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为真

作品数:26 被引量:118H指数:5
供职机构: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卫生局青年科研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2篇心肌
  • 10篇细胞
  • 9篇动脉
  • 8篇外周
  • 8篇外周血
  • 7篇冠状
  • 7篇冠状动脉
  • 6篇心肌梗死
  • 6篇心脏
  • 6篇梗死
  • 6篇核细胞
  • 5篇单个核细胞
  • 5篇人外周血
  • 5篇人外周血单个...
  • 5篇外周血单个核
  • 5篇外周血单个核...
  • 4篇动脉介入治疗
  • 4篇介入
  • 4篇介入治疗
  • 4篇经皮冠状动脉...

机构

  • 24篇上海市第一人...
  • 3篇上海市东方医...
  • 2篇通州区人民医...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山东医科大学...
  • 1篇上海市嘉定区...

作者

  • 26篇李为真
  • 14篇孙宝贵
  • 8篇戴秋艳
  • 7篇张治
  • 5篇朱彦琪
  • 5篇严轶文
  • 4篇金炜
  • 4篇张国兵
  • 3篇钟岚
  • 3篇刘少稳
  • 3篇诸葛萦
  • 3篇张建军
  • 3篇温沁竹
  • 3篇周国伟
  • 3篇范建高
  • 2篇安英华
  • 2篇徐浩
  • 2篇储光
  • 2篇孙冰
  • 2篇杨文艺

传媒

  • 3篇中国循环杂志
  • 2篇上海医学
  • 2篇中华老年心脑...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中国介入心脏...
  • 1篇中华急诊医学...
  • 1篇中国动脉硬化...
  • 1篇中华消化杂志
  • 1篇中国病理生理...
  • 1篇中国心血管杂...
  • 1篇中国心脏起搏...
  • 1篇中国医刊
  • 1篇中华肝脏病杂...
  • 1篇中国社区医师
  • 1篇中国心血管病...
  • 1篇中国分子心脏...
  • 1篇转化医学杂志

年份

  • 3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09
  • 5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4
  • 2篇2003
  • 1篇2002
  • 2篇2001
  • 1篇2000
  • 2篇1999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血糖控制情况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患者血小板高反应性的影响被引量:5
2022年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与血小板活性之间的关系,以指导临床抗血小板药物的合理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心血管内科行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且接受糖化血红蛋白(HbA_(1c))及血栓弹力图法血小板功能检测的1167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按照HbA_(1c)水平由低到高分为三组:HbA_(1c)<6.5%组(n=792)、6.5%≤HbA_(1c)≤8.5%组(n=260)、HbA_(1c)>8.5%组(n=115)。氯吡格雷抵抗定义为二磷酸腺苷(ADP)抑制率<30%,阿司匹林抵抗定义为花生四烯酸(AA)抑制率<50%。比较三组的ADP抑制率及AA抑制率;以氯吡格雷抵抗或阿司匹林抵抗为因变量、HbA_(1c)水平为研究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HbA_(1c)水平与氯吡格雷抵抗、阿司匹林抵抗是否有相关性。结果:与其他两组相比,HbA_(1c)>8.5%组中男性比例较低,糖尿病患者比例和B型利钠肽水平较高,冠状动脉病变多为左主干病变(P均<0.05)。氯吡格雷抵抗总发生率为5.2%(61/1167),HbA_(1c)<6.5%组、6.5%≤HbA_(1c)≤8.5%组、HbA_(1c)>8.5%组中发生率分别为4.3%(34/792)、6.2%(16/260)、9.6%(11/1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阿司匹林抵抗总发生率为16.5%(193/1167),上述三组中发生率分别为16.4%(130/792)、17.7%(46/260)、14.8%(17/1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70)。HbA_(1c)<6.5%组、6.5%≤HbA_(1c)≤8.5%组、HbA_(1c)>8.5%组中ADP抑制率[中位数(P_(25),P_(75))]分别为90.8%(57.6%,98.6%)、80.0%(52.4%,98.2%)、75.0%(43.4%,9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三组中AA抑制率[中位数(P_(25),P_(75))]分别为88.8%(60.2%,98.6%)、88.1%(61.2%,97.9%)、83.9%(61.1%,9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61)。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bA_(1c)水平与氯吡格雷抵抗有关,但与阿司匹林抵抗无关,HbA_(1c)>8.5%是氯吡格雷抵抗的独立预测因子(OR=2.02,95%CI:
吴义林李为真刘敏潘丽婷江礼娟罗义波廖丽萍姜威芳施鸿毓戴锦杰仇兴标
关键词:药物洗脱支架糖化血红蛋白血小板活性血栓弹力图
降脂复肝方防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1
2001年
钟岚范建高李为真王国良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肝炎中药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房室传导阻滞的治疗和预后被引量:4
2002年
金炜何奔孙宝贵温沁竹张建军李为真张国兵周国围
关键词: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房室传导阻滞预后AMI
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裸小鼠心肌缺血模型的研究
目的建立裸小鼠心肌梗死的模型并进行细胞移植,探讨人类来源的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在免疫缺陷并有心肌缺血模型中的治疗作用。方法在辅助通气的条件下,开胸并结扎裸小鼠的冠脉前降支,并采用心电图描记结扎即刻是否引起ST段明显抬高作为结...
张治诸葛萦朱彦琪严轶文孙冰安英华李为真戴秋艳孙宝贵
关键词: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心肌缺血模型
文献传递
残余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中的评估作用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研究残余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RC/HDL-C)比值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中的评估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因胸闷胸痛至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418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既往病史、血生化、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等临床资料。采用Gensini积分系统评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严重程度。根据Gensini积分四分位值将患者分为四组[Q1组(Gensini积分<14),Q2组(14≤Gensini积分<32),Q3组(32≤Gensini积分<50),Q4组(Gensini积分≥50)],分析比较各组间临床资料的差异。根据RC/HDL-C比值四分位值将患者分为四组[A组(比值<0.28),B组(0.28≤比值<0.49),C组(0.49≤比值<0.76),D组(比值≥0.76)],分析各组间Gensini积分和高Gensini积分(即Gensini积分≥32)患者比例的差异。将RC/HDL-C比值<0.49者定义为低RC/HDL-C比值组,RC/HDL-C比值≥0.49定义为高RC/HDL-C比值组,比较无论LDL-C是否达到2.6 mmol/L以下时两组间Gensini积分的差异。应用Spearman或Pearson相关性分析各项指标与Gensini积分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RC/HDL-C比值与高Gensini积分即严重冠状动脉病变的风险、采用ROC曲线分析各传统血脂指标对于严重冠状动脉病变的预测价值。结果与Gensini积分较低的组相比,Gensini积分更高的组患者RC、RC/HDL-C比值水平显著增高(P<0.001)。在RC/HDL-C比值四分位分组中,随着比值的增加,Gensini积分和高Gensini积分患者比例呈升高趋势,其中D组高Gensini积分患者比例是A组的2.16倍(P<0.001)。无论LDL-C是否达到2.6mmol/L,高RC/HDL-C组Gensini积分均显著高于低RC/HDL-C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RC/HDL-C比值、RC与Gensini积分的增加正相关(P<0.01)。在校正混杂因素后,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C、RC/HDL-C比值均是高Gensini积分的独立危险因素,且随着RC/HDL-C比值的不断增高,
潘丽婷姜威芳柯晶晶罗义波李为真
关键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病变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干细胞及干细胞因子的变化被引量:10
2007年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外周血干细胞和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的变化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AMI患者共25例,收集患者入院即刻,第13、、71、4和28天的抗凝血各2 ml,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如下细胞表面标记物:CD34+、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CD31+、CD144+、CD133+、CD45+,比较各时间点的差异。同时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SCF水平。结果AMI后CD34+细胞逐渐升高,到第7天时达到峰值,而VEGFR-2+、CD31+、CD144+、CD133+细胞则出现下降趋势,并且于第7天时达到谷值(P<0.05)。AMI患者外周血清SCF浓度随时间推移呈下降趋势(P<0.01),但AMI后第1天时SCF浓度与外周血CD34+细胞数呈直线相关(P<0.01)。结论AMI可引起外周血干细胞数量增多以及血清SCF浓度升高,但也许会消耗循环中有内皮功能或向内皮分化的细胞。这些干细胞数量的增多可能受SCF浓度的调节。
严轶文戴秋艳张治李为真朱彦琪孙宝贵
关键词:心肌梗塞干细胞干细胞因子流式细胞术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关动脉为第一对角支的心电图特点被引量:18
2015年
目的: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梗死相关动脉(IRA)为第一对角支的心电图特点,试图发现其规律为临床医师提供准确快捷的诊断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01至2014-06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STEMI患者IRA为第一对角支(均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心电图资料28例,分析患者入院时心电图各导联ST段抬高、压低的情况及演变期q波或Q波的变化。结果:28例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单支病变19例(67.9%),孤立性对角支病变为13(46.4%)。28例患者从发病至心电图出现急性心肌梗死图形的时间大约为240(252±71)min。28例患者均有aVL导联ST段抬高;27例(96.4%)有I导联ST段抬高,其中15例(55.6%)患者ST段抬高介于0.5~1.0 mm;胸前导联ST段抬高的导联依次为:V2导联21例(75.0%)、V3导联16例(57.1%)、V1导联12例(42.9%)。ST段压低最明显的Ⅲ导联28例(100%),其次为a VF导联27例(96.4%)、Ⅱ导联22例(78.6%)。演变期q波或Q波形成最多的是a VL导联22例(88.0%),其次为V2导联10例(40.0%)、V3导联9例(36.0%),Ⅰ导联7例(28.0%)。结论:IRA为第一对角支的心电图图形表现为a VL和Ⅰ导联ST段抬高,但ST段抬高幅度近一半不到1.0 mm是其重要特点。
王纬经周国伟杨文艺张国兵李为真徐浩王毅赵军礼刘少稳
关键词: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梗死相关动脉冠状动脉造影心电图
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再狭窄的关系被引量:1
2003年
目的 探讨冠心病合并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尿酸 (UA)水平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术后再狭窄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对 91例曾接受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及支架置入术的冠心病合并 2型糖尿病患者测定血清UA及其他临床生化指标。根据 6个月后冠状动脉造影复查的结果 ,分为再狭窄组(37例 )和对照组 (5 4例 )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再狭窄组的血清UA水平为 (495 .2 1± 10 3.5 5 )mmol/L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434 .5 5± 94.6 2 )mmol/L(P <0 .0 0 1)。再狭窄组内的亚组分析显示 ,急性心肌梗死组和心绞痛组的血清UA水平分别为 (5 2 0 .18± 12 3.33)mmol/L和 (5 31.46± 91.72 )mmol/L ,均明显高于陈旧性心肌梗死组的 (44 1.92± 78.43)mmol/L(P值均 <0 .0 5 )。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显示 ,冠心病合并 2型糖尿病患者支架内再狭窄程度积分与血清UA水平间存在显著线性回归关系 (P <0 .0 0 1)。结论 血清UA水平与冠心病合并 2型糖尿病患者PCI术后再狭窄程度密切相关。
李为真孙宝贵温沁竹何奔储光
关键词:冠心病合并症尿酸水平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再狭窄
血清核因子-κB、肿瘤坏死因子-α、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与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合并衰弱综合征的关系及预测模型构建
2024年
目的分析血清核因子-κB(NF-κB)、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与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合并衰弱综合征的关系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嘉定分院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50例老年CHD合并衰弱综合征患者的病例资料,将其设为观察组,采用埃德蒙顿衰弱等级量表(EFS)进行衰弱程度评估,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组。另选取同期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嘉定分院收治的50例单纯老年CHD患者设为对照组,以及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50例老年人设为健康组。比较三组血清NF-κB、TNF-α、MCP-1水平及EFS评分,以及不同衰弱程度组血清NF-κB、TNF-α、MCP-1水平,Pearson法分析血清NF-κB、TNF-α、MCP-1与EFS评分的相关性。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CHD合并衰弱综合征的危险因素,通过R软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以Bootstrap法进行内部验证,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对预测模型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NF-κB、TNF-α、MCP-1水平及EF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和健康组(P<0.05)。重度组患者血清NF-κB、TNF-α、MCP-1水平均高于中度组、轻度组(P<0.05)。血清NF-κB、TNF-α、MCP-1水平与EFS评分均呈正相关关系(r=0.409、0.392、0.411,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抑郁症状、焦虑症状、营养不良、NYHA分级、身体活动量是老年CHD合并衰弱综合征的危险因素(P<0.05)。据此建立的列线图模型预测老年CHD合并衰弱综合征的区分能力较好(C-index=0.912),Hosmer-Lemeshow检验显示其拟合优度良好(χ^(2)=3.068,P=0.412);该预测模型预测老年CHD合并衰弱综合征的曲线下面积为0.915(95%CI 0.823~0.956)。结论老年CHD合并衰弱综合征患者血清NF-κB、TNF-α、MCP-1水平明显增高,且与衰弱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三者联合检测可提高对衰弱综�
袁点李为真王蓉吴义林陈洁
关键词:核因子-ΚB肿瘤坏死因子-Α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急性下壁心肌梗塞中右室心肌梗塞与房室传导阻滞的关系
1999年
目的 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塞(MI)并发右室MI与发生房室传导阻滞的关系.方法 共有120例确诊急性下壁MI的住院患者,根据是否发生房室传导阻滞分为房室传导阻滞组(AVB)和非房室传导阻滞(NAVB)组;是否合并右室MI,则分为右室MI(RVI)组和非右室MI(NRVI)组.结果 急性下壁MI并发AVB组住院死亡率明显高于NAVB组(P<0.05);合并RVI患者,其AVB的发生率明显高于NRVI病人(P<0.01).合并RVI及高血压组患者,其AVB的发生率最高,明显高于RVI组(P<0.05).结论 右室心肌MI是急性下壁心肌MI发生AVB的重要原因之一.
金炜韩晓玲孙宝贵李为真张建军
关键词:AVBRVI房室传导阻滞MI急性下壁心肌梗塞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