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许轶

作品数:36 被引量:305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委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东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9篇医药卫生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1篇面肌
  • 11篇肌电
  • 11篇表面肌电
  • 8篇电图
  • 8篇肌电图
  • 8篇脊柱
  • 8篇表面肌电图
  • 7篇青少年特发性
  • 7篇脊柱侧
  • 6篇特发性脊柱
  • 5篇电信号
  • 5篇生物力学
  • 5篇特发性脊柱侧...
  • 5篇青少年特发性...
  • 5篇青少年特发性...
  • 5篇疗效
  • 5篇肌电信号
  • 5篇脊柱侧弯
  • 5篇脊柱侧弯症
  • 5篇侧弯

机构

  • 31篇中山大学附属...
  • 4篇广州医学院第...
  • 3篇南方医科大学
  • 3篇广州医科大学
  • 1篇广东省中医院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东莞市人民医...
  • 1篇广东省第二人...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作者

  • 31篇许轶
  • 24篇王楚怀
  • 14篇韩秀兰
  • 6篇张桂芳
  • 6篇李丹
  • 5篇林科宇
  • 4篇王康玲
  • 4篇赖建洋
  • 3篇缪萍
  • 3篇李小金
  • 3篇侯清华
  • 2篇高庆春
  • 2篇解龙昌
  • 2篇黄东锋
  • 2篇于瑞
  • 2篇鲍珊珊
  • 2篇张振发
  • 1篇梁秀龄
  • 1篇谢锦玲
  • 1篇丰岩清

传媒

  • 9篇中国康复医学...
  • 3篇中华物理医学...
  • 2篇中国康复理论...
  • 2篇广东医学
  • 2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医疗器械...
  • 1篇医用生物力学
  • 1篇西北医学教育
  • 1篇新乡医学院学...
  • 1篇中国康复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临床和实验医...
  • 1篇中华神经医学...
  • 1篇第五届粤港澳...

年份

  • 2篇2018
  • 5篇2017
  • 1篇2016
  • 5篇2015
  • 5篇2014
  • 2篇2013
  • 4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3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症患者椎旁肌表面肌电信号频域指标变化规律
目的采用表面肌电图(sEMG)检测技术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症(AIS)患者脊柱旁椎旁肌肌电活动频域指标变化规律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AIS患者25例,男7例,女18例,年龄11~21岁;所有患者均执行BST实验、抬物实验...
许轶王楚怀
关键词:表面肌电图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症
文献传递
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对肝豆状核变性早期TX小鼠脑肾铜代谢的影响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骨髓干细胞移植对于疾病早期肝豆状核变性模型鼠—TX小鼠脑、肾组织铜代谢的影响.[方法]4~5周龄的雄性DL小鼠50只为供体;2月龄的TX小鼠50只为受体(雌∶雄=3∶2),随机分为移植组和对照组各25只(雌∶雄=3∶2).分离供体小鼠骨髓干细胞并标记CM-DiI荧光,经尾静脉注入移植组TX小鼠体内,每只小鼠0.2 mL(1.2×107个细胞),对照组动物注入等量平衡盐液体.移植后的1、2、4、8、12周处死动物检测脑、肾铜含量情况,并以CM-DiI荧光示踪技术考察干细胞在受体鼠脑、肾组织的分布情况.[结果]移植治疗后脑和肾脏铜含量(脑铜平均28.7 mg/kg,肾铜平均31.7mg/kg)较对照组(脑铜平均34.5 mg/kg,肾铜平均36.9 mg/kg)均有下降趋势,达到对照组铜含量的70%~98%;移植后第4周时治疗组脑铜含量(28.4±5.5) mg/kg,仅为对照组(40.1±6.9) mg/kg的70%,改变有统计学意义(P<0.05).示踪研究在移植后各时间点均可于脑内检测到供体细胞,肾脏未检测到供体细胞.[结论]疾病早期TX小鼠接受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对脑内铜代谢有一定改善作用,对肾脏铜代谢无明显改善作用.
陈曦丰岩清许轶汤其强朱小霞栾烁梁秀龄
关键词:骨髓干细胞移植肝豆状核变性病铜代谢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症患者的足底压力差异分析及穿戴矫形鞋垫对患者的影响
韩秀兰王楚怀许轶李小金张桂芳李丹张梓敬张振发李娅抒
ICB鞋垫对青壮年女性足部疾病患者即时调整效应观察
目的:探讨国际生物力学学院(ICB)鞋垫对青壮年女性足部疾病患者即时调整效应. 方法:采用自身配对设计,运用PlatformFreeMed足底压力分布测量装置,评估20例接受ICB鞋垫矫正的青壮年女性足病患者分...
许轶韩秀兰王楚怀黄东锋
关键词:足部疾病足底压力
促进神经重组策略在脑卒中后步态康复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4年
重建脑卒中患者行走能力、矫正病理步态是康复治疗的重要目标。促进神经重组是现代康复治疗的主要策略,本文侧重于从步态的中枢控制及如何促进神经重组这一角度对脑卒中后步态康复进行综述。
许轶黄东锋
关键词:脑卒中步态异常康复
坐位伸膝伴髋内收动作对髌股疼痛综合征患者股四头肌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利用表面肌电图(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评估坐位伸膝伴或不伴髋内收动作下髌股疼痛综合征(patellofemoral pain syndrome,PFPS)患者股四头肌失衡程度。方法 PFPS病例组及正常对照组各30人,分别在坐位伸膝伴或不伴髋内收动作时检测股外侧肌(vastus lateralis,VL)及股内斜肌(vastus medialis oblique,VMO)表面肌电图,分析时域指标均方根振幅(root mean square,RMS)、积分肌电值(integrated EMG,IEMG),比较其平衡关系。结果坐位伸膝伴或不伴髋内收动作时病例组VL时域指标无显著性差异;VMO时域指标有统计学差异,伴髋内收时RMS、IEMG指标值较高,说明伴髋内收时VMO的肌肉募集增强。结论坐位伸膝动作伴髋内收的动作可以对髌股疼痛综合征患者VMO肌电活动产生促进作用,从而使VL、VMO之间达到更好的平衡状态。
缪萍王楚怀许轶王康玲
关键词:髌股疼痛综合征表面肌电图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症患者凸凹侧椎旁肌平均肌电比值与Cobb角度相关度的分析研究被引量:16
2007年
目的: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症(AIS)患者凸凹侧椎旁肌表面肌电比值与相应的Cobb角度进行相关关系分析研究。方法:AIS患者25例,男7例,女18例,年龄11—21岁;所有患者均执行BST实验,采用芬兰ME6000型表面肌电仪记录患者凸、凹侧椎旁肌表面肌电信号时域指标平均肌电值(AEMG),计算凸凹侧AEMG比值,并与相应Cobb角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AEMG比值与Cobb角度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534,(P<0.01),有显著性意义。结论:AIS患者AEMG比值与Cobb角呈正相关,表明Cobb角度越大,凸凹侧的肌力差异越大,失衡越明显。
许轶王楚怀赖建洋李丹
关键词:表面肌电图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症
手指屈肌腱损伤患者改良Kleinert支具后对手功能恢复的影响被引量:13
2011年
目的探讨手指屈肌腱损伤患者改良Kleinert支具后对手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30例患者69指按收治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对照组15例30指,施行的支具设计方案为目前流行的Kleinert支具方案,即装配动力性腕背侧低温热塑支具,将腕关节固定于屈曲45°,掌指关节屈曲70。,指间关节伸直;观察组15例39指,施行的支具设计方案是对Kleinert支具进行了改良,即装配动力性腕背侧低温热塑支具,将腕关节的屈曲角度加大到70。左右,使掌指关节伸直位,指间关节伸直位。两组患者均在支具保护下通过连接于患指指甲与前臂近端间的橡皮筋进行被动屈、主动伸直至挡板的动作,每小时15次。经6周康复治疗后,采用国际手外科学会推荐的肌腱总主动运动度测定(TAM)评定方法评估每组患者的肌腱功能。结果康复治疗6周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间的TAM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屈指肌腱均为优和良,优良度达100%,而对照组的优良度为67%,两组间的优良率经x2检验,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进Kleinert支具后患者早期TAM评定优良率较高,改进Kleinert支具的康复方案对改善手屈指肌腱的功能是可行的。
韩秀兰许轶林科宇王楚怀
关键词:屈肌腱损伤
ICB鞋垫矫治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的治疗作用被引量:16
2014年
目的:研究对慢性下背痛患者施行ICB下肢生物力学调整(矫形鞋垫的配置及使用)后,患者的症状及功能恢复情况,探讨其对下背痛的治疗作用。方法:15例符合要求并接受ICB治疗方案的患者作为观察组,进行下肢生物力学的调整。采用一一对应的方式为观察组15例患者配对,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下肢生物力学调整。治疗前、治疗结束时和治疗结束后1、6个月时对所有患者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问卷调查。观察组患者在接受下肢生物力学调整后即时测量上肢负重抬举的力量。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结束时测量的VAS评分及Oswestry积分差异无显著性。观察组1个月后VAS评分降为2.54±0.88,6个月后复测的VAS评分为0.77±0.83,同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Oswestry积分,观察组1个月后和6个月后数据与治疗前、治疗结束时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呈逐步改善趋势。对照组患者在1个月和6个月时以上两项评估分值与治疗结束时的即时结果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并且对照组的两项分值随时间推移呈现反复的趋势。结论:ICB下肢生物力学调整通过改善患者双下肢的受力,为患者提供稳定的身体支撑,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有疗效。
韩秀兰许轶王楚怀张桂芳李丹
关键词:下肢生物力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深部肌肉刺激疗法对延迟性肌肉酸痛的疗效研究被引量:20
2015年
目的:研究应用深部肌肉刺激疗法(DMS)治疗仪对延迟性肌肉酸痛(DOMS)症患者进行治疗时,患者的酸痛缓解情况。探讨DMS对延迟性肌肉酸痛症的治疗作用。方法:将40例健康人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20例接受DMS治疗,对照组20例不接受特别治疗。两组受试对象均以力竭性离心运动方式诱导出小腿三头肌的DOMS,DMS治疗组在运动后立刻接受DMS治疗,连续5天;对照组不接受任何康复治疗。期间两组对象均进行简单的自我牵伸训练。在DOMS诱导后立刻至诱导后5天期间,每天对主观体力感觉(PRE)和视觉类比疼痛指数(VAS)两项指标进行检测。结果:1DMS治疗组和对照组相比,PRE在运动后24h、48h、72h,经组间独立样本比较,t24h=-6.76,t48h=-15.44,t72h=-3.17(P<0.05),观察组的PRE比对照组低;2VAS评分在运动后24h、48h、72h、96h两组间对比,t24h=-2.37,t48h=-11.05,t72h=-16.87,t96h=-17.56(P<0.05)。DMS治疗组以上各时间点的VAS评分比对照组评分低。结论:DMS治疗可以缓解因DOMS导致的疲劳及酸痛,降低运动后损伤程度。
韩秀兰许轶田潇飞李冠运王楚怀
关键词:延迟性肌肉酸痛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