合伤301例分析
1993年
腹部闭合性外伤常因病情复杂而给诊断带来不少困难,尤其是有颅脑,脊髓、昏迷,休克等合并症时又往往掩盖腹部体征,最终造成严重后果,自诊断性腹腔穿刺应用以后,诊断的准确率提高80%以上,我们对301例经腹腔穿刺诊断为腹部闭合伤的临床资料进行讨论。临床资料本组301例,腹穿343次,详见附表。一般穿刺点选择:对休克腹膜炎的病例均采取双侧下腹部脐与髂前上脊外1/3,同时以伤侧为首选。
关恩勋林国英刘建勇
关键词:腹部闭合伤腹腔穿刺腹部闭合性外伤穿刺点选择实质脏器损伤空腔脏器损伤
置管抽吸治疗脑脓肿
1996年
我院自1973~1995年共收治脑脓肿病人90例,其中采用置管抽吸治疗脑脓肿50例,并配合全身性抗生素、抗癫痫及激素治疗,取得满意效果。1 临床资料 本组男34例,女16例,年龄4~56岁以20~30岁为多。其中耳源性脑脓肿26例,鼻源性脑脓肿2例,血源性脑脓肿9,例,外伤性脑脓肿6例。
郝文光倪玉璞开树彬刘建勇张秀清邱学荣潘峰张明山孙玉琢
关键词:脑脓肿
脊髓圆锥肠源性囊肿一例被引量:2
2014年
患者男,61岁,汉族,5年前出现下肢无力伴色素沉着,行走缓慢.入院前5d前右下肢突发疼痛无力,以“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在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血管外科住院治疗.否认高血压、冠心病病史,否认脑血栓、脑出血史,否认外伤史、手术史及过敏史.无疫区接触史,无吸烟史及酗酒史.否认家族遗传病史.体格检查:一般生命指征平稳,右下肢可见色素沉着,下肢皮肤低温,股动脉搏动可触及,足背动脉搏动消失.对侧足动脉可触及.双下肢无畸形,肌力及肌张力正常,双下肢痛温觉轻度下降,余神经系统未见明显阳性体征.下肢CT血管造影检查结果示:下肢动脉无明显闭塞.行腰椎MRI:椎管内囊肿,脊髓受压(图1).将该患者转入神经外科进一步治疗.在全麻下行胸12腰1椎板复位脊髓圆锥肠源性囊肿切除术.术后病理学诊断:T12 ~ L1脊髓腔内占位,单层及复层立方上皮囊肿,符合脊椎肠源性囊肿(图2).
于广久赵晨邓贺民米山盛学东朱建宋继伟曲艺牟壮刘建勇
关键词:肠源性囊肿脊髓圆锥家族遗传病史下肢无力足背动脉搏动CT血管造影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