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急性
  • 7篇脑梗
  • 6篇卒中
  • 6篇脑梗死
  • 6篇梗死
  • 5篇血性
  • 5篇缺血
  • 4篇脑卒中
  • 3篇缺血性脑卒中
  • 3篇疗效
  • 3篇疗效观察
  • 3篇急性脑梗死
  • 3篇急性缺血
  • 3篇急性缺血性
  • 3篇急性缺血性脑...
  • 3篇急性缺血性脑...
  • 2篇血症
  • 2篇脂蛋白
  • 2篇溶栓
  • 2篇神经功能

机构

  • 16篇蚌埠市第一人...
  • 1篇蚌埠医学院
  • 1篇蚌埠医学院第...
  • 1篇蚌埠市第三人...

作者

  • 16篇庄雷
  • 5篇罗玲
  • 4篇张爱娣
  • 4篇王兆平
  • 3篇吴纪霞
  • 3篇王建伟
  • 2篇邓爱琼
  • 2篇刘洁一
  • 2篇祁冬
  • 2篇李娟
  • 1篇李妙男
  • 1篇戴阳阳
  • 1篇王莹峰
  • 1篇黄文琪
  • 1篇蒋惠荷
  • 1篇高峰
  • 1篇李英欣
  • 1篇陈艺林
  • 1篇董利
  • 1篇夷惠红

传媒

  • 4篇淮海医药
  • 3篇中华全科医学
  • 1篇中国临床神经...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安徽医学
  • 1篇泰山医学院学...
  • 1篇沈阳医学院学...
  • 1篇实用临床医药...
  • 1篇中国实用神经...
  • 1篇中华保健医学...

年份

  • 1篇2025
  • 2篇2024
  • 1篇2022
  • 1篇2020
  • 2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1
  • 1篇1999
  • 1篇1997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急性脑梗死治疗新进展被引量:14
2010年
庄雷
关键词:脑梗塞急性病
缺血性血管性认知障碍与血浆生化预测指标的探讨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探讨血浆生化指标与血管认知障碍的相关性及预测指标。方法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选取2013-12—2016-12 490例缺血卒中患者,3个月无复发,随诊3a,观测血浆生化指标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相关性,患者使用《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IV》(DSMIV)标准,132例诊断为血管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对认知障碍程度进行评估,358例为非血管认知障碍患者,所有患者应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对神经功能进行临床评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对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估,所有患者入院后行血浆生化指标检测、血常规、凝血6项、头CT、MRI影像检查。结果在人口特征因素分析中,在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认知障碍与认知正常组之间,年龄、吸烟、饮酒、高血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血浆生化指标分析中,高同型半胱氨酸、低密度脂蛋白在血管认知障碍与认知正常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意义指标用Logistic二分类回归分析血浆生化指标对血管认知障碍影响分析,年龄(OR0.43,95%CI为0.25~0.726)、吸烟(OR0.63,95%CI为0.14~0.289)、饮酒(OR5.567,95%CI为1.128~25.43)、高血压(SBP≥160 mmHg)(OR12.17,95%CI为3.33~44.36)、同型半胱氨酸(OR1.025,95%CI为0.99~1.052),低密度脂蛋白(OR0.873,95%CI为0.6~1.271),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和高密度脂蛋白血症对血管认知障碍有显著影响,可以作为独立危险因素,二者联合可以作为血管认知障碍的早期预测指标。
吴纪霞庄雷刘洁一张爱娣王建伟王兆平
关键词:生化指标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缺血性卒中
甘油果糖和甘露醇联合治疗脑出血的临床观察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 观察甘油果糖和甘露醇联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及副作用。方法 86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治疗组应用10%甘油果糖250 ml和20%甘露醇250 ml静脉滴注每6~8 h 1次交替应用,7 d后全部改用甘油果糖静脉滴注,q12 h,并逐渐减量,15 d后停药;对照组全部应用20%甘露醇250 ml静脉滴注q6~8 h治疗,7 d逐渐减量,15 d后停药。观察临床症状体征和脑水肿变化及肾功能、电解质的变化。结果 2组治疗脑出血疗效差异无显著性,但对肾功能、电解质的影响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甘油果糖和甘露醇联合治疗脑出血安全有效且副作用小。
庄雷罗玲
关键词:脑出血甘油果糖甘露醇
神经节苷脂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疗效观察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观察神经节苷脂(GM1)联合丹红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96例,将其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48例,以神经节苷脂40mg+5%GS250ml静脉滴注,1次/d,共14d;合并丹红注射液20ml+5%GS250ml静脉滴注,1次/d,共14d。对照组48例,以丹红注射液20ml+5%GS250ml静脉滴注,1次/d,共14d。两组基础用药治疗相同。于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DS)及日常生活活动量(ADL)进行评分比较。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前、后比较NDS评分及ADL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NDS评分和ADL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节苷脂(GM1)联合丹红注射液能更好地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降低患者的神经功能的缺损程度。
庄雷
关键词:神经节苷脂丹红注射液脑梗死
复发性缺血性卒中与卒中后痴呆的相关研究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探讨复发性缺血性卒中与卒中后痴呆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490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幸存者,随诊3年,研究卒中复发对卒中后认知功能的影响因素及相关性,患者使用《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IV》(DSMIV)标准,132例诊断为卒中后痴呆(poststroke dementia,PSD),所有病人入院后都进行了生化指标检测,头颅CT、MRI影像检查,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性。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中重度饮酒(OR=5.138,95%CI为1.218~25.436)、中重度脑萎缩(OR=2.280,95%CI为1.27~3.779)、中重度脱髓鞘改变(OR=3.161,95%CI为1.91~5.231)、吸烟(OR=0.05,95%CI为0.14~0.289)、年龄(OR=0.466,95%CI为0.25~0.726)、高血压(≥160 mm Hg)(OR=12.171,95%CI为3.339~14.36)、颈动脉粥样斑块(OR=1.692,95%CI为0.891~2.45)与卒中后痴呆有相关性。卒中后痴呆的病人均有复发性缺血性脑卒中。结论长期的脑卒中复发使卒中后痴呆风险显著增加,是卒中后痴呆的危险因素,此外,吸烟、饮酒、高血压、脑萎缩、脱髓鞘改变可增加痴呆风险,早期认识、预防和治疗卒中后痴呆的危险因素可以减少社会负担和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吴纪霞庄雷刘洁一张爱娣王建伟王兆平
关键词:卒中后痴呆LOGISTIC回归分析
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被引量:8
2020年
目的研究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RBP)与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分析。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8年1月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1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ACI组,另选取同时期47例体检健康者为健康对照组。ACI组患者结合颈部动脉超声检测,根据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将其分为正常组、轻度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和重度颈动脉粥样硬化组,根据斑形将其分为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比较各组血清中RBP水平。结果ACI组患者血清RBP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I患者中重度和轻度颈动脉粥样硬化组血清RB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重度患者高于轻度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I患者中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血清RBP水平明显高于无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高于稳定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I患者血清RBP水平明显升高,并且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斑块类型有关。
张海燕庄雷高峰王兆平
关键词:视黄醇结合蛋白急性脑梗死氧化低密度脂蛋白颈动脉粥样硬化
胰岛素治疗脑出血疗效观察
2001年
目的 观察胰岛素治疗脑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 12 0例脑出血患者分为应用胰岛素组与未用胰岛素组两组并对两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应用胰岛素组疗效比未用胰岛素组有显著提高 ,两组相比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0 .0 1)。
庄雷罗玲董利
关键词:脑出血胰岛素脑出血治疗
基于可解释机器学习构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预后模型
2025年
目的构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静脉溶栓(IVT)后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机器学习(ML)模型,并利用沙普利加和解释(SHAP)分析发生END的风险因素。方法选取97例接受IVT治疗的AI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IVT后24 h内是否出现END分为END组(18例)和非END组(79例)。将所有患者按照7:3随机分为训练集(n=68)和验证集(n=29)。采用单因素及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子(LASSO)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筛选发生END的重要特征变量。分别应用随机森林、轻量级梯度提升机、决策树、支持向量机、K最近邻和极端梯度提升这6种ML算法构建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及决策曲线分析(DCA)对各ML模型进行效能评估,并引入SHAP方法对最优ML模型进行解释。结果6种ML算法模型比较结果显示,随机森林为最佳预测模型,在训练集中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09,特异度、精确率、召回率及F1值分别为0.873、0.856、0.910及0.825;在验证集中的AUC为0.915,特异度、精确率、召回率及F1值分别为0.824、0.800、0.945和0.834。校准曲线和DCA曲线显示,随机森林模型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准度和临床净获益率。SHAP变量重要性图显示对发生END贡献程度最大的前6位影像因素依次为大面积脑梗死、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到院至溶栓时间(DNT)、心房颤动史、白细胞(WBC)水平及糖尿病史。结论ML模型能够有效预测IVT患者发生END的风险,其中随机森林模型预测效能最佳,结合SHAP进行模型可视化解释,能够帮助临床医师了解各特征变量对预测结果的贡献程度,从而实施针对性预防治疗方案。
李娟祁冬庄雷司峥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大面积脑梗死
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影响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组在采用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早期康复训练,对照组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35 d后分别评价两组患者的NIHSS、ADL。结果治疗后两组的NIHSS和ADL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组各指标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康复训练能有效降低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罗玲庄雷
关键词:早期康复急性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
GP1BA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急性期患者阿司匹林浓度/剂量的关系
2024年
目的探讨脑梗死(CI)急性期患者不同GP1BA基因型与阿司匹林浓度/剂量(C/D)的关系。方法选择2022年6至12月收治的CI急性期患者93例作为研究对象,年龄31~85岁,平均年龄(58.06±7.34)岁。检测GP1BA基因多态性将患者分为:CC基因型组(61例)、CT基因型组(23例)、TT基因型组(9例)。测定3组患者阿司匹林血药浓度并计算C/D比值,对比3组患者一般资料和临床参数,并对比3组患者持续服用阿司匹林1周、2周、1个月、2个月及3个月时的阿司匹林C/D比值。结果3组间的性别、年龄、BMI、糖尿病、高血压病、冠心病、高血脂、吸烟及饮酒史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均P>0.05);3组间TC、TG、LDL-C、HDL-C、FPG、CRP、WBC及PLT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均P>0.05);用药1周、2周、1个月、2个月及3个月时间点各GP1BA基因型患者的阿司匹林C/D比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C组的阿司匹林C/D比值显著高于CT组和TT组(P<0.05),且CT组与TT组的组间阿司匹林C/D比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CC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低于CT组和TT组(P<0.05),CT、TT基因型患者发生预后不良的风险概率分别为CC基因型的0.038和0.076倍(P<0.05)。结论不同GP1BA基因型显著影响CI急性期患者的阿司匹林C/D比值;CC基因型ACI患者的阿司匹林C/D比值显著高于CT基因型和TT基因型;CC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低于CT组和TT组,且CC组患者预后不良发生率显著高于CT组和TT组;临床阿司匹林的使用应根据患者的自身特点,提供个体化用药方案,提高药物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戴阳阳庄雷王莹峰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阿司匹林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