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代晓霞

作品数:34 被引量:118H指数:6
供职机构: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文化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2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2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文化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11篇骨质
  • 11篇骨质疏松
  • 8篇维甲酸
  • 7篇镓盐
  • 6篇代谢
  • 6篇克山病
  • 6篇骨代谢
  • 6篇
  • 5篇蛋白
  • 5篇骨节
  • 5篇骨质疏松大鼠
  • 5篇大骨节病
  • 4篇细胞
  • 4篇基因
  • 3篇血清
  • 3篇鼠骨
  • 3篇克山病病区
  • 2篇信号
  • 2篇信号通路
  • 2篇通路

机构

  • 33篇西安交通大学
  • 2篇陕西省地方病...
  • 2篇中国疾病预防...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咸阳职业技术...
  • 1篇陕西省肿瘤医...
  • 1篇陕西中医药大...

作者

  • 34篇代晓霞
  • 17篇熊咏民
  • 11篇王治伦
  • 8篇雷艳霞
  • 7篇杨占田
  • 7篇刘作功
  • 6篇耿冬
  • 6篇王立新
  • 5篇翟连榜
  • 5篇李广元
  • 5篇郭雄
  • 4篇左弘
  • 4篇薛莉
  • 3篇张培毅
  • 3篇谭武红
  • 3篇赵俊杰
  • 3篇朱延河
  • 3篇陈群
  • 3篇宋鸿彬
  • 2篇梁文升

传媒

  • 6篇西安交通大学...
  • 4篇中国地方病学...
  • 4篇国外医学(医...
  • 4篇西安医科大学...
  • 2篇中国地方病防...
  • 2篇地方病通报
  • 1篇中国骨质疏松...
  • 1篇卫生研究
  • 1篇中华实验和临...
  • 1篇西北药学杂志
  • 1篇陕西医学杂志
  • 1篇病毒学报
  • 1篇中国高等医学...
  • 1篇陕西肿瘤医学
  • 1篇中华地方病学...
  • 1篇当代临床医刊
  • 1篇第九届全国骨...

年份

  • 2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9
  • 3篇2006
  • 1篇2005
  • 5篇2004
  • 3篇2003
  • 4篇2002
  • 8篇2001
3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串珠镰刀菌素致软骨细胞损伤及硒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2001年
本实验以串珠镰刀菌素MON和硒Se共同作用于体外培养的软骨细胞,观察其对软骨细胞及基质代谢的影响。结果显示:加 MON 0.4、0.7、1.0mg/L组,随着毒素浓度的增加,软骨细胞损伤加重,NDA合成和细胞分裂增殖能力减低,细胞膜流动性逐渐降低,基质中葡萄糖醛酸含量逐渐减少,加Se0.1mg/L后以上影响有所减弱,但不能阻止损伤的发生。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细胞变化不大,电镜下毒素组细胞损伤明显,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别。
徐艺王治伦曹峻玲代晓霞谭希旺耿冬
关键词:软骨细胞培养大骨节病
镓盐对骨质疏松大鼠细胞凋亡和基因组DNA含量及分子量的影响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 观察镓盐对维甲酸致大鼠骨质疏松动物模型细胞凋亡和基因组DNA含量、分子量的影响。方法 用维甲酸灌胃建立大鼠骨质疏松模型 ,实验组分为四组 :正常对照组 ( 18只 ) ;骨质疏松组 ( 18只 ) ;氯化镓治疗组 ( 19只 ) ,给予 2 5mg (kg·d)氯化镓灌胃 ;雌激素治疗组 ( 12只 ) ,给予苯甲酸雌二醇 0 .2 μg kg ,3次 周 ,腹腔注射。实验进行 3 0d。用琼脂糖电泳法检测骨组织基因组细胞凋亡、含量及分子量。结果 骨质疏松组大鼠骨细胞凋亡增加 ,DNA含量减少 ,分子量降低 ,肝组织脂质过氧化物 (MDA)含量增加 ;镓盐治疗组骨细胞凋亡明显减轻 ,DNA含量增加 ,分子量增大 ,肝组织MDA含量下降。结论 镓盐可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 ,进而抑制细胞凋亡 。
陈群熊咏民王治伦代晓霞薛莉王立新
关键词:骨质疏松细胞凋亡MDA含量雌激素治疗分子量
镓盐对大鼠维甲酸致骨质疏松血清ALP和TRAP的影响
2001年
为观察镓盐对维甲酸致大鼠骨质疏松动物模型血中碱性磷酸酶 (AL P)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 (TRAP)水平及其变化趋势 ,选用 3月龄 SD雌性大鼠 45只 ,随机分为两组 :正常组 (13只 )和骨质疏松组 (32只 ) ,骨质疏松组按 85 mg/ kg· d维甲酸灌胃 15天 ,然后进入治疗阶段。实验分为四组 :正常组 (6只 ) ,骨质疏松组 (6只 ) ,正常喂养 ;氯化镓治疗组 (9只 ) ,2 5 mg/ kg·d氯化镓灌胃 ;雌激素治疗组 (6只 ) ,雌激素 0 .2 μg/ kg,3次 /周 ,腹腔注射 ,治疗两个月。结果显示模型期骨质疏松组 AL P和 TRAP显著升高 ,镓盐治疗后 AL P和 TRAP降低 ,与正常组接近 ,提示镓盐能抑制破骨细胞活性 ,降低骨转化率。
代晓霞熊咏民左弘李广元王治伦耿冬
关键词:镓盐维甲酸骨质疏松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
陕西省黄陵克山病病区儿童发中有关元素含量的8年动态观察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通过连续8年监测黄陵县病区儿童头发中锌、铜、铁、锰、硒和钙等元素的含量,以探讨病区儿童发中锌、铜、铁、锰、硒和钙水平的动态变化及与克山病病情的可能关联。方法在黄陵县6个重病村设立监测点,全体居民均为检测对象。1996-2003年连续8年对该检测点克山病的发病情况及3-15岁儿童发中锌、铜、铁、锰、硒和钙元素水平进行检测。结果病区儿童锌、铜含量各观察点及非病区间均无明显差异,病区河腰、案角村儿童发铁、锰含量均高于厚子坪村儿童,其中发铁亦显著高于非病区儿童;病区儿童发硒含量8年均达到非病区水平,所有观察元素均无明显的年度差异。结论病区儿童所测元素均无明显的年度变化,发硒已达到非病区水平,发锌、铜接近非病区水平,病区儿童发铁的高水平及其在克山病发病学中的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
雷艳霞刘作功赵俊杰代晓霞扬占田朱延河翟连榜王立新
关键词:克山病儿童头发微量元素
Wnt/β-连环蛋白在骨关节炎信号通路中的作用被引量:2
2009年
骨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软骨退行性改变为特征的疾病,表现为软骨细胞外基质的分解和合成代谢平衡被打破,软骨结构遭到破坏进而出现病理性改变。Wnt/β连环蛋白信号通路在软骨的形成及发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就Wnt/β连环蛋白在骨关节炎中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骨关节炎的研究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杜小红代晓霞熊咏民
关键词:骨关节炎信号通路
镓盐对维甲酸致大鼠骨质疏松模型影响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2
2001年
目的 研究镓盐对维甲酸致骨质疏松大鼠骨代谢的影响 ,为镓盐治疗骨质疏松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用维甲酸建立大鼠骨质疏松模型 ,并通过氯化镓灌胃给药治疗两个月 ,应用生化、病理等方法研究其对反映骨质疏松相关指标的影响。结果 维甲酸可导致大鼠骨结构改变 ,密度降低 ,骨有机基质含量下降 ,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 (TPAP)上升。应用氯化镓后 ,可增加骨密度 ,增加骨皮质厚度和骨小梁百分比 ,降低TRAP活性和碱性磷酸酶 (AKP)活性 ,从而降低骨转换率。结论 镓盐是一种有效的降低骨转换率的药物。
熊咏民代晓霞郭雄左弘王志伦李广元薛莉耿冬
关键词:骨质疏松镓盐维甲酸骨代谢
镓盐对维甲酸致骨质疏松大鼠骨代谢生化指标的影响被引量:3
2002年
目的 观察镓盐对维甲酸致骨质疏松动物模型血、尿中相关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 用维甲酸建立大鼠骨质疏松模型后,实验分为4组:正常组(6只),骨质疏松组(6只),正常喂养;氯化镓治疗组(9只),25mg/(kg·d)氯化镓灌胃;雌激素治疗组(6只),给予雌激素0.2μg/kg,3次/周,腹腔注射,治疗2个月。结果 模型期骨质疏松组平均骨小梁宽度变窄,平均骨小梁间距变大,平均骨皮质厚度变薄,骨小梁百分比降低,血清碱性磷酸酶(AKP)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活性显著增高;镓盐及雌激素治疗后,平均骨皮质厚度变宽,骨小梁百分比增加,且可使显著增高的AKP和TRAP活性降低到接近正常组水平,骨钙素(BGP)呈上升趋势,而尿羟脯氨酸排泄量明显低于骨质疏松组。结论 镓盐具抑制破骨细胞的功能,并影响成骨细胞的活性。
左弘熊咏民代晓霞李广元王治伦耿冬
关键词:镓盐骨质疏松生化指标维甲酸骨代谢骨钙素
临床医学本科生对PBL教学评价的研究与思考被引量:6
2016年
抓好医学本科生的教育与管理,是医科类院校的主要任务和提高教学水平的核心。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需求的变化及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对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参与PBL教学学生对PBL教学效果的评价数据汇总和分析,结果显示PBL教学法获得了学生的认同,但仍存在改进空间。
陈群代晓霞杨占田熊咏民
关键词:医学本科生PBL情商培养
大学生健康素养研究进展被引量:9
2016年
健康素养是指个体具有获取、理解和处理基本的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判断和决定,维持和促进健康的能力。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居民健康素养都较低。2012年的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结果显示中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8.80%,其中慢性病预防素养最低。近年来有研究表明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高于全国城市居民水平。
岳姝婷代晓霞
关键词:大学生
埃博拉出血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5年
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EBOV)是传染性疾病埃博拉出血热(ebola hemorrhagic fever,EBHF)的病原体,已在非洲造成多次大规模的暴发流行,死亡率极高。它可通过与患者体液直接接触,或与患者擦伤的皮肤、暴露的黏膜等接触而传染。典型症状及体征主要表现为常规的发热、乏力、肌肉酸痛、头痛、咽喉痛、结膜出血和休克,随后出现呕吐、腹泻、皮疹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其致病机制与病毒包膜糖蛋白(viral envelope glycoprotein,GP)有密切的关系。现已制造出使猴群不会被埃博拉病毒感染的疫苗,但尚无对人类有效的疫苗。
代晓霞岳姝婷
关键词:埃博拉病毒埃博拉出血热疫苗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