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明慧

作品数:115 被引量:591H指数:14
供职机构:北京地坛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北京市科委重大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9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4篇医药卫生
  • 3篇文化科学

主题

  • 69篇肝炎
  • 45篇病毒
  • 43篇慢性
  • 35篇干扰素
  • 34篇乙型
  • 26篇丙型
  • 24篇乙型肝炎
  • 23篇丙型肝炎
  • 20篇细胞
  • 18篇慢性丙型
  • 18篇慢性丙型肝炎
  • 18篇肝炎病毒
  • 16篇干扰素Α
  • 14篇慢性乙型
  • 12篇慢性乙型肝炎
  • 11篇血清
  • 11篇抗病毒
  • 10篇利巴韦林
  • 9篇免疫
  • 9篇聚乙二醇

机构

  • 82篇北京地坛医院
  • 30篇首都医科大学...
  • 9篇北京大学
  • 7篇西安交通大学...
  • 6篇首都医科大学...
  • 5篇首都医科大学
  • 5篇上海交通大学...
  • 5篇南昌大学第一...
  • 4篇中国医科大学
  • 4篇第三军医大学...
  • 4篇温州医科大学
  • 4篇北京市海淀医...
  • 3篇秦皇岛市第三...
  • 3篇重庆医科大学
  • 3篇南方医科大学...
  • 3篇石家庄市第五...
  • 3篇湖北民族大学
  • 2篇北京市疾病预...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南昌大学

作者

  • 115篇李明慧
  • 82篇谢尧
  • 53篇张璐
  • 50篇路遥
  • 30篇申戈
  • 27篇徐道振
  • 20篇成军
  • 20篇邱国华
  • 19篇宋淑静
  • 18篇吴云忠
  • 17篇吴淑玲
  • 15篇华文浩
  • 15篇刘顺爱
  • 13篇胡蕾苹
  • 11篇郝红晓
  • 11篇张艳丽
  • 10篇张书凤
  • 10篇张丹
  • 9篇穆彩琴
  • 9篇常敏

传媒

  • 45篇中华实验和临...
  • 13篇中华实验和临...
  • 12篇中华肝脏病杂...
  • 7篇中国肝脏病杂...
  • 6篇中华传染病杂...
  • 3篇肝博士
  • 2篇现代医药卫生
  • 2篇中国临床医生...
  • 2篇病毒学报
  • 2篇药物不良反应...
  • 2篇药品评价
  • 2篇中国病毒病杂...
  • 2篇难治性丙型肝...
  • 1篇医学理论与实...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医学研究通讯
  • 1篇中医杂志
  • 1篇中华检验医学...
  • 1篇北京医学
  • 1篇中华消化杂志

年份

  • 2篇2025
  • 1篇2024
  • 2篇2023
  • 3篇2022
  • 2篇2019
  • 3篇2018
  • 7篇2017
  • 8篇2016
  • 15篇2015
  • 6篇2014
  • 14篇2013
  • 10篇2012
  • 6篇2011
  • 4篇2010
  • 4篇2009
  • 2篇2008
  • 7篇2007
  • 6篇2006
  • 5篇2005
  • 6篇2004
1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乙型肝炎患者NK细胞亚群的变化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 探讨固有免疫反应中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在正常人群、急性及慢性HBV感染各个时期的变化.方法 采集17例急性乙型肝炎(acute hepatitis B,AHB)、24例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immune tolerance phase,IT)、15例慢乙肝免疫清除期(immune clearance phase,IC)和12例健康成人(healthy individuals,HI)的静脉全血.检测外周血NK细胞频数、CD56^brightNK亚群、CD56dimNK、NKp46high、NK表面活化性受体NKG2D之一(NKp46)在AHB、IC、IT、HI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转归的关系.结果 NK细胞频数在AHB(9.84±5.34%)和IC组(10.17±6.23%)较HI(14.32 ±4.82%)和IT组(17.47±8.14%)显著减少(AHB vs ITP=0.001;IC vs IT,P=0.002;ABH vs HIP=0.025;IC vsHIP=0.035;).CD56^bright NK亚群在HI(5.09±3.03%)和IT组(3.51±2.13%)较AHB(6.99±5.27%)和IC组(8.41±6.15%)降低,且IT组降低更显著(P分别为0.007,0.001).CD^56dimNK细胞在IT组(96.78±7.24%)较HI(91.71±3.28%)、AHB(92.08±5.65%)和IC组(90.98±6.27%)显著升高(P =0.024,P=0.017,P=0.004).NKp46^highNK细胞在IT组(7.9±7.26)较AHB(12.79±8.42)和IC组(11.78±4.76)降低(P =0.019,P=0.008).结论 HBV感染患者NK细胞频数、CD56^brightNK亚群、CD56dimNK亚群及NKp46highNK亚群分布方面,AHB和IC患者均与IT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AHB和IC患者间并无显著差异.HI与IT在NK细胞频数、CD56brightNK亚群及NKp46highNK亚群分布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种IC期、AHB与IT期NK细胞频数与亚群的不同变化,支持HBV感染后临床抗病毒时期的选择.
张璐路遥刘梦张丹申戈吴淑玲胡蕾苹常敏李明慧华文浩宋淑静谢尧刘顺爱成军徐道振
关键词:自然杀伤细胞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
肝癌术后干扰素治疗32个月未复发1例
2012年
1病历资料1.1主诉患者,男性,45岁,因“发现HBsAg阳性3年,肝内结节1天”于2009年9月30日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
高慧英庄立伟申戈张璐高媛娇邱国华路遥李明慧
关键词:干扰素HBSAG阳性复发术后肝癌
妊娠期妇女全程核苷(酸)类似物抗乙肝病毒疗效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妊娠期全程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抗病毒疗效。方法收集北京地坛医院2009—2013年全程接受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妊娠妇女的临床资料,包括血清HBVDNA载量、血清学和生化学指标,通过观察患者妊娠期病毒学应答、HBeAg血清学转换和生化应答来评价抗病毒的疗效。结果共收集患者125例,妊娠期病毒突破率为11.2%(14/125)。其中,妊娠前达到完全病毒应答孕妇100例,妊娠期间病毒的完全应答率为96%(96/100)及突破率为4.O%(4/100)。妊娠前HBVDNA阳性孕妇25例,妊娠期病毒突破率为40%(10/25),高于妊娠前HBVDNA阴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矿=22.568,P=0.000);11例(44%)继续使用原药物在妊娠期达到完全病毒学应答。妊娠前HBeAg阳性者89例,至分娩前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为4.5%(4/89)。病毒学突破的孕妇妊娠期生化突破率为4/14,未发生病毒学突破的孕妇妊娠中期至分娩前ALT复常率达100%。结论全程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孕妇妊娠期能获得较好病毒学抑制和生化应答,但HBeAg血清学转换率较低。
张禄雪穆彩琴易为李明慧张书凤宋淑静谢尧吴疆粱晓峰
关键词:乙型妊娠核苷类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水平下降预测 e 抗原阴性患者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治疗中表面抗原消失的研究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探讨 HBeAg 阴性 CHB 患者在干扰素抗病毒治疗过程中 HBsAg 水平的变化对治疗中 HBsAg 消失或血清学转换的预测作用。方法2008年5月至2011年8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就诊的 HBeAg 阴性 CHB 初治患者,HBsAg 阳性、血清 HBV DNA 阳性持续6个月以上, ALT 异常3个月以上,收集的患者包括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peg-IFN-α-2a)治疗3个月以上的在治疗患者和已治疗结束的患者。入组患者给予 peg-IFN-α-2a 180μg/周皮下注射治疗,治疗前和治疗期间每间隔3个月检测血清 HBV DNA、HBsAg 水平和抗-HBs,以 HBsAg 消失为主要疗效评价指标。组间差异采用卡方检验,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预测治疗12周和治疗24周的 HBsAg 水平绝对值和HBsAg 下降幅度对治疗96周和120周时 HBsAg 的消失。结果共有81例患者进入数据分析,根据患者治疗中 HBsAg 下降所达到的水平分为完全应答组12例(14.8%),部分应答组20例(24.7%)和应答不佳组49例(60.5%)。治疗12周完全应答组和部分应答组 HBsAg 水平值下降幅度分别为0.62(0.06,0.91)lg IU/mL 和0.19(-0.01,0.48)lg IU/m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 =1.581,P =0.209),在调整基线的差异后(计算患者下降幅度的中位数),完全应答组和部分应答组下降幅度均高于应答不佳组的下降幅度0.00(-0.01,0.14)lg IU/mL,χ2=9.00,P <0.01]。治疗24周,3组间 HBsAg的下降幅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7.72,P <0.01)。无论预测治疗96周还是120周治疗的HBsAg 消失,24周HBsAg 临界值的预测能力均强于12周,ROC 曲线下面积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880和4.412,P 值分别为0.049和0.036)。结论治疗早期 HBsAg 水平变化可预测peg-IFN-α-2a 治疗 HBeAg 阴性 CHB 患者疗效。
李明慧张璐胡蕾萍路遥申戈吴淑玲万钢宋淑静张书凤谢尧
关键词:肝炎乙型乙型
新生儿静脉血HBsAg含量预测HBV母婴传播阻断效果的研究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探讨新生儿静脉血HBsAg状态及其含量预测HBV母婴传播阻断的作用。方法从HBV母婴传播阻断效果前瞻性研究队列患者中入组HBsAg、HBeAg双阳性和HBV DNA含量>105 IU/ml孕妇及其新生儿。新生儿出生后6 h内注射200 IU乙肝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HBIG),出生后1个月自愿选择注射200 IU乙肝免疫球蛋白,并按第0、1和6个月标准程序接种乙肝疫苗10~20μg。孕妇于分娩前、新生儿出生时、出生后1个月和7个月检测静脉血HBV病毒和血清学指标,评估其与HBV母婴阻断成功的相关性。结果共入组孕妇及其所生新生儿530例。出生时60.75%和出生1个月86.02%为HBsAg阴性,HBsAg阴性新生儿的HBV母婴传播阻断成功率为100.00%,经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出生时HBsAg≥0.35 IU/ml预测阻断失败的AUC为0.979,灵敏度为85.60%,特异度为100.00%;出生后1个月HBsAg≥0.18 IU/ml预测阻断失败的AUC为0.988,灵敏度为89.40%,特异度为100.00%。结论出生时和出生后1个月新生儿静脉血HBsAg水平可预测HBV母婴传播阻断失败,静脉血HBsAg阳性的新生儿是阻断失败的高危人群。
冉崇平张璐李明慧易为路遥周明芳胡玉红刘媛媛万钢李俊南谢尧
关键词:乙肝疫苗乙肝免疫球蛋白
影响HBV母婴阻断效果的相关因素研究进展被引量:16
2015年
近年来,HBV母婴阻断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总体阻断率约在90%以上,但仍有一定的失败率.为探索更为有效的HBV母婴阻断措施,现将影响HBV母婴阻断效果的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郝红晓张璐李明慧谢尧
关键词:母婴阻断阻断效果HBV失败率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用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致HBsAg转阴一例
2015年
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的治疗,目前追求理想的终点即停药后持久的免疫控制(immune control,IC),进而清除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 Ag),实现临床治愈。
蒋德强舒丽张璐李明慧谢尧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SAG转阴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免疫控制临床治愈停药后
73例重型肝炎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4
2013年
目的回顾性研究73例重型肝炎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总结73例重型肝炎患者临床特点,按病因、发病性质分组,回顾性分析肝功、肾功、电解质、PTA等生化指标,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腹水、腹腔感染等合并症情况,进行统计学处理,研究上述因素与预后关系。结果(1)73例重型肝炎中单独HBV感染占65.75%,酒精性肝病5例(6.85%),药物性肝损伤6例(8.22%),戊型肝炎2例(2.74%),自身免疫性肝病2例(2.74%),重叠病因7例(9.59%),其他因素3例(4.11%);按发病速度、严重程度和基础肝病情况分亚急性12例(16.43%),慢性肝炎基础上11例(15.07%),肝硬化基础上重型肝炎50例(68.49%);无肝性脑病表现占41.10%,有肝性脑病表现占58.90%;(2)重型肝炎死亡率,以酒精性肝病和重叠因素基础上为66.67%,其次为自身免疫性肝病占50%,HBV相关重型肝炎死亡率为18.75%;73例重型肝炎总体病死率为28.77%,其中肝硬化组死亡率(40%)高于非肝硬化组(4.3%),P=0.002,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无肝性脑病重型肝炎死亡率3.33%,有肝性脑病组死亡率46.51%,肝性脑病Ⅲ、Ⅳ期死亡率72.73%;(3)独立样本t检验筛选出可能与死亡相关的9个因素,分别是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血肌酐、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白蛋白(ALB)、血钠,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肝性脑病,血肌酐水平是死亡的危险因素,ALB为保护性因素。结论肝性脑病,血肌酐水平是重型肝炎死亡的危险因素,ALB为保护性因素。核苷酸类似物的应用,是重型乙型肝炎死亡率低至18.75%的丰要原因之一.
赵俊梅张璐杜庆玮穆彩琴任玉莲胡蕾平申戈庄立伟路遥邱国华孙庆丰吴云忠杨民李明慧谢尧成军徐道振
关键词:肝炎乙型肝肾综合症肝性脑病白蛋白凝血酶原
96例肝功能衰竭患者主要并发症与预后的相关性被引量:8
2018年
目的回顾性分析96例肝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特点、主要并发症和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96例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腹水和腹腔感染等主要并发症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1)96例肝功能衰竭患者中男性68例,女性28例,平均年龄(44.91±13.30)岁。存活60例,平均年龄(43.60±11.14)岁,病死36例,平均年龄(47.18±16.32)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20,P=0.268)。(2)根据发病速度、严重程度和基础肝病情况,96例患者中亚急性肝功能衰竭17例(17.71%),慢性肝炎基础上的慢加急/亚急性肝功能衰竭17例(17.71%),肝硬化基础上的慢性肝功能衰竭62例(64.58%)。有肝性脑病表现者60例(62.50%)。(3)所有患者中病死36例,总体病死率为37.50%。单因素分析表明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和肝肾综合征与肝功能衰竭患者病死显著相关(χ~2=10.41,P=0.001;χ~2=13.70,P<0.001;χ~2=42.84,P<0.001)。并发肝性脑病患者的病死率显著高于未并发者(51.67%vs 13.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70,P<0.001)。多因素分析表明Ⅲ、Ⅳ期肝性脑病和肝肾综合征是肝功能衰竭患者病死的独立预测因素(OR=30.509,95%CI:6.212~149.845;OR=69.161,95%CI:12.216~391.571)。结论Ⅲ、Ⅳ期肝性脑病和肝肾综合征是肝功能衰竭病死的独立预测因素。
赵俊梅赵培利张璐邱海燕李艳静段银环孙谢文邢剑侠刘坤赵志军陈璀刁青王建英李明慧谢尧
关键词:肝功能衰竭并发症预后
妊娠妇女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抗病毒治疗被引量:13
2010年
HBV感染妊娠妇女的抗HBV治疗,不但涉及到孕妇本身,更涉及到胎儿和HBV母婴传播的阻断.因为妊娠妇女的特殊性,包括孕妇的免疫环境、HBV感染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治疗病例的选择、治疗的目的 、治疗的开始时间和终止及治疗药物的选择等,其抗病毒治疗原则与慢性乙型肝炎存在很大的差异.
谢尧李明慧
关键词:妊娠拉米夫定
共1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