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淀粉样变的诊断及治疗进展 被引量:1 2020年 心肌淀粉样变为非折叠蛋白在心肌组织沉积,进而导致心脏结构及功能损伤。虽然对心肌淀粉样变的认识逐步深入,但是很多患者诊断为心肌淀粉样变时已经是终末期。本文将综述轻链型淀粉样变(AL)、老年型系统性淀粉样变(wtATTR)及遗传型淀粉样变(mATTR)最新诊疗方法,为心肌淀粉样变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张宁 魏文迎 吴颖 王茂敬 赵青关键词:心肌淀粉样变 心力衰竭 阵发性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心电图P波离散度的变化 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探讨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对P波离散度(最大、最小P波时限之差)的影响。方法:对95例有阵发性房颤病人行环肺静脉电隔离术,记录术前及术后24h十二导心电图,测量最大、最小P波时限,计算P波离散度。从术后3个月开始,每月门诊随访,并行动态心电图检查,随访6个月。根据房颤症状及动态心电图随访资料判断手术成功与否分为成功组(70例)和复发组(25例)。结果:所有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P波离散度较术前均有下降[(42.22±4.02)ms比(48.84±4.08)ms,P<0.01]。成功组P波离散度较术前明显下降[(40.67±4.82)ms比(47.63±3.58)ms,P<0.01],复发组较术前有所下降[(48.26±3.48)ms比(49.51±1.64)ms],但无显著性差异(P=0.346)。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后,成功组P波离散度显著低于复发组P波离散度(P<0.01)。结论: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可改善房颤患者P波离散程度,成功组P波离散度改善更加明显。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后P波离散度对房颤的复发有预测作用。 王茂敬 蔡尚郎关键词:导管消融术 心电描记术 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术后的康复治疗 被引量:1 2006年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冠心病特别是心肌梗塞的发生率逐年升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致死、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恢复冠状动脉血运,改善心肌缺血,挽救濒临死亡心肌是冠心病治疗的主要措施之一,其中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已经成为冠心病血管重建的重要手段。我国每年接受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由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几百例,发展到目前每年近10万例。PCI手术虽能解决局部血管的狭窄问题,但不能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 王茂敬 纪阳 蔡尚郎关键词:血管成形术 冠状动脉疾病 康复 心房颤动患者血中hsCRP、IL-6、TNF-α以及肾素、血管紧张素Ⅱ表达水平的研究 目的:探讨血清hsCRP、IL-6、TNF-α以及肾素、血管紧张素Ⅱ的水平在心房颤动的发生与维持中的变化及意义。
方法:心房颤动患者69例,分为三组,阵发性心房颤动组27例,持续性心房颤动组19例,永久性心房颤... 王茂敬关键词:心房颤动 肾素 ELISA法 文献传递 左束支起搏实现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房结构及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分析左束支起搏(LBBP)实现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与双心室起搏(BVP)相比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房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20年8月于我院心内科行永久性CRT的30例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起搏模式不同,分为LBBP-CRT组(15例)和BVP-CRT组(15例),收集两组患者术前1 d及术后1、3、6个月的心功能、十二导联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结果,比较每组患者手术前后及两组患者间心功能分级(NYHA分级)、左心房射血分数(LAEF)、左心房容积指数(LAVI)、二尖瓣反流面积(MRA)、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QRS波时限、心室间机械延迟时间(IVMD)和室间隔与左心室后壁收缩期轴向应变达峰时间(SPWMD)的差异。结果LBBP-CRT组术后6个月的LAEF较术前1 d明显提高(F=5.54,P<0.05),术后3、6个月的LVEF较术前1 d明显提高(F=6.72,P<0.01);两组患者术后3、6个月的MRA均较术前1 d明显减小(F=43.59、31.74,P<0.01);治疗后1、3和6个月,两组患者的NYHA分级较术前1 d显著提高(F=24.16、15.89,P<0.01),QRS波时限、IVMD和SPWMD均较术前1 d显著缩短(F=23.53~149.93,P<0.01);但两组患者的LAVI与术前1 d相比无显著减小(P>0.05)。治疗后1、3和6个月,LBBP-CRT组患者QRS波时限、IVMD、SPWMD均短于BVP-CR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_(组间)=6.43~100.71,P<0.0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左心房、左心室功能在LBBP后得到明显改善,但短期内左心房结构无明显改善,在改善心脏电机械同步性方面LBBP较BVP更有优势。 张鹏 赵青 刘文亨 孙品 王茂敬 蔡尚郎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应用达比加群酯-华法林桥接治疗抗凝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 本文旨在评估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导管消融术后应用达比加群酯-华法林桥接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住院时间及经济费用的差别.方法 2014年10月至2015年9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连续330例接受导管消融的房颤患者,按术后的抗凝方法分为3组:华法林和低分子肝素桥接治疗组(H-W组,n=114);达比加群酯组(D组,n=105);华法林和达比加群酯桥接组(D-W组,n=111).INR(国际标准化比值)达到2~3时停用达比加群酯,单用华法林.术后随访1个月,比较3组患者的血栓栓塞事件、大出血、小出血、住院天数、抗凝费用.结果 术后1个月随访中患者无死亡病例,未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无全身性栓塞及肺栓塞,无大出血事件发生.3组患者小出血的发生率相似(H-W组30例,D组21例,D-W组18例;P=0.55).H-W 组的住院时间明显长于D组及D-W组[(8.68±1.45)d对(4.40±0.98)d对(4.56±1.07)d,P〈0.01].D-W组消融术后1个月所用的抗凝费用要低于D组及H-W组[(289.8±15.78)元对(1200±0.00)元对(963.6±25.5)元,P〈0.01)].结论房颤患者导管消融术后应用达比加群酯-华法林桥接抗凝与低分子肝素-华法林桥接抗凝或单用达比加群酯一样安全性、有效,与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桥接治疗比较,可以减少住院时间,且比低分子肝素-华法林桥接抗凝或单用达比加群酯花费要少. 王茂敬 蔡尚郎 赵青关键词: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 抗凝药 右室心尖部起搏与右室流出道起搏对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疗效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比较右室心尖部起搏与右室流出道起搏对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心室间运动同步性及左室内运动同步性,以及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因Ⅲ度及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置入双腔起搏器患者共38例。其中心室电极置入右室流出道者20例(RVOT组),置入右室心尖部18例(RVA组),超声心动图术前测量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E/A值、心室间激动延迟时间(IVMD)、室间隔与左心室后壁间收缩延迟时间(SPWMD)。术后1个月、12个月随访。结果:术后1个月,与RVOT组比较,RVA组IVMD、SPWMD明显延长[IVMD(39.83±6.01)∶(31.95±7.86)ms,P=0.02],[SP-WMD(97.83±20.81)∶(84.6±10.89)ms,P=0.023]。术后12个月,与ROVT组比较,RVA组LVEDD明显增大[(49.11±2.39)∶(47.4±1.96)mm,P=0.02],LVESD明显增大[(34.28±3.41)∶(32.5±1.5)mm,P=0.04];LVEF明显降低[(59.56±3.38)∶(62.8±2.14)%,P=0.001],IVMD、SPWMD明显延长[IVMD(48.83±8.42)∶(41.5±11.01)ms,P=0.02],[SPWMD(143.89±12.43)∶(136.45±8.37),P=0.03]。结论:与右室心尖部起搏相比,右室流出道起搏相对减轻患者心脏收缩功能受损及心脏运动不同步。 侯勃 蔡尚郎 孙品 王茂敬关键词:房室传导阻滞 右室流出道起搏 右室心尖部起搏 起搏器 双叶左心耳心房颤动患者植入双左心耳封堵器1例 2023年 经皮左心耳封堵术是预防心房颤动(房颤)血栓栓塞事件的有效方法,多用于具有抗凝禁忌或规范抗凝过程中仍出现血栓栓塞事件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但不同房颤患者左心耳解剖结构具有差异,单一封堵器无法完全封闭左心耳,本文旨在报道双叶左心耳房颤患者成功植入两个左心耳封堵装置1例。 张鹏 赵青 刘文亨 孙品 蔡尚郎 王茂敬关键词:左心耳 非瓣膜性房颤 心房颤动患者 房颤患者 双叶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左束支起搏与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的临床对比研究 被引量:13 2021年 目的将左束支起搏(LBBP)与右心室间隔部起搏(RVSP)的电-机械同步性及临床预后进行对比,评估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行LBBP治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入选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并需永久起搏治疗的患者100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成LBBP组和RVSP组,分别行相应起搏治疗。随访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左心室12节段收缩速度峰值时间(Ts)标准差(Tsd-12-LV)、左心室侧壁基底段与右心室游离壁基底段Ts之差(Ts-LV-RV)、左心室充盈时间与RR间期比值(LVFT/RR)、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QRS时限(QRSd)、QTc间期(按心率校正的QT间期)、起搏参数。结果①成功实施LBBP 50例,RVSP 50例,术后随访起搏阈值、感知及阻抗变化均稳定,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与术前相比,LBBP组术后6个月QRSd[(110.00±10.96)ms对(120.22±22.61)ms]、Ts-LV-RV[(33.88±5.50)ms对(38.68±10.33)ms]、LVFT/RR[(42.38%±3.57%)对(54.54%±5.62%)]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VEF、LVEDD、Tsd-12-LV、QTc间期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VSP组术后6个月LVEDD、LVEF、Ts-LV-RV、QTc间期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VFT/RR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QRSd、Tsd-12-LV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所有患者随访期内未出现心肌穿孔、囊袋出血及导线脱位等并发症,无再发心力衰竭、快速性心律失常住院或死亡等相关事件。结论对于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LBBP术中及半年随访起搏参数稳定,且在改善电-机械同步性方面优于RVSP。 刘燕青 赵青 赵亮 王茂敬 蔡尚郎关键词:房室传导阻滞 右心室间隔部起搏 经股动脉心脏射频消融术后患者早期活动的循证实践 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形成经股动脉射频消融术后患者早期活动的循证实践规范,提高护士证据知晓率和临床操作规范率,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方法检索国内外数据库,最终纳入2篇证据总结、4篇系统评价和2篇指南。根据证据临床转化模式的标准程序和行动促进框架(innovation-Promoting Action on Research Implementation in Health Severice,i-PARIHS),分析证据应用的障碍因素并制定可获得的解决方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6月—2020年11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行经股动脉心脏射频消融术的180例患者及39名临床护士为研究对象进行循证实践。结果形成经股动脉射频消融术后活动指导的标准化流程和评估记录表,更新经股动脉射频消融术后护理规范。2轮证据应用后护士对各审查指标的知晓率和执行率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轮证据应用后患者腰背部疼痛评分、焦虑评分低于证据应用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的排尿困难和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率低于证据应用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循证项目的开展,能够促进患者术后早期活动,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李少玲 卢晓虹 王立艳 魏丽丽 胡建 赵云霞 王韶韶 夏丽丽 王茂敬关键词:股动脉 射频消融 循证护理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