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朝霞
- 作品数:39 被引量:63H指数:4
- 供职机构:厦门理工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福建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项目福建省教育厅A类人文社科/科技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哲学宗教经济管理更多>>
- 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论争的意义被引量:11
- 2006年
- 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之间的论争标志着由古典到现代的转型。经过这场论争,美学的研究方向发生了由实践本体论转向生存本体论,由主体转向主体间性,由世俗现代性转向反思—超越的现代性的变化倾向。
- 杨春时林朝霞
- 关键词:实践美学后实践美学
- 现代性与中国启蒙主义文学思潮
-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苏联文艺理论的影响,文学思潮被看作“创作方法”的产物。而这种创作方法论仅仅肯定了现实主义(以及附属于它的浪漫主义)的合法性,而排除了启蒙主义等其他文学思潮的存在。同时,国内外文学史也大都没有把启蒙主义作...
- 林朝霞
- 关键词:启蒙主义文学思潮
- 文献传递
- 论中国生态批评的存在误区与价值重构被引量:1
- 2015年
- 生态批评以维护地球这个共同家园为旨归,参与社会人文和文学价值建构,逐渐成为中国文艺批评界的一门显学。但其发展过程中存在泛生态化、去人类化、单一化等误区,尤其是对生态哲学原典理解不足,鼓吹自然意志论,忽略人的社会、文化建构对维系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导致反人类、反价值倾向。因此,生态批评应充分吸收古今中外生态哲学原典的有益成分,从思想、情感和行动方式三大方面进行价值重构。
- 林朝霞
- 关键词:生态批评土地伦理
- 《红楼梦》空间叙事的文化意蕴
- 2016年
- 《红楼梦》是中国叙事文学的巅峰之作,因其诗性和哲理性诉求尤重空间叙事,不仅在空间叙事手法上推陈出新,灵活运用拆借法、互现法和渲染法,而且重视空间叙事在人物塑造、关系对比和小说题旨等方面的隐喻功能,体现了中华美学独有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追求。
- 林朝霞
- 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看晚明社会世情与市民心态被引量:4
- 2011年
-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堪称明代拟话本小说的巅峰之作,其文化意义更甚于文学意义。《杜》在方寸之间容纳了晚明社会世间百态,体现了晚明时代相互龃龉却又混融一体的社会世情与市民心态,其包含了"越名教任自然"与"抑私欲崇道义"相纠结的伦理观、"金钱崇拜"与"真情渴望"相龃龉的价值观、"道德审判"与"因果报应"相互补的是非观以及"重享乐吝生命"与"轻死生重复仇"相矛盾的生命观。
- 林朝霞
- 关键词:伦理观是非观生命观
- 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在论争中发展被引量:5
- 2007年
- 被称为建国以来第三次美学论争的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论争,主要围绕美学自身问题展开,是一次真正的美学论争。在论争中形成的实践美学、后实践美学、新实践美学各派相互碰撞、对话,产生了相互促进的效果。其中后实践美学借鉴西方现象学、存在论、解释学等思想资源,不断发展、完善。实践美学则步入了反思的阶段,回应后实践美学的批评,力图通过自我调节来弥补、修复自身的理论缺陷。而新实践美学,则对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各有批判,试图改造实践美学,并在实践观的基础上,重建新的实践美学理论体系。从各派自身理论的发展,也映现出学术的争鸣对推动学术研究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 林朝霞
- 关键词:美学实践美学后实践美学新实践美学
- 生态美学视域中闽台文化群落可持续发展思考被引量:1
- 2015年
- 闽台文化群落是近三四百来闽台文化交流的产物,随着现代转型和产业开发的深入出现了城与乡、山与海、闽与台等方面的发展差异,普遍存在保护与开发、传承与发展、经济与人文等之间的矛盾问题。而生态美学为闽台文化群落的和谐发展提供了思想引导和理论依据,有助于弥合古今差异、城乡矛盾以及经济腾飞与文化发展的对立关系,促进闽台文化群落的后工业化转型。闽台文化群落建构应依托生态美学理念,注重原真性、亲民性、常态性和保障性,在此基础上推进产业发展,借传统资源发展创意产业,依托地域特点发展特色产业以及利用利润抽成形成循环经济。
- 林朝霞
- 关键词:生态美学循环经济
- 席勒:审美主义和主体间性美学的开拓者被引量:2
- 2006年
- 席勒是近代启蒙主义的美学家和文学家。对现代性进行审美批判的审美主义第一人,也是超越主体性的主体间性美学的鼻祖。席勒虽然是在理性主义的哲学框架内建立美学理论的,把审美作为达到理性的手段,从而使审美附属于理性,但是,他的美学思想最终突破了理性主义的藩篱,摆脱了美对于理性的依附,走向了审美主义。
- 杨春时林朝霞
- 关键词:席勒美学思想审美主义主体间性
- 现代性与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研究述评被引量:2
- 2006年
- 现代性理论的跨学科引介,不仅掀起了重写文学史的热潮,而且刷新了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研究。由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建构而成的文学思潮史开始受到普遍质疑,许多富有创见的学术观点纷纷涌出历史地表,包括对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重新界定,解除“创作方法”论对它们的障蔽,也包括对古典主义的辨析和对启蒙主义的发现,填补原来思潮研究的空白。
- 林朝霞
- 关键词:文学思潮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古典主义
- 中国科学思潮的失真——重评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科学思潮被引量:1
- 2012年
- 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科学思潮被定性为科学主义或唯科学主义思潮,似乎已是不刊之论,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虽然中国科学思潮与西方科学主义存在渊源关系和相似之处,但是中国科学思潮诞生于救亡图存的社会历史背景,根植于实用理性的传统文化土壤,缺乏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广泛深入的科学实践,并且存在科学派和唯物派的内在分立,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思潮,而是一种前科学的科学主义。它传入时正当民族救亡之际,填补了五四反传统之后的形而上价值空缺,带有强烈的功利性。五四之后,科学思潮进一步意识形态化,摒弃了求真的精神。中国科学思潮没有实现中西接轨,反而因其失真成为了中国现代化道路上的障碍。
- 林朝霞杨春时
- 关键词:科学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