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豫平

作品数:69 被引量:165H指数:7
供职机构:河南省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7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3篇皮肤
  • 9篇细胞
  • 7篇银屑
  • 7篇银屑病
  • 6篇疗效
  • 5篇家系
  • 5篇泛发性
  • 5篇病理
  • 4篇蛋白
  • 4篇脓疱
  • 4篇脓疱型
  • 4篇皮肤科
  • 4篇荨麻
  • 4篇荨麻疹
  • 4篇基因
  • 4篇复方甘草酸
  • 4篇复方甘草酸苷
  • 4篇甘草酸
  • 4篇甘草酸苷
  • 3篇透明细胞

机构

  • 59篇河南省人民医...
  • 4篇郑州大学
  • 3篇郑州大学第一...
  • 2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山东大学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河南省眼科研...
  • 1篇深圳市第二人...
  • 1篇四川大学华西...
  • 1篇郑州市疾病预...

作者

  • 61篇王豫平
  • 36篇李振鲁
  • 24篇张守民
  • 22篇袁星海
  • 20篇李建国
  • 8篇朱钵
  • 7篇王国芳
  • 6篇姚新民
  • 6篇李丽娜
  • 6篇李彦
  • 6篇李敏
  • 5篇禹卉千
  • 5篇刘鸿伟
  • 4篇王建波
  • 4篇郑颖娜
  • 3篇李雪莉
  • 3篇尹光文
  • 2篇陈宏翔
  • 2篇冯曼君
  • 2篇刘迅致

传媒

  • 15篇中华皮肤科杂...
  • 11篇中国皮肤性病...
  • 7篇中国麻风皮肤...
  • 7篇医药论坛杂志
  • 4篇临床皮肤科杂...
  • 2篇山东医药
  • 2篇中原医刊
  • 1篇河南医药信息
  • 1篇解放军医学杂...
  • 1篇眼科研究
  • 1篇中国药房
  • 1篇开封医专学报
  • 1篇中国误诊学杂...
  • 1篇中国医学文摘...
  • 1篇中国真菌学杂...
  • 1篇中国实用医刊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7篇2014
  • 5篇2013
  • 4篇2012
  • 5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9篇2006
  • 7篇2005
  • 2篇2004
  • 3篇2002
  • 1篇2001
  • 1篇2000
6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复方甘草酸苷片联合卤米松乳膏治疗白癜风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1
2005年
目的:观察复方甘草酸苷片联合卤米松乳膏治疗白癜风的疗效。方法:将95例白癜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4例,给予复方甘草酸苷片1片~3片,3次/d,连用60d;同时,局部外用0.05%卤米松乳膏,2次/d,连用60d。对照组31例,仅给予0.05%卤米松乳膏局部外用,2次/d,连用60d。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62.5%,对照组有效率为32.3%,2组疗效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2组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复方甘草酸苷片联合卤米松乳膏治疗白癜风安全、有效。
袁星海姚新民王豫平朱钵
关键词:复方甘草酸苷卤米松白癜风
银屑病患者皮损和外周血中CD123+BDCA-2+浆细胞样树突细胞的表达
2012年
目的探讨CD123+BDCA-2+浆细胞样树突细胞(PDC)在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皮损和外周血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22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和15例健康人皮肤组织和外周血,免疫组化法检测患者皮损和健康人皮肤组织中PDC的表达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中PDC的比例。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银屑病皮损中PDC的表达水平为(10.1±2.1)/mm2,健康对照组为(0.4±0.6)/mm2,银屑病组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t=17.34,P〈0.01)。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CD123+BDCA-2’PDC占外周血单一核细胞的比例为(O.17±0.07)%,健康对照组为(0.33±0.20)%,银屑病组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t=4.48,P〈0.01)。结论PDC通过在皮损中重新分布,在银屑病外周血中下降,可能与银屑病的发生、发展相关。
陈静王豫平李家文陈宏翔李丽娜李振鲁
关键词:银屑病树突细胞
艾滋病伴发播散性传染性软疣1例被引量:2
2014年
患者男,37岁,全身泛发丘疹2年。皮肤科情况:头面部、颈部、躯干、双上肢、生殖器部位可见近百个半球形丘疹,丘疹表现为正常肤色,部分丘疹中央有脐凹。面部丘疹行皮损病理检查见软疣小体,舌背和侧缘有白色斑块状黏膜增生,真菌培养有念珠菌感染。HIV抗体检测阳性。诊断为:①艾滋病合并传染性软疣;②口腔毛状白斑;③口腔念珠菌病。
郑颖娜赵铭陈静李敏李丽娜王豫平
Bowen病64例临床与病理分析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探讨Bowen病的临床、组织病理学特点及其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Bowen病的临床及组织病理资料。结果 Bowen病患者发病年龄较大,病程较长,男女比例为1∶1. 06,皮损非暴露部位多发。临床诊断时容易与脂溢性角化病、基底细胞癌、乳房外湿疹样癌等疾病混淆。病理学改变有其特异性。主要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结论组织病理学在Bowen病的诊断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治疗首选手术切除。
袁星海王豫平李振鲁张守民
关键词:BOWEN病组织病理
成人手足口病四例及病毒学观察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 了解成人手足口病患者以及家庭成员感染情况.方法 对成人手足口病患者进行观察,并对家庭成员作随访调查,用RT-PCR检测患者及家庭成员的粪便标本病毒分型.结果 4例成人手足口病患者病原学检测结果均为阳性;随访4例成人手足口病患者9名家庭成员,发现2例患者家中曾有手足口病患儿和3例成人手足口病隐性感染患者.结论 成人可感染手足口病病毒,并存在成人隐性感染者.
王建波李彦李肖红李建国陈静袁星海张守民李雪莉王豫平李振鲁
关键词:手足口病病毒学成人家庭成员RT-PCR随访调查
MCL30铒点阵激光治疗面部痤疮瘢痕的疗效观察被引量:8
2013年
我科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采用德国阿司克莱激光公司的铒点阵激光MCL30治疗痤疮瘢痕65例,取得满意疗效,现对临床治疗经验总结如下。一、临床资料65例面部痤疮瘢痕患者均来自我科美容中心患者,其中男36例,女29例;年龄19~37岁,平均22.5岁;病程4个月至15年。将痤疮瘢痕分为四型 I型:深度〈0.1mm,并发红色或褐色色素沉着,伴散在囊肿痤疮,共17例;Ⅱ型:
李敏邓丽娜李旭阳张守民王豫平尹光文郑颖娜李振鲁
关键词:面部痤疮瘢痕激光治疗疗效观察色素沉着
痣周围性斑秃一例
2009年
患者 女,20岁,因左枕部脱发2个月,颈部脱发1个月于2008年7月7日就诊。患者2个月前发现左枕部一脱发斑,中间一黑色丘疹,曾于当地医院行头皮内注射(具体不详)后无好转。1个月前发现颈部一脱发斑,脱发斑中间有一增生物,无疼痛、瘙痒。左枕部黑色丘疹脱发时才发现;颈部增生物自幼即有,未予重视。体检无特殊。皮肤科检查:左枕部一约2cm×3cm大近圆形脱发斑,中间一约米粒大黑色丘疹;
李丽娜李振鲁王豫平朱钵袁星海
关键词:斑秃皮肤科检查皮内注射枕部发斑脱发
念珠状发家系毛发角蛋白6致病基因的检测被引量:7
2006年
目的研究念珠状发一家系基因突变情况及与表现型的关系。方法光镜下观察毛干结构,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DNA直接测序技术检测基因突变位置和突变方式。结果光镜下患者的毛干呈粗细不均的梭形,似珍珠项链。家系中患者人毛发角蛋白6(hHb6)基因的第1 204位碱基鸟嘌呤(G)被腺嘌呤(A)替代,导致第7外显子出现E402K错义突变。家系中健康者和正常对照均未发现此突变。结论hHb6的E402K突变是该家系中患病成员发病的分子基础,念珠状发的基因型与表现型的不一致性,可能由基因突变及其他因素共同造成。
李建国李振鲁王豫平廖世秀张守民
关键词:毛发疾病角蛋白基因
头面部皮肤血管肉瘤1例被引量:1
2013年
患者男,70岁,头皮结节溃疡1年,面部瘀斑2个月。皮损组织病理可见不规则血管腔及异型内皮细胞。免疫组织化学示:Fil-1,CD31,CD34,Fascin,Ki67>10%均阳性。诊断:头面部皮肤血管肉瘤。
王豫平袁星海李建国李振鲁郑颖娜
关键词:血管肉瘤头面部
透明细胞汗腺瘤1例
2015年
患者男,23岁。左股内侧半球状肿物近1年。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内边界清楚的近椭圆形肿瘤细胞团块,其间可见大小不一囊腔。肿瘤由2种瘤细胞组成:一种为椭圆形、胞浆嗜酸性、胞核泡状;另一种为多角形、胞浆透明、胞核小而深染并偏于一侧。免疫组织化学示:CK5/6(+),EMA(+),S-100局灶(+),Vimentin(-),SMA(-),Calponin(-)。诊断:透明细胞汗腺瘤。
李建国王豫平孙廷谊王国芳
关键词:汗腺瘤透明细胞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