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红刚

作品数:13 被引量:132H指数:7
供职机构:广东药学院中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化学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3篇中药
  • 3篇活性
  • 2篇学成
  • 2篇植物
  • 2篇肿瘤
  • 2篇肿瘤活性
  • 2篇紫珠
  • 2篇紫珠属
  • 2篇瘤活性
  • 2篇抗肿瘤
  • 2篇抗肿瘤活性
  • 2篇化学成分
  • 1篇大叶紫珠
  • 1篇羊齿
  • 1篇药学
  • 1篇乙醇
  • 1篇抑菌
  • 1篇抑菌活性
  • 1篇镇痛
  • 1篇正交

机构

  • 10篇广东药学院
  • 2篇中国药科大学

作者

  • 12篇王红刚
  • 3篇刘基柱
  • 2篇潘利明
  • 2篇余伯阳
  • 1篇袁胜涛
  • 1篇杨超燕
  • 1篇胡旭光
  • 1篇黄嗣航
  • 1篇南海军
  • 1篇戴王强
  • 1篇周敏华
  • 1篇何颖仪
  • 1篇马远刚
  • 1篇路晶晶
  • 1篇梁斯婷
  • 1篇黄巧玲
  • 1篇张晓英

传媒

  • 2篇中草药
  • 2篇海峡药学
  • 2篇中国药师
  • 1篇林产化学与工...
  • 1篇四川中医
  • 1篇广东药学院学...
  • 1篇Chines...
  • 1篇中医药导报
  • 1篇中国现代药物...

年份

  • 1篇2015
  • 4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6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千根草乙醇总提物抗炎镇痛作用研究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观察千根草乙醇总提取物的抗炎镇痛作用。方法采用二甲苯小鼠耳肿胀模型和毛细血管通透性实验研究千根草乙醇总提取物的抗炎作用;采用小鼠热板法和扭体法观察千根草乙醇总提取物的镇痛作用。结果千根草乙醇总提取物高、中、低剂量(40、20、10 g/kg)均能显著抑制二甲苯所致的小鼠耳肿胀,高、中剂量组能显著抑制乙酸所致的小鼠腹腔通透性增高(P<0.05),显著减少乙酸所致的小鼠疼痛扭体次数,提高热刺激所致的小鼠痛阈百分率(P<0.05)。结论千根草乙醇总提取物有显著的抗炎作用和一定的镇痛作用。
盛亚丽王红刚杨超燕张晓英蔡羡晓
关键词:抗炎镇痛
沉香叶抗肿瘤活性化学成分研究被引量:58
2008年
在抗肿瘤活性部位筛选的基础上,利用多种柱色谱方法对沉香属白木香叶中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离,通过理化常数和波谱分析鉴定其中所分得化合物的结构。从该植物中共分得10个化合物,结构分别鉴定为:洋芹素-7,4′-二甲醚(1)、木犀草素-7,3′,4′-三甲醚(2)、木犀草素-7,4′-二甲醚(3)、芫花素(4)、木犀草素(5)、羟基芫花素(6)、2-O-α-L-鼠李糖-4,6,4′-三羟基二苯甲酮(7)、对羟基苯甲酸(8)、β-胡萝卜苷(9)、7α-羟基-β-谷甾醇(10)。化合物7为新化合物,化合物1~6及8、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到。
王红刚周敏华路晶晶余伯阳
关键词:白木香抗肿瘤活性
娃儿藤抗肿瘤活性部位的成分被引量:10
2006年
目的:研究娃儿藤属植物七层楼根中的抗肿瘤活性成分。方法:在抗肿瘤活性部位筛选的基础上,利用多种柱色谱方法对其中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离,通过理化常数和波谱分析鉴定了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该植物中共分得8个化合物,其结构分别鉴定为:异去羟基娃儿藤宁(antofine,Ⅰ)、新白前酮(hancolu-penone,Ⅱ)、新白前醇(hancolupenol,Ⅲ)、香荚兰酸(vanillicacid,Ⅳ)、丁香酸(syringicacid,Ⅴ)、阿魏酸(ferulicacid,Ⅵ)、β-谷甾醇(β-sitosterol,Ⅶ)、胡萝卜苷(daucosterol,Ⅷ)。结论:此8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到,其中Ⅱ、Ⅲ、Ⅳ、Ⅴ、Ⅵ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到,Ⅰ有明显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
王红刚马远刚余伯阳袁胜涛
关键词:抗肿瘤化学成分
基于正交设计比较色差变化优化植物浸制标本保绿工艺
2014年
目的:以正交设计的方法优化7种植物叶片的保绿工艺。方法:采用色彩色差计测定7种植物叶片保绿前后平均△E*值作为考察指标,正交设计优化7种植物叶片最佳的保绿工艺。结果:结合正交设计结果及实际情况杀生固定液的配方组成为:1%硫酸铜、1%甲醛、20%乙醇、10%冰醋酸,杀生固定4 d为宜。结论:优选得到的工艺稳定、可行,可作为绿色植物的保绿工艺。
王红刚刘基柱
关键词:色差计正交设计浸制标本
千根草粗取物体外抑菌活性部位的筛选研究被引量:9
2014年
目的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变异链球菌、绿脓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为试验菌株研究千根草的体外抑菌活性。方法通过K-B纸片扩散法及利用连续(试管)稀释法对70%醇提物,水层、正丁醇、乙酸乙酯、石油醚相萃取物测定抑菌活性。结果总提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为25.00g·L-1。粗分部位中,乙酸乙酯相萃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痢疾杆菌抑菌活性最好,其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25、12.5、3.13、25g·L-1,水层无抑菌活性。结论千根草的抑菌活性成分主要存在于乙酸乙酯萃取相中。
王红刚潘秋婷梁斯婷
关键词:体外抑菌
分光光度法测定5种紫珠属中药总黄酮的含量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测定并比较枇杷叶紫珠、杜虹花、尖尾枫、大叶紫珠、裸花紫珠中总黄酮的含量。方法:以无水芦丁为对照品,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5种紫珠属中药提取物中总黄酮的含量。结果:五种供试品溶液测定方法的稳定性、重复性均较好,平均回收率及RSD均符合要求,其总黄酮含量分别为3.49%、3.98%、6.86%、5.40%、13.26%。结论:五种紫珠属中药总黄酮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裸花紫珠、尖尾枫、大叶紫珠、杜虹花、枇杷叶紫珠。
王红刚潘利明
关键词:分光光度法总黄酮紫珠
千根草化学成分研究被引量:14
2014年
目的研究千根草Euphorbia thymifolia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各种柱色谱方法分离纯化,根据理化常数和光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千根草全草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木犀草素(1)、芹菜素(2)、槲皮素(3)、山柰酚(4)、没食子酸乙酯(5)、对香豆酸(6)、原儿茶酸(7)、没食子酸(8)、咖啡酸(9)、3,4-开环-8βH-羊齿-4(23),9(11)-二烯-3-羧酸(10)、3,4-开环-齐墩果-4(23),18(19)-二烯-3-羧酸(11)、二十三烷醇(12)、β-谷甾醇(13)。结论除化合物5外,其余各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王红刚盛亚丽黄巧玲聂雪仪许凯琪
关键词:木犀草素
中药外治法实验研究方法探析被引量:5
2014年
中药外治疗法历史悠久,然其基础研究相对滞后。目前研究多集中在中药外治的临床研究,但对中药外治法的实验研究相对薄弱。本文围绕中药外治的安全性评价、疗效评价和外治中药透皮吸收等多方面作了探讨,并对其进行评述,为中药外治法及外用中药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手段和方法。
胡旭光戴王强南海军黄嗣航王红刚
关键词:中药外治法
HPLC法测定沉香叶中芫花素含量研究被引量:21
2008年
目的:测定沉香叶中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成分芫花素的含量。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沉香叶中芫花素的含量,色谱条件为:Alltima C18(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85:15,二级管阵列检测器波长扫描范围200-200nm,确定337 nm为检测波长,流速:1.0 ml/min,柱温:25℃,进样量10μl。结果:测得沉香叶中芫花素含量为:0.147%(n=6),RSD%=2.72%,平均回收率95.37%,RSD%=1.28%。结论:本法简便,准确,可用于沉香叶中芫花素的含量测定。
王红刚
关键词:HPLC芫花素
基于植物分类系统对《中药分类与编码》改进初探被引量:8
2013年
中药分类是人们认识和区分中药从而掌握中药特性和用药规律的基本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药被发现和认识,这就对中药的分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一种系统涵盖范围广、简便易行、可以自行扩展的中药分类及编码方法。通过将药用植物药用部位、植物科属及饮片分类通过系统排列组合来对中药进行分类和编码,可以随时将几乎所有的中药品种归入此分类系统,来源相近的中药可归入相近的类群,便于查询对照。该系统具有应用范围广、实用性强的特点,可以应用于标本馆、中药饮片加工及中药物流企业。
王红刚刘基柱潘利明
关键词:中药植物分类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