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惠平

作品数:110 被引量:672H指数:13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吴阶平医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0篇期刊文章
  • 16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101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86篇乳腺
  • 81篇乳腺癌
  • 81篇腺癌
  • 27篇肿瘤
  • 25篇化疗
  • 20篇阳性
  • 18篇乳腺肿
  • 18篇乳腺肿瘤
  • 18篇腺肿瘤
  • 14篇疗效
  • 13篇受体
  • 13篇转移性乳腺
  • 13篇转移性乳腺癌
  • 13篇复发
  • 12篇细胞
  • 12篇激素
  • 11篇阴性
  • 11篇内分泌
  • 11篇分泌
  • 10篇内分泌治疗

机构

  • 55篇北京大学第三...
  • 51篇北京大学肿瘤...
  • 6篇北京大学
  • 6篇北京肿瘤医院
  • 4篇北京市肿瘤防...
  • 3篇北京大学第一...
  • 3篇河北医科大学...
  • 2篇承德医学院
  • 2篇复旦大学附属...
  • 2篇天津医科大学
  • 2篇中国医学科学...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石家庄市第三...
  • 2篇北京协和医学...
  • 1篇北京军区总医...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德克萨斯大学
  • 1篇北京医院
  • 1篇吉林大学第一...
  • 1篇加利福尼亚大...

作者

  • 109篇李惠平
  • 36篇宋国红
  • 31篇邵彬
  • 30篇严颖
  • 29篇邸立军
  • 20篇王晶
  • 17篇刘笑然
  • 17篇张如艳
  • 17篇冉然
  • 16篇梁旭
  • 14篇贾廷珍
  • 14篇马力文
  • 13篇张淑兰
  • 13篇王环
  • 12篇赵红梅
  • 11篇宛凤玲
  • 10篇王墨培
  • 9篇肖宇
  • 8篇雷玉涛
  • 8篇刘雅昕

传媒

  • 37篇癌症进展
  • 10篇肿瘤
  • 5篇中国癌症杂志
  • 5篇北京大学学报...
  • 4篇中华放射医学...
  • 4篇中国微创外科...
  • 3篇中华肿瘤杂志
  • 3篇肿瘤防治研究
  • 3篇中国肿瘤临床
  • 3篇第十五届全国...
  • 2篇中国肿瘤
  • 2篇抗癌之窗
  • 1篇癌症康复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中华病理学杂...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国外医学(放...
  • 1篇中华普通外科...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中国航天医药...

年份

  • 3篇2024
  • 3篇2021
  • 4篇2020
  • 4篇2019
  • 4篇2018
  • 4篇2017
  • 16篇2016
  • 7篇2015
  • 4篇2014
  • 8篇2013
  • 6篇2012
  • 7篇2011
  • 1篇2010
  • 8篇2009
  • 6篇2008
  • 3篇2007
  • 6篇2006
  • 4篇2005
  • 4篇2004
  • 2篇2002
1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初级与次级预防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临床研究被引量:28
2019年
目的:评价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ylated 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PEG-rhG-CSF)初级与次级预防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开放、单臂临床研究,分析2016年5月至2018年12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217例受试者.非髓性恶性肿瘤患者于化疗结束后24~48 h皮下注射PEG-rhG-CSF,体质量≥45 kg者给予6 mg/次,<45 kg者给予3 mg/次,每个化疗周期注射1次.结果:217例患者共完成774个化疗周期,患者包括18例妇科肿瘤(3例子宫内膜癌、15例卵巢癌),50例乳腺癌,30例骨肿瘤和119例淋巴瘤,146例接受初级预防,71例接受次级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febrile neutropenia,FN)发生率为5.7%,初级预防组发生率为4.9%,次级预防发生率为7.2%.Logistic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显示,PEG-rhG-CSF持续治疗周期越长,FN发生率越低.初级与次级预防的FN发生率均在治疗第2个周期显著低于第1个周期.初级预防为第1个周期11.6%vs.第2个周期4.4%,(P=0.039);次级预防为第1个周期16.9%vs.第2个周期5.6%,(P=0.034).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为10.3%(80/774),其中初级预防组为6.7%(34/510),次级预防组为17.4%(46/26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均在治疗第2个周期显著低于第1个周期.初级预防为第1个周期17.1%vs.第2周期5.3%,(P=0.004);次级预防为第1个周期46.5%vs.第2个周期11.3%,(P<0.001).药物相关不良反应主要为骨痛,患者Ⅰ/Ⅱ度骨痛发生率为3.7%(8/217),Ⅲ/Ⅳ度骨痛发生率为1.8%(4/217).结论:PEG-rhG-CSF预防性应用于非髓性恶性肿瘤,可有效降低FN发生率.初级预防比次级预防显著降低整个化疗周期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
李惠平樊征夫郑虹高雨农涂梅峰宋国红邵彬高天朱军
关键词: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肿瘤化疗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对绝经前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去势效果分析——真实世界研究被引量:11
2021年
目的探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联合内分泌治疗期间乳腺癌患者卵巢去势(OS)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乳腺肿瘤内科接受含GnRHa内分泌治疗的绝经前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特点,比较戈舍瑞林缓释植入剂3.6 mg(戈舍瑞林组)、注射用醋酸亮丙瑞林微球3.75 mg(亮丙瑞林1M组)及注射用醋酸亮丙瑞林微球11.25 mg(亮丙瑞林3M组)用药后1年期间血清雌二醇(E2)和卵泡刺激素(FSH)浓度水平以及去势逃逸情况。研究中去势逃逸定义为至少出现1次外周血E2≥30 pg/ml。结果共纳入102例患者,其中戈舍瑞林组、亮丙瑞林1M型组及亮丙瑞林3M型组分别纳入32例、32例及38例,平均年龄分别为42.37(33~55)岁、42.53(28~57)岁和40.90(28~54)岁,平均体质指数(BMI)分别为24.33(15~31)、24.77(15~36)和24.28(18~37),各组中分别有87.5%、90.4%和92.1%患者曾接受过化疗,单因素分析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发生至少1次去势逃逸的概率分别为6.25%、9.38%和5.26%,全体患者为6.86%,3组间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888)。在对全体患者进行的多因素分析中,年龄是去势逃逸的独立影响因素,年轻患者更易发生去势逃逸(OR=0.869,95%CI(0.756~0.999),P=0.049)。结论含GnRHa内分泌治疗过程中存在去势逃逸情况,临床实践中3种常用GnRHa卵巢去势效果相当。年轻患者去势逃逸风险更高,定期监测该人群激素水平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
陈祎霏严颖姜晗昉邸立军宋国红李惠平
关键词: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内分泌治疗
乳腺癌HER2阳性不仅仅是靶向治疗的标志物被引量:5
2010年
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给医学带来了令人吃惊和震撼的进步,而以分子标志物为基础来预测乳腺癌的预后成了目前研究的重点,无论21个基因还是70个基因,其目的都是为了确定能精确预测乳腺癌复发风险的分子特征,以及进一步针对该分子的靶向治疗。例如,我们所熟悉的ER、PR和HER2表达水平都成了判断预后的重要分子标志物,
李惠平
关键词:乳腺肿瘤HER2阳性治疗反应性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步入第三代
2006年
在肿瘤治疗领域很少有药物能改变疾病的过程,而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的出现则改变了乳腺癌的治疗程式。随着大量随机、前瞻、大样本临床试验结果的出现,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瑞宁得、弗隆、阿诺新)作为绝经后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独立有效的治疗方法已毋庸置疑,而且已经被认为在绝经后乳腺癌术后将取代三苯氧胺成为内分泌治疗的金标准。它还会用于术前的内分泌治疗、甚至乳腺癌的预防。由于受体阳性乳腺癌激素依赖的特点,使得这些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要接受内分泌治疗,所以正确理解和精细制定内分泌治疗方案就显得至关重要。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细胞的生长主要依赖于雌激素,这一类患者约占整个乳腺癌患者的三分之二。三苯氧胺(TAM)
李惠平
关键词:内分泌治疗晚期乳腺癌芳香化酶抑制剂三苯氧胺乳腺癌术后
一线应用曲妥珠单抗显著延长HER2阳性肝转移乳腺癌患者生存
邵彬王晶李惠平宋国红邸立军刘笑然严颖王环孔维垚宛凤玲尤渺宁
激素受体阴性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点及PI3K、Bcl2、CCNA2、BRCA1基因的表达和意义
激素受体阴性乳腺癌是指ER(雌激素受体)和PR(孕激素受体)表达阴性的乳腺癌。本文通过总结激素受体阴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分析其一般特点,并检测PI3K、Bcl2、CCNA2、BRCA1四个基因在激素受体阴性乳腺癌及正...
王敏李惠平
文献传递
粒细胞减少症的临床救治与预防(附67例临床报道)被引量:6
2000年
李惠平贾廷珍张淑兰马力文
关键词:粒细胞减少症急救RHG-CSF脐血
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治疗晚期乳腺癌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7
2013年
目的:评价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治疗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9年7月—2012年4月在本科室接受含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为主方案治疗的33例晚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每个周期评价不良反应,每2个周期评价近期疗效,并随访患者生存情况。结果:有28例患者可评价近期疗效,其中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6例,稳定14例,客观缓解率为25.0%(7/28),疾病控制率为75.0%(21/28)。有27例患者可评价生存,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4.5个月,中位总生存期为15.0个月。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为血液学毒性,其中69.7%(23/33)为3~4度中性粒细胞减少,21.2%(7/33)为3~4度贫血。过敏反应发生率为21.2%(7/33),主要表现为药物热和(或)皮疹,无严重过敏反应发生。结论: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治疗晚期乳腺癌疗效确切,使用方便,无需预处理,不良反应可以耐受。
姜晗昉李惠平王超颖严颖宋国红邵彬梁旭邸立军
关键词:乳腺肿瘤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
血清GM-CSF水平与骨髓粒系造血
李惠平
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研究被引量:8
2007年
目的:评价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晚期乳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观察2003年6月至2006年9月治疗的52例晚期乳腺癌患者,均为女性,年龄范围37-75岁,中位年龄58岁,其中8例绝经前患者中有6例行卵巢切除,2例应用戈舍瑞林抑制卵巢功能。患者均有可观察病灶,除11例因病情迅速进展外,均应用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至少24周,所用芳香化酶抑制剂分别为依西美坦(36例)、阿那曲唑(13例)、来曲唑(3例);主要观察指标为:客观反应率(ORR=CR+PR,其中CR为完全缓解,PR为部分缓解)、临床获益率(CBR=CR+PR+SD≥24周,其中SD为疾病稳定)、肿瘤进展时间(TTP),肿瘤治疗失败时间(TTF)、安全性和毒副反应。结果:CR6例(11.5%),有1例维持CR152周,1例维持96周,另4例亦大于60周;PR19例(36.5%),维持PR时间为32~96周;SD≥24周的患者有16例(30.8%);PD(疾病进展)+SD〈24周的有11例(21.2%)。患者的ORR为48%,CBR为78.8%,平均TTP时间78.87周(95%CI61.13%~96.61%)。Kaplan-Meier生存曲线表明,尽管未获客观反应的患者疾病进展后曾采用化疗、放疗或其他治疗(B组),但与达到客观反应的患者(A组)相比生存时间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随访大于24周时两组的总生存率分别A组92%,B组81.5%[Log Rank(Mantel-Cox)检验,χ^2=3.85,P=0.047]。与药物相关的副反应包括潮红、出汗、小关节痛,其中有2例发生与治疗药物关系不确定的心力衰竭,经对症治疗后好转。结论: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晚期乳腺癌单药有效率为48%,能明显延长达CR或PR患者的生存期,副反应易耐受。
李惠平季加孚侯宽永贾廷珍赵红梅肖宇王墨培汪有蕃
关键词:芳香酶抑制剂三唑类雄二烯类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