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高晓清

作品数:130 被引量:1,110H指数:21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93篇期刊文章
  • 15篇会议论文
  • 13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93篇天文地球
  • 9篇环境科学与工...
  • 6篇农业科学
  • 5篇水利工程
  • 4篇电气工程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冶金工程
  • 1篇机械工程
  • 1篇建筑科学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3篇气候
  • 18篇地震
  • 13篇气候变化
  • 10篇青藏
  • 10篇青藏高原
  • 9篇地热涡
  • 9篇降水
  • 9篇风电
  • 8篇地气
  • 8篇夏季
  • 7篇地球系统
  • 7篇图像
  • 7篇土壤
  • 6篇地磁
  • 6篇电站
  • 6篇沙尘
  • 6篇沙尘暴
  • 6篇风电场
  • 6篇尘暴
  • 5篇地磁场

机构

  • 114篇中国科学院
  • 2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3篇兰州大学
  • 1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0篇中国科学院研...
  • 8篇南京大学
  • 8篇中国科学院西...
  • 6篇甘肃省电力公...
  • 5篇甘肃省气象局
  • 4篇中国地震局兰...
  • 4篇中国气象局兰...
  • 3篇中国气象局
  • 3篇辽宁省朝阳市...
  • 3篇术开发中心
  • 2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宁夏气象防灾...
  • 2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北京市气象局
  • 1篇北京大学
  • 1篇上海电力学院

作者

  • 125篇高晓清
  • 43篇汤懋苍
  • 28篇惠小英
  • 17篇杨丽薇
  • 13篇陈伯龙
  • 12篇郭维栋
  • 10篇侯旭宏
  • 10篇李振朝
  • 9篇汪宁渤
  • 8篇朱德琴
  • 8篇周亚
  • 6篇左洪超
  • 5篇柳艳香
  • 5篇韦志刚
  • 4篇梁丰
  • 4篇周长春
  • 4篇姚济敏
  • 4篇陈文
  • 4篇刘磊
  • 3篇江灏

传媒

  • 39篇高原气象
  • 6篇太阳能学报
  • 4篇中国沙漠
  • 4篇气候与环境研...
  • 3篇地球物理学报
  • 2篇科学通报
  • 2篇中国科学(B...
  • 2篇大气科学
  • 2篇干旱地区农业...
  • 2篇冰川冻土
  • 2篇地球科学进展
  • 2篇地球物理学进...
  • 2篇自然灾害学报
  • 2篇气象学报
  • 2篇干旱气象
  • 2篇地震工程学报
  • 1篇土壤学报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环境科学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2
  • 2篇2021
  • 3篇2020
  • 7篇2019
  • 4篇2018
  • 12篇2017
  • 9篇2016
  • 3篇2015
  • 5篇2014
  • 8篇2013
  • 7篇2012
  • 6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 4篇2008
  • 1篇2007
  • 8篇2006
  • 3篇2005
  • 6篇2004
1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11年3月我国天灾预测的回顾与展望
@@2010年我们提山了天灾(震、涝、旱)成因的外核对流上升体对壳幔层的顶托说,使天灾的中期(月季)预测找到了理论依据。据此“顶托说”,对2010年的天灾预测的准确率取得了明显的进步。本文拟对2011年0季(冬,2010...
汤懋苍高晓清廖留峰
关键词:天灾预测
文献传递
一种晴间多云天气情况下的太阳辐照度超短期预报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晴间多云天气情况下的太阳辐照度超短期预报方法,基于全天空成像仪(TSI‑880)地基云图,包括对实时地基云图进行云量反演操作,利用时刻连续的云量反演云图进行云图预报,然后利用预报时刻t时刻之前n个时刻云图对...
蒋俊霞高晓清汪宁渤吕清泉李振朝李毅陈钊杨丽薇
文献传递
银河旋臂、地核环流与地球大冰期被引量:6
1997年
地球在其约46亿年的生命史中,多次出现大冰期,关于其形成原因是地球科学家研究的热门课题。促使地球系统演化的力源主要来自哪一圈层?气体具有最大的激活能,但大气圈仅占地球总质量的10-6,它不可能是主要圈层。固态的激活能最低,下地幔和地内核亦不大可能在地球系统演化中扮演主要角色。地球外核是液态,具有较高的激活能,它约占现代地球系统总质量的30%,故可认为它是地球系统演化的主要活动圈层。作为旋转地球上的流体,外核环流存在着两种极端流型:一是“地转流型”,其速度场是二维场,垂直运动很弱(以下简称为G型);二是“强对流型”,当Elssaser数≥1时,流场的二维几乎完全被Lorenz力所破坏,对流充满整个地核(以下简称C型)。文章在事实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地球大冰期形成的如下假说:当地球背景磁场与银河旋臂磁场极性符号相同时,外磁场将激发地球外核环流转为C型,引起地壳和地幔强烈的垂直运动(强造山运动),致使大气热机效率亦大为提高,高纬地区强降温,这是大冰期形成的根本原因。这一假说的逆表述,即当地球背景磁场与银河旋臂磁场极性相反时,地核环流将转向G型,地壳表面将主要是“夷平作用”,致使大气热机效率亦降低,行星风系减弱,高纬?
汤懋苍高晓清董文杰
关键词:冰期地球演化古气候
基于TSI地基云图的云量反演方法研究被引量:3
2018年
基于金昌地区全天空成像仪(TSI-880)观测资料,进行地基云图还原,并根据样本统计分析得到合理的红蓝比阈值(0.84)来区分云和晴空,构建批量云图还原与云量计算自动化系统。结合该地区光伏电站辐射观测站的太阳辐射资料,将系统计算的云量(修正云量)和TSI自行分析结果(原始云量)分别与太阳辐射资料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原始云量与太阳辐射衰减相关系数为0.3,修正云量与太阳辐射衰减相关系数为0.88,具有更好的相关性。这对于太阳辐射临近预报有重要意义。
高晓清蒋俊霞汪宁渤吕清泉李振朝杨丽薇
关键词:太阳辐射图像处理
大尺度环流变化对华北地区夏季水汽输送的影响被引量:37
2008年
利用我国华北地区25个气象站1951—2006年共56年的月降水资料及1948—2006年NCAR/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NOAA HYSPLIT_4水汽轨迹模型,分析了近50年华北地区夏季降水量、整层水汽输送通量及水汽输送轨迹的变化,并探讨了其影响成因。结果表明,华北夏季水汽输送通量及其轨迹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东亚夏季风的南风北界的年际变化对水汽输送有重要影响,南风北界的南撤导致了华北地区水汽输送通量的减少;通过对华北地区降水偏多年和偏少年的比较显示,降水偏多年水汽大部分来自南海,并且输送轨迹较长,水汽主要从西南方向输送到华北,并且偏多年华北上空存在明显的上升运动,偏干年反之。
马京津于波高晓清李洁
关键词:水汽输送气候变化
20cm蒸发皿蒸发量的数学物理模型研究被引量:13
2013年
本文以能量守恒原理和边界层梯度输送理论为基础,应用Monin-Obukhov相似函数计算蒸发皿水面感、潜热通量,参数化蒸发皿侧壁热传输能量,建立了一个单层的20cm蒸发皿蒸发模型.之后利用"古浪非均匀近地层观测试验"中连续14天观测的每小时20cm蒸发皿数据对所建模型进行检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模型能够很好地反映蒸发皿水面与地表之间所形成的非均匀性,合理地概括蒸发皿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蒸发皿蒸发的物理过程.另外,模型成功模拟了蒸发皿蒸发的日变化过程,模拟的日蒸发量均方根误差(RMSE)和平均相对误差(MRER)分别为0.44mm.d-1和3.7%,日蒸发量观测值与模拟值的相关系数为0.998.
陈伯龙左洪超高晓清杨兴国任鹏程陈继伟
关键词:能量守恒非均匀下垫面蒸发皿蒸发
近50年来我国东、西部地面气温和降水变化对比的初步分析被引量:36
2008年
利用1951—2003年我国160个气象站月平均地面气温和降水资料,分析了我国东、西部气温和降水变化趋势的异同,并讨论了其可能原因。结果表明:我国东、西部地区年、季平均气温变化有较好的一致性,降水变化则有一定差异。近50年来,我国东、西部年平均气温均呈升温趋势,降水从1950年代开始减少,至1990年代又增加。东部年平均气温的增暖趋势大于西部,降水受大气环流影响较大。
曲迎乐高晓清陈文惠小英周长春
关键词:夏季风环流
地磁场与气候变化关系的新探索被引量:10
2002年
对地磁场与气候变化的统计研究早已表明 ,二者有很好的相关关系。本文的目的是对它们的关系给出一种可能的物理解释。利用近 6 0 0年的地磁场模型资料和全球平均温度序列分析了两者变化的关系 ,发现它们有很好的对应 ,且地磁场变化超前于全球气温变化。从地磁场的变化来看 ,2 1世纪初全球变暖的趋势应该减缓。文中对地表浅层热场 (地热带、火山和地温场 )的分布特征与地球内部软流圈 -岩石圈边界上焦耳热场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地表浅层热场与地球深层焦耳热的分布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这可能暗示地表浅层热场是地球深层焦耳热的反映 。
高晓清柳艳香董文杰汤懋苍
关键词:地磁场焦耳热气候变化地球系统气候系统
中亚感热异常对我国西北温度、降水的影响被引量:16
2009年
利用1954—2004年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感热资料和我国西北地区31个测站温度、降水资料,采用SVD分析方法,分析了中亚感热场与我国西北地区温度、降水场的关系。分析表明:(1)4~9月的中亚感热与来年我国西北地区1月的温度呈显著的负相关。(2)5~7月中亚感热主要影响我国西北的新疆大部、甘肃、宁夏、陕西等地区来年1月的温度。(3)5~6月、7~9月、10~12月中亚感热分别影响我国西北7月、10月和来年2~3月降水。(4)5~6月中亚感热与7月我国西北的甘肃中南部、新疆东南部和阿勒泰地区的降水呈负相关关系。
周长春高晓清陈文惠小英李洁
关键词:SVD分析
基于MODIS数据的西北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和Angstrm波长指数的研究被引量:11
2017年
利用MODIS C6产品分析2006~2015年西北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aerosol optical depth,AOD)与Angstrom波长指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塔克拉玛干沙漠和陕西关中地区为气溶胶光学厚度高值区,青海和甘肃南部为AOD低值区,西北地区东部为Angstrom波长指数高值区,北疆地区Angstrom波长指数空间分布差异较大;西北地区年均AOD为0.208±0.011,年均Angstrom波长指数为1.185±0.025,2010~2015年AOD呈下降趋势,2008~2015年Angstrom波长指数呈上升趋势。AOD与Angstrom波长指数存在相反的季节变化关系,AOD春季最大,秋季最小,Angstrom波长指数与之相反。AOD月均最大值出现在4月,为0.35±0.038,10月最小,为0.13±0.009,Angstrom波长指数12月最大,为1.34±0.035,4月最小,为0.97±0.054;AOD与Angstrom波长指数呈负相关,春季的相关性最大,为-0.77,冬季的相关性最小,为-0.28。对不同季节气溶胶光学厚度与Angstrom波长指数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说明西北地区全年粗、细粒径气溶胶粒子都占有一定比例,主要以小粒径的烟雾粒子为主,沙尘气溶胶粒子也占有一定比例,人为气溶胶排放从春季到冬季不断上升。
赵仕伟高晓清
关键词:MODIS气溶胶光学厚度
共1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