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庆锋

作品数:21 被引量:34H指数:3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会议论文
  • 9篇期刊文章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细胞
  • 7篇小细胞
  • 7篇非小细胞
  • 6篇肺癌
  • 5篇手术
  • 5篇淋巴
  • 5篇淋巴结
  • 5篇病理
  • 4篇肿瘤
  • 2篇蛋白
  • 2篇胸腔
  • 2篇食管
  • 2篇手术治疗
  • 2篇受体
  • 2篇细胞肺癌
  • 2篇小细胞肺癌
  • 2篇淋巴结转移
  • 2篇免疫
  • 2篇活检
  • 2篇非小细胞肺癌

机构

  • 17篇北京大学肿瘤...
  • 2篇北京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北京大学临床...
  • 1篇北京肿瘤医院

作者

  • 19篇郑庆锋
  • 18篇杨跃
  • 16篇吴楠
  • 12篇阎石
  • 11篇吕超
  • 11篇王嘉
  • 11篇陈晋峰
  • 10篇冯源
  • 10篇王宇昭
  • 10篇张力建
  • 5篇李少雷
  • 4篇熊宏超
  • 3篇裴宇权
  • 2篇刘轶男
  • 2篇孙宇
  • 2篇季加孚
  • 1篇周立新
  • 1篇孙璐
  • 1篇董彬
  • 1篇陈克能

传媒

  • 6篇第十五届全国...
  • 3篇中华医学杂志
  • 2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解剖学报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实用肿瘤杂志
  • 1篇第三届华北地...
  • 1篇中国科协第四...
  • 1篇中国老年学学...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1篇2013
  • 7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6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国人右肺上叶肺动脉分支特点
目的 右肺上叶肺动脉分支有多种分布类型,其对右肺上叶切除术的影响十分显著.深入了解这些分支类型,将有助于手术中安全处理右肺上叶肺动脉各分支,从而降低误伤肺动脉分支的风险,提高手术安全性.
阎石吴楠吕超李少雷郑庆锋王嘉王宇昭裴宇权冯源王珏杨跃
睾丸激素受体4相关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
2007年
目的:研究睾丸激素受体4相关蛋白(TR4-associated Protein,TRA16)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NSCLC)中的表达特点及其与肺癌发生、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合组织芯片技术研究TRA16在各类NSCLC组织、肺良性病变组织及正常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TRA16蛋白在NSCLC细胞浆和/或细胞核内具有较高的阳性表达率(88.64%),而在肺良性肿瘤及正常肺组织中均无阳性表达,表明TRA16在NSCLC组织中特异性高表达。在不同病理类型和不同分化程度的NSCLC中,TRA16的表达没有明显的差异。结论:首先发现TRA16在NSCLC组织中特异性高表达;TRA16在NSCLC组织中的异常表达,提示其可能与肿瘤的发生、发展相关,有可能成为一个新的潜在的与NSCLC相关的肿瘤标志物。
郑庆锋董彬孙宇杜红熊宏超吴楠陈晋峰孙璐鄂洁李吉友季加孚杨跃
关键词:免疫组织化学
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EGFR、VEGFR-3、PDGFR的表达及临床病理学评价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PDGFR)的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生物学行为的关系及其内在联系。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对205例Ⅰ-Ⅲ期NSCLC根治手术后的标本进行EGFR、VEGFR-3、PDGFR表达检测。结果 EGFR、VEGFR-3、PDGFR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6.1%、90.2%、61.5%。EGFR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个数有关;VEGFR-3表达与N分期、胸膜侵犯有关。PDGFR的表达评分与VEGFR-3的表达评分呈正相关,r=0.255,P=0.001。结论 EGFR、VEGFR-3是NSCLC淋巴转移与局部侵犯的相关因素,PDGFR与VEGFR-3可能存在某种内在联系,对多靶点靶向药物的研发及靶向治疗药物的联合应用具有提示意义。
郑庆锋王宇昭李少雷李忠武周立新吴楠陈晋峰张力建杨跃
关键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
分检肺段及亚段淋巴结对肺癌病理分期准确性的影响被引量:12
2010年
目的 探讨肺段及亚段淋巴结在肺癌手术中的阳性检出率及对病理分期的影响.方法 此项前瞻性研究入选自2007年2月至2008年2月北京肿瘤医院胸外二科收治的90例肺癌手术切除病例,分别进行肺门(10组)、叶间(11组)、肺叶(12组)、肺段(13组)及亚段(14组)淋巴结分站检测,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全组淋巴结清扫中位数29(11~50)枚,纵隔淋巴结清扫中位数17(6~35)枚,10~14组淋巴结清扫中位数12(2~26)枚,13~14组淋巴结清扫中位数4(1~17)枚.全组中10组、11组、12组、13+14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2.2%、6.7%、23.3%和38.9%.(2)全组中无淋巴结转移(NO)患者42例,肺门及肺内淋巴结转移(N1)27例(其中12例仅出现13~14组转移,15例为10~12组转移或与13~14组转移并存).如果13~14组淋巴结漏检,NO期诊断准确率仅77.8%(42/54),而N1期漏诊率达44.4%(12/27).(3)33例≤3 cm的外周型肺癌中,如果仅行肿瘤所在段的肺段切除术,12~13组漏检率达12.1%(4/33).如果行更小范围的楔形切除术,12~14组淋巴结漏检率达到18.2%(6/33).结论 肺段及亚段淋巴结在肺癌转移过程中占据相当的比例,需要进行这两组淋巴结的分检以提高分期诊断的准确性.此外,局限性的肺切除术应严格指征,并规范第一站淋巴结的清扫工作.
吴楠阎石郑庆锋吕超王宇昭王嘉杨跃
关键词:淋巴结肿瘤转移肺肿瘤肺段
70岁以上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手术模式及预后分析
文章旨在分析不同手术治疗模式对70岁以上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初步探讨适合于该人群的手术治疗方案.回顾总结216例年龄≥70岁接受根治性手术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肿瘤相关生存及无病生存的变量...
王宇昭杨跃吴楠陈晋峰郑庆锋冯源王嘉吕超阎石张力建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预后因素老年患者
文献传递
一个新的潜在的肿瘤标志物TRA16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TRA-16(testicular orphan nuclear receptor-4 associated protein)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NSCLC)中的表达特点,了解其与NSCLC临床病理、预后及肺癌...
郑庆锋陈晋峰熊宏超孙潞季加孚杨跃
关键词:肿瘤标志物临床病理细胞生物学
文献传递
18FDG PET/CT在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本文旨在探索正电子发射显像联合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对非小细胞肺癌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选择该科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期间收治的73例临床拟诊为非小细胞细胞肺癌(NSCLC)的患者,均行全身或胸...
李少雷郑庆锋王雪鹃杨跃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
文献传递
肋间神经保护对剖胸术后疼痛改善的随机前瞻研究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通过保护后外侧剖胸切口双侧肋间神经,评估患者术后近期疼痛改善的幅度,并了解不同程度的保护对术后疼痛的改进作用。方法自2006年10月10日至2007年4月10日满足入选标准的患者共60例,均采用后外侧剖胸切口入胸。按照前瞻性单盲随机对照研究要求,将患者随机分为传统后外侧切口组(对照组,18例)、单侧肋间神经保护组(单侧组,20例)、双侧肋间神经保护组(双侧组,22例)3组。疼痛分级采用数字疼痛强度分级法。记录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疼痛评分及镇痛药物的用量。结果双侧组术后2—7d及术后1个月切口疼痛均明显轻于对照组(P〈0.05)。单侧组术后2、3、5、7d切口疼痛明显轻于对照组(均P〈0.05)。双侧组胸管拔除后1d较拔管前疼痛有明显缓解(P=0.020),单侧组及对照组疼痛缓解不明显(P值分别为0.091,0.768)。3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传统手术相比,保护切口双侧肋间神经可以明显减轻术后急性疼痛程度,尤以术后1个月时疼痛缓解最为明显。这种方法并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
阎石吴楠熊宏超郑庆锋吕超冯源杨跃
关键词:肋间神经胸外科手术
腹胸两切口+两野淋巴结清扫治疗胃食管交界部癌的临床研究
手术是胃食管交界部癌(即贲门癌)的主要治疗手段.如何使肿瘤患者获得最大的手术根治效果,如何使肿瘤患者尽快从手术中恢复过来进行进一步化疗,这是肿瘤外科医生更关注的问题.本文讨论了腹胸两切口+腹腔胸腔淋巴结两野清扫的新术式治...
熊宏超杨跃张力建陈克能梁震吴楠陈晋峰郑庆锋
关键词:贲门癌
文献传递
叶内型肺隔离症的诊断、治疗及分子病理学特点被引量:6
2007年
目的总结叶内型肺隔离症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并了解在慢性炎症状态下肿瘤相关蛋白 p53和癌胚抗原(CEA)的表达。方法收集并分析7例顺内型肺隔离症的临床特征、手术治疗模式及病理学特点,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肺隔离症组织 p53和 CEA 的表达。结果本组7例叶内型肺隔离症主要症状为肺部感染。患者均在术前确诊并接受手术治疗,主要为叶切除术。异常体循环血管均发白胸主动脉。病变肺组织呈不同程度的囊性扩张,部分上皮增生。6例囊肿上皮全部呈 p53蛋白阳性表达,定位于黏膜上皮的顶层。CEA 在6例上皮中呈弥漫性表达。而叶支气管断端黏膜上皮 p53和 CEA 均表达阴性。结论叶内型肺隔离症可通过增强 CT 并三维重建技术确诊,多采用叶切除术治疗。肺隔离症的囊肿上皮,特别是增生上皮的顶层可以出现 p53蛋白异常积聚和CEA 的表达,可能与局部慢性炎性刺激有关。
吴楠孙宇郑庆锋吕超阎石张力建杨跃
关键词:支气管肺隔离症蛋白质P53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