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佳宁
- 作品数:51 被引量:110H指数:7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阵发性心房颤动导管局灶消融
- 目的观察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导管局灶消融的成功率以及其机制。方法 50例房颤患者,男33 例,女17例;年龄36~75岁(平均52岁);其中45例为阵发性房颤,5例为持续性房颤;阵发性房颤患者在导管消融术中均呈房颤发作...
- 刘旭王新华顾佳宁周立马建伟邱建华
- 关键词:阵发性心房颤动持续性房颤肺静脉电隔离术导管消融术
- 文献传递
- 风湿性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的导管消融治疗
- :评价风湿性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房颤)经导管射频消融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15例风湿性瓣膜病合并房颤患者,男6例,女9例,平均年龄42.6±16.7(39~60)岁,轻度二尖瓣狭窄2例,二尖瓣球囊扩张术后1例,...
- 王新华刘旭马长生董建增顾佳宁周立龙德勇胡伟孙育民
- 关键词:肺静脉风湿性瓣膜病心房颤动导管消融
- 阵发性心房颤动经导管消融治疗
- 本文对阵发性心房颤动经导管消融治疗进行了研究.文章围绕阵发性房颤经导管射频消融相关电生理学机制、阵发性房颤经导管射频消融的电解剖标测、导管消融能量选择4阵发性房颤经导管射频消融方法、阵发性房颤经导管消融相关并发症、阵发性...
- 顾佳宁刘旭
- 关键词:心律失常心房颤动导管消融
- 文献传递
- 结合左心耳电位快速鉴别二尖瓣环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
- 2011年
- 目的探讨结合左心耳电位快速鉴别二尖瓣环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连续348例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患者中发生大折返房速时,将环状标测电极置于左心耳内,消融导管置于左心房前壁,根据冠状静脉窦、左心耳和左心房前壁电位的激动模式初步判断大折返房速的机制,然后在Carto系统指导下进行激动标测和拖带标测明确折返机制,评价结合左心耳和冠状静脉窦电位快速鉴别诊断二尖瓣环折返的准确性和特异性。结果40例房颤患者消融过程中共发生经Carto系统激动标测及拖带验证明确诊断的53种大折返房速,其中24种二尖瓣折返、19种三尖瓣折返和10种房顶依赖的折返。24种二尖瓣折返中,8种为冠状静脉窦近端领先的逆钟向折返,均表现为冠状静脉窦近端.中间.远端一左心耳(CSP—CSM—CSD-LAA)的激动模式,16种是冠状静脉窦远端领先的顺钟向折返,均表现为左心耳一冠状静脉窦远端一中间一近端(LAA—CSD—CSM—CSP)的激动模式。与Car-to指导的激动标测和拖带标测出的折返环相比,用CSP·CSM-CSD—IJAA或LAA—CSD—CSM—CSP的激动模式判断二尖瓣折返性房速总体敏感性100%,特异性75%,结合左心房前壁电位可进一步提高诊断特异性。结论结合左心耳电位的快速标测是鉴别二尖瓣环折返性房速的有效方法。
- 施海峰王新华谭红伟姜伟峰周立顾佳宁王远龙杨国澍刘玉岗刘旭
- 关键词:房性心动过速折返
- 存在舒张期电位的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二例
- 2009年
- 在心内电生理检查和导管消融时,有时会因为对某个波形的不同认识发生激烈争论,有人认为是干扰波或称杂波,只不过规律出现,也有人认为是特异的波形,具有特殊意义;有人认为与折返有关,有人认为是远场效应,彼此争论不休。对孙育民医师报告的这两例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的“舒张期电位”,相信同样会引起广大读者的热议,期待热心读者发表自己的看法,踊跃参加学术争鸣。
- 孙育民刘旭王新华施海峰周立顾佳宁方唯一
- 关键词: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舒张期心内电生理检查导管消融学术争鸣干扰波
- 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房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机制及治疗被引量:4
- 2007年
- 目的 观察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术后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的发生率,探讨其电生理机制和治疗。方法 375例房颤患者行环肺静脉前庭电隔离术,男性201例,女性174例,平均年龄(56.9±12.4)岁。其中阵发性房颤289例,持续性房颤86例;左心房内径34~56(38.3±9.4)mm。消融终点为完成环状消融线并实现肺静脉电隔离。术后采用心电图和24h动态心电图随访房速发生情况。术后2个月内发生的房速采用药物治疗;2个月之后发生的房速在Carto系统指导下进行激动顺序标测和再次消融。结果 术后2个月内出现房速发作45例(12.1%),23例随访中自愈。2个月后房速发作22例,其中阵发性房速13例,持续性房速9例。再次消融20例,其中3例典型心房扑动,1例右心房局灶性房速,消融均获成功。16例为左心房起源房速,其中肺静脉起源房速6例,再次消融成功。局灶性房速3例,分别位于左心房顶部、前壁中上部、前壁右上部,均消融成功。7例为大折返性房速,其中2例消融成功,另5例消融失败行电转复。房速消融术后随访3~11(6.5±2.2)个月,14例(70%)患者无房速发作。1例频繁发生房速终止后长间歇而晕厥,植入永久性起搏器。结论 本研究房颤消融术后房速发生率为12.1%,约半数术后2个月内可以自愈,再次消融房速多为肺静脉起源或大折返性,少数为局灶性起源,针对机制消融有较高成功率。
- 王新华刘旭孙育民施海峰顾佳宁周立胡伟邱建华
- 关键词: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房性心动过速肺静脉
- 环肺静脉前庭电隔离对房间隔缺损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治疗方法学和疗效评价被引量:5
- 2007年
- 目的:探讨采用环肺静脉前庭电隔离(CPVA)治疗房间隔缺损(ASD)合并心房颤动的方法学及临床疗效。方法:8例ASD合并持续性房颤患者,其中男5例,女3例,平均年龄(48.7±17.6)岁,2例为拟行ASD修补或封堵术患者,6例为ASD修补术后患者,均采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指导下环肺静脉消融,消融终点为肺静脉电隔离。结果:8例患者均实现术中消融终点,1例ASD患者CP—VA术后行封堵术,1例患者术后行外科手术;1例ASD修补术后患者CPVA术后1个月房颤复发,再次采用CARTO指导下环同侧肺静脉的线性消融。手术时间为145~235min,平均(180±30)min;X线曝光时间为18~32min,平均(25±5)min。术中及术后未发生任何操作相关并发症,随访1~6个月房颤无复发。结论:CPVA对ASD合并房颤患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对ASD合并房颤患者可首先考虑CPVA治疗,然后再进行介入封堵。
- 刘旭王如兴王新华施海峰顾佳宁孙育民周立
- 关键词:心房颤动房间隔缺损CARTO系统
- 心房颤动消融术中肺静脉传导恢复的识别及再干预对疗效的影响
- 2007年
- 目的观察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环肺静脉电隔离术(CPVI)中不同观察时间内肺静脉传导急性恢复的发生率,并评价再次电隔离术对于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入选阵发性房颤患者90例,其中男性51例,女性39例,平均年龄56·4±12·3(45~73)岁;随机分为三组行CPVI,组A实现肺静脉电隔离不予观察,组B电隔离后观察时间30min,组C电隔离后观察时间60min,评价肺静脉传导恢复发生率并对其再次行电隔离术。术后随访心电图和24小时动态心电图评价疗效。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消融术。组A平均手术时间显著短于组B和组C。肺静脉隔离时间和X线透视时间三组中每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组B左肺静脉隔离后30min传导恢复8例(25%),60min电位恢复共10例(31·2%);右肺静脉隔离后30min传导恢复6例(18·8%)。组C左肺静脉隔离后30min传导恢复9例(30%),60min传导恢复共11例(36·7%);右肺静脉隔离后30min7例(23·3%)传导恢复,60min共8例(26·7%)传导恢复。平均随访6·7±2·3(4~9)个月,组A17例(60·7%)、组B27例(84·3%)、组C26例(86·7%)无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发作,P=0·04。结论环肺静脉电隔离术中肺静脉传导急性恢复率为30%左右,多数发生在肺静脉隔离后30min内,再次电隔离术有助于提高消融成功率。
- 王新华刘旭孙育民顾佳宁施海峰周立胡伟
- 关键词:肺静脉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
- 持续性心房颤动环肺静脉消融术后随访及复发因素被引量:7
- 2008年
- 目的探讨Lasso标测导管指导下环肺静脉消融术(CPVA)后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早晚期复发的预测因素。方法收集持续性房颤CPVA术后患者的临床及电生理资料结合术后随访,进行多因素相关分析,了解各因素与术后房颤复发的相关性。结果共89例行CPVA术,早期复发房性心律失常29例(32.6%),其中房颤19例(21.3%),晚期共复发房颤29例(32.6%)。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最大P波时程(OR1.024,CI1.002~1.046,P=0.03)是房颤早期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而对于房颤晚期复发来说,器质性心脏病(OR4.849,CI1.582~14.866,P=0.006)以及最大P波时程(OR1.048,CI1.017~1.080,P=0.002)是独立预测因素。结论持续性房颤CPVA术后患者,最大P波时程是早晚期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器质性心脏病是晚期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
- 董佳霖刘旭王新华施海峰顾佳宁孙育民周立李若谷方唯一
- 关键词:心房颤动肺静脉复发
- 导管消融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伴左室功能不全的初步随访被引量:2
- 2007年
- 目的评价导管消融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伴左室功能不全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连续10例接受导管消融的持续性心房颤动伴左室功能不全患者,短期随访观察术前、术后心功能的改变。结果9例患者成功完成导管消融术,术前平均左室射血分数(LVEF)0·41±0·01,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56·00±7·21mm,左心房内径(LAD)44·22±5·91mm。术后平均随访2·78±1·78个月,平均LVEF增为0·46±0·06,LVEDD降为53·33±6·42mm,LAD降为42·11±4·65mm,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慎重选择病例的基础上,导管消融术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伴左室功能不全安全、有效。
- 孙育民刘旭王新华施海峰顾佳宁周立胡伟方唯一
- 关键词: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肺静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