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东
- 作品数:16 被引量:137H指数:6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高校选拔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预防性抗生素治疗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继发腹腔内感染影响
- 目的:观察预防性抗生素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继发腹腔内感染病原学特点和治疗特点。材料和方法:回顾1999年12月至2003年12月间我院外科监护病房39例经预防性抗生素治疗后SAP合并腹腔内感染患者,并分析所有腹腔内...
- 瞿洪平闵东汤耀卿
- 关键词:预防性抗生素重症急性胰腺炎
- 文献传递
- 重症急性胰腺炎液体复苏时血管外肺水和胸腔积液变化:肺部超声研究被引量:6
- 2015年
- 目的 :运用床边肺部超声检查监测并观察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病人液体复苏时血管外肺水(EVLW)变化特征及其对呼吸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8月我科收治并行液体复苏治疗SAP病人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实施床边肺部超声检查监测的23例病人肺部超声评分、血液动力学参数,研究液体复苏前、后EVLW变化特征及对呼吸的影响。结果 :液体复苏后SAP病人的循环参数[心率、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CVP)、每小时尿量、动脉血乳酸和碱剩余]均明显改善(P<0.05),而氧合指数(Pa O2/Fi O2)明显下降、腹内压(IAP)明显增加(P<0.05)。复苏后肺部超声EVLW评分明显上升,EVLW增加以重力依赖区为主(P<0.05)。另外,双侧胸腔积液量也明显增加,以左侧增加更显著(P<0.05)。需机械通气者的液体复苏量、IAP、EVLW评分和胸腔积液量明显高于无需机械通气者(P<0.05)。EVLW评分与复苏液体量密切相关(相关系数为0.84,P<0.05),而与CVP、IAP及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估分数之间无相关性。结论:液体复苏可稳定SAP病人的循环状态,但增加EVLW、胸腔积液和IAP,从而影响肺氧合功能。肺部超声检查可作为SAP病人复苏治疗过程中EVLW变化的实时有效监测手段。
- 武钧钟鸣吴璟奕李梅玲张泓闵东李磊瞿洪平汤耀卿
- 关键词:血管外肺水重症急性胰腺炎
- 早期液体复苏对感染性休克病人微循环的影响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 :探讨早期液体复苏对感染性休克病人微循环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1年10月至2013年12月我科收治并行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的21例早期(<12 h)感染性休克病人临床资料,分析实施旁流暗视野成像仪监测舌下微循环和脉搏指示持续心排量监测血流动力学。根据28 d的预后分为生存组11例和死亡组10例,分析两组病人EGDT达标前、后宏观循环及微循环变化。结果:在EGDT治疗后,生存组和死亡组宏观循环参数指标(心率、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胸腔内血容量指数、每搏指数)均明显改善(P<0.05)。与治疗前相比,生存组微循环血流指数(MFI)和微血管密度指标[灌注血管密度(PVD)、灌注血管比例(PPV)]明显改善(P<0.05),死亡组微循环指标改善不明显(P>0.05);EGDT后,生存组MFI和PVD、PPV显著优于死亡组(P<0.05)。微循环参数(MFI、PVD、PPV)与宏观循环参数(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胸腔内血容量指数、每搏指数)之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EGDT可显著改善感染性休克病人的宏观循环,但并不能改善所有病人的微循环,微循环灌注是预测感染性休克预后的重要指标。
- 张泓李磊闵东武钧瞿洪平汤耀卿
- 关键词:微循环感染性休克早期目标导向治疗
- 生长抑素治疗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腹内压的影响被引量:11
- 2013年
- 目的探讨生长抑素治疗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腹腔压力的影响。方法对30例SAP病例按腹内压分组,腹腔高压组应用生长抑素0.5 mg/h治疗,普通SAP组应用生长抑素0.25 mg/h进行治疗,均维持7 d。结果治疗后两组分别各有1例病例在72 h后腹内压仍超过25 cm H2O,发展为腹腔间隔室综合征(ACS),均在72 h后进行手术减压。其余病例未在7 d内手术,且7 d内两组均无死亡病例。结论早期大剂量生长抑素联合治疗腹内高压的SAP可缓解腹腔压力,但必要时仍需手术。
- 许志伟陈胜朱坚费健陆一凡李磊武均闵东毛恩强
- 关键词:重症急性胰腺炎腹腔高压生长抑素
- 血液过度稀释对重症急性胰腺炎预后的影响
- 毛恩强汤耀卿秦帅黄洁武钧李磊闵东刘伟张圣道
- 早期复苏对严重脓毒血症和脓毒性休克的脏器功能影响被引量:10
- 2006年
- 目的:探讨严重脓毒血症和脓毒性休克病人早期充分复苏对脏器功能和后续治疗反应的影响。方法:2004年6月至2005年8月,我院外科监护病房和呼吸监护病房连续收治的严重脓毒血症和脓毒性休克病人共28例,进行及时充分复苏治疗。根据复苏达标时间是否超过12 h将病人分为早期复苏组(12例)和晚期复苏组(16例),较两组病人对后续治疗的反应和脏器功能影响。结果:晚期复苏组需再次复苏治疗者占68.8%,早期复苏组为16.7%(P<0.01)。复苏后第7天,早期复苏组血AST、ALT、Cr均显著低于晚期复苏组(P<0.05);复苏后,早期复苏组各时点心率(HR)均显著低于晚期复苏组(P<0.05);复苏7 d后,早期复苏组PaO2和PaO2/FiO2均显著高于晚期复苏组(P<0.05)。比较院内死亡率,晚期复苏组为43.8%,早期复苏组8.3%(P<0.05)。结论:早期充分复苏治疗可明显增强严重脓毒血症和脓毒性休克病人对后续治疗的敏感性,并减轻对重要脏器功能的损害,从而降低其死亡率。
- 瞿洪平秦帅闵东汤耀卿
- 关键词:毒血症复苏术
- 重症监护病房多重耐药菌交叉感染降阶梯防控策略的临床应用研究被引量:25
- 2015年
- 目的高耐药菌群在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中不易清除,易导致交叉传播,为防控耐药菌的交叉感染实施降阶梯防控策略,以期减少耐药菌定植与感染,改善患者预后。方法前后对比、干预对照研究上海瑞金医院外科ICU(SICU)从2013年8月—2014年7月的危重患者,进行主动性、多部位筛查耐药菌,后半年干预组实施组合式降阶梯集束化防控措施。结果 SICU共184例患者,干预组和对照组各92例。对照组检出耐药菌69株,干预组为41株。其耐药菌株检出率分别为75.0%和44.6%,P<0.001。去除带入细菌,ICU内获得性耐药菌株分别为55株和26株,耐药菌株检出率为59.8%和28.3%,P<0.001。无菌病例数分别为49例和59例,所占比例为53.3%和64.1%,P=0.13。经过分级防控的综合策略,对照组和干预组的ICU获得性耐药菌感染千日率分别为14.12‰和7.64‰,P=0.16。ICU获得性耐药菌血流感染千日率分别为3.14‰和0.69‰,P=0.45。ICU获得性耐药菌肺炎千日率分别为6.28‰和1.39‰,P=0.16。ICU获得性耐药菌腹腔感染千日率分别为4.18‰和2.78‰,P=0.88。从预后角度来看,干预组平均住院天数、住院期间病死率、28 d病死率及90 d病死率均有下降,其中以感染归因病死率有明显下降趋势(13.04‰和5.43‰,P=0.07)。结论经降阶梯防控措施能有效减少患者ICU获得性耐药菌定植与感染,缩短ICU患者住院时间,降低ICU患者因感染引起的病死率。
- 李梅玲黄洁赵昱瑾顾秋莹王晓丽谭若铭李磊武均闵东瞿洪平
- 关键词:多重耐药
- 外科重症监护病房细菌菌群和耐药性变化被引量:9
- 2000年
- 目的:探讨外科重症监护病房病原菌及其耐药性的变化特点。方法:回顾总结1996年1月~1999年12月采集所有病人病原菌标本,及其对临床常用抗生素的药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革兰阴性菌和真菌比例上升;对大肠埃希菌、产ESBL菌和不动杆菌属明显上升。革兰阴性菌对泰能、头孢他定、丁胺卡那、环丙沙星较敏感;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仍有很高的敏感性。结论:为了减少细菌耐药和真菌感染,应合理选用抗生素。
- 瞿洪平汤耀卿刘伟毛恩强闵东秦帅武钧
- 关键词:外科重症监护病房病原菌耐药性抗生素
- 早期复苏对脓毒血症合并低灌注后续治疗效果评价
- 目的探讨脓毒血症合并低灌注病人早期充分复苏对后续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2004年6月至2005年12月,我院SICU和RICU连续收治的脓毒血症合并低灌注病人共34例,进行及时充分复苏治疗。根据复苏达标时间是否超过12 ...
- 瞿洪平黄绍光戴然然秦帅闵东汤耀卿
- 关键词:毒血症低灌注治疗效果评价
- 文献传递
- 外科监护病房非发酵菌及其耐药性分析被引量:6
- 2004年
- 目的:观察外科重症监护病房(ICU)非发酵菌感染的发生情况及其耐药情况。方法:对我科2001年1月-2002年12月临床分离到的非发酵菌357株作体外药敏试验并分析结果。药敏试验采用K-B琼脂扩散法,按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2000年版判断标准。结果:非发酵菌占革兰阴性杆菌的70.4%(357/507),其中铜绿假单胞菌190株,占革兰阴性杆菌的37.5%,居首位;其次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74株(14.6%)、鲍曼不动杆菌45株(8.9%)及木糖氧化产碱杆菌20株(3.9%)和脑膜脓毒黄杆菌12株(2.4%)等。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敏感率为60.5%,对亚胺培南的敏感率仅为17.4%;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和替卡西林-克拉维酸最敏感,敏感率均为87.8%;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敏感率为95.6%;脑膜脓毒黄杆菌对头孢吡肟、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均敏感(100%),对亚胺培南都不敏感。结论:非发酵菌已成为ICU中感染的最常见病原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情况严重。
- 瞿洪平闵东汤耀卿倪语星
- 关键词:重症监护病房非发酵菌耐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