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春胜
- 作品数:49 被引量:147H指数:7
- 供职机构:东北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化学工程理学医药卫生更多>>
- 限制几何构型茂金属/硼化物催化1-癸烯齐聚及其产物表征被引量:22
- 2009年
- 用限制几何构型的茂金属催化体系2-Me4Cp-4,6-tBu2-PhOTiCl2/Al(iBu)3/Ph3C+B(C6F5)4-对1-癸烯的齐聚进行了研究。探讨了Al与Ti摩尔比和反应温度对聚合反应的影响。用GC和13CNMR表征了聚合物组成和结构。结果表明,聚合物主要是二聚物、三聚物、四聚物、五聚物。该齐聚物具有高黏度指数(VI=238)、低凝点(≤-62℃)的性质,是理想的润滑油基础油组分。
- 吕春胜赵俊峰
- 关键词:1-癸烯齐聚聚Α-烯烃
- 高温润滑油基础油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8
- 2010年
- 概述了合成润滑油基础油的发展进程,系统阐述了适用于高温条件下的聚α-烯烃、硅油、有机酯和GTL润滑油基础油的研究状况;开发满足各类要求的合成油引起关注,并具有良好的开发和应用前景。
- 吕春胜屈政坤李晶
- 关键词:石油化学工程润滑油基础油聚Α-烯烃硅油有机酯
- 高黏度、高黏度指数和低凝点聚α-烯烃润滑油基础油的合成被引量:3
- 2016年
- 在Al Cl3催化剂作用下,将癸烯与1-n C18按不同比例合成高性能聚α-烯烃基础油,考察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C10与C18质量分数对混合齐聚反应的影响,采用响应面法设计实验,并对实验条件进行最优选择。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用癸烯与1-n C18烯烃混聚可制备高性能的润滑油基础油。响应曲面法分析中,对黏度交互影响最显著的因素是时间A和温度B,最佳取值为3 h和50℃;对黏度指数交互影响最显著的因素是时间A和温度B,最佳取值为3 h和75℃;对倾点交互影响最显著的因素是时间A和温度B,最佳取值为3 h和25℃;对收率交互影响最显著的因素是时间A和C10与C18质量分数C,最佳取值为3 h,C10与C18质量分数分别为100%和15%。
- 许云飞苏琳吕春胜
- 关键词:石油化学工程齐聚润滑油基础油
- 响应曲面法研究1-nC_(12)/1-nC_(14)混合烯烃齐聚合成高性能润滑油基础油被引量:2
- 2016年
- 在不同比例的AlCl_3催化剂作用下将1-十二烯与1-十四烯按不同比例合成一种高性能的PAO基础油。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加入C_(12)/C_(14)比例和加入催化剂比例对混合齐聚反应的影响。采用响应面法设计了实验,并对实验条件进行了最优选择。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用1-C_(12)与1-C_(14)烯烃混聚也可制备高性能的润滑油基础油,具有较高粘度指数(158~170),中等粘度(V100℃=18~29mm^2·s^(-1)),较低倾点(PP=-16^-34℃),分子量适中(M=715~875)。响应曲面法分析中,对粘度交互影响最显著的因素是时间和温度,最佳取值为6h、50℃;对粘度指数交互影响最显著的因素是时间和C_(12)/C_(14)比例,最佳取值为9h、C_(12)/C_(14)比例为1∶1;对倾点交互影响最显著的因素是时间和温度,最佳取值为3h、50℃;对收率交互影响最显著的因素是时间和C_(12)/C_(14)比例,最佳取值为3h、C_(12)/C_(14)比例为3∶1。
- 赵俊峰苏琳吕春胜
- 关键词:1-十二烯齐聚润滑油基础油响应曲面法
- 一种烯烃聚合的方法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单茂苯氧取代的环戊二烯基茂金属化合物作为烯烃聚合催化剂的烯烃聚合的方法,用茂金属化合物作主催化剂,烷基铝氧烷、烷基铝、卤化烷基铝、三苯甲基五氟代苯硼、氨基五氟代苯硼、五氟代苯硼或它们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混...
- 郎笑梅母瀛吕春胜吴林美王刚付义李金才张铭辉高宇新赵增辉邹恩广赵成才姜进宪李欣王淑英
- 文献传递
- 离子液体催化1-癸烯齐聚制备润滑油基础油被引量:12
- 2013年
- 采用Et3NHCl-AlCl3催化剂对1-癸烯的齐聚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反应温度(25~75℃)、反应时间(1~4 h)对齐聚反应的影响。按照石油和石油产品试验方法国家标准测定了产物的黏度、凝点和相对分子质量。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齐聚产物为高黏度指数(138~160)、低凝点(-48~-60℃)、中等黏度(15.9~29.6 mm2/s)、相对分子质量适中(460~620)的高性能润滑油基础油;在50℃、3 h条件下,收率高达86.3%。
- 吕春胜李东凯许云飞颜子龙李晶于贺
- 关键词:离子液体1-癸烯齐聚反应润滑油基础油
- 苯烷基化合成高温润滑油基础油被引量:4
- 2011年
- 采用三氯化铝催化体系AlCl_3/HCl对苯与癸烯-1的烷基化反应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烷基化反应的影响。用气相色谱和红外光谱表征了产物的组成和结构,按照石油和石油产品试验方法国家标准测定了产物的黏度、凝点和相对分子质量。结果表明,该烷基化反应的产物主要为二烷基苯和癸烯五聚物的混合物。该混合物是具有较高黏度指数(124~164)、低凝点(-48~-62℃)、相对分子质量适中(425~720)的理想的润滑油基础油组分。
- 吕春胜李晶屈政坤
- 关键词:润滑油基础油
- 复合催化剂加氢裂化性能的研究被引量:1
- 1989年
- 本文对含焦化蜡油(50%)的大庆重瓦斯油在工业复合催化剂上加氢裂化的反应机理进行了研究。在100ml 加氢试验装置上试验了不同混合比的复合催化剂的加氢裂化活性,发现12-46和3762两种催化剂混合使用时,两者之间有一个最佳配比,使产品质量与产率均优于单一催化剂,并研究了前述焦化蜡油在复合催化剂上加氢裂化反应的表观动力学,求得的速率常数和活化能与文献值一致。应用林励吾提出的在加氢催化剂上可以同时存在强弱不同的两种活性中心的观点,我们提出;(1)在3762催化剂上的强活性中心和弱活性中心与在12-46催化剂上相反;(2)在12-46催化剂上生成的中间产物——异构化合物很不稳定,易为3762催化剂所吸附和裂化;(3)复合催化剂中两种催化剂上的活性中心在反应过程中各自独立起作用,并通过中间产物联系在一起.应用此三点假设,提出了焦化蜡油在复合催化剂上的反应机理,用焦化蜡油中的烷烃和芳烃为代表说明了其反应历程。同时还解释了复合催化剂存在最佳配比的原因,也解释了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许多现象.
- 高玉青吕春胜付玉琢陈广文
- 关键词:复合催化剂加氢裂化焦化蜡油
- 一种聚丙烯合金及其制备方法
- 本发明涉及一种聚丙烯合金及其制备方法,以丙烯为单体,用平均粒径为30~150μm,重量百分含量为钛1.5~3.0%,氯52~60%,镁10~20%,二酯或二醚6.0~20.0%,比表面积大于250m2/g的负载型球形催化...
- 郎笑梅母瀛赵成才李欣李金才付义吕春胜张铭辉邹恩广赵增辉王淑英于晓冰姚金霞滕海英柏晓红
- 文献传递
- 轻油裂解芳烃抽余油生产6号抽提溶剂油的研究被引量:1
- 1996年
- 研究了轻烃裂解的芳烃油余油生产大豆抽提溶剂油(60~90℃馏分)的可能性。发现轻烃裂解的芳烃抽余油虽同属芳烃抽余油,但与铂重整抽余油及油田轻烃相比,其性质相差甚大。由它们生产的大豆抽提溶剂油的主要成分是正戊烷与异戊烷,而以前者为原料生产的同一馏分,其主要成分是正己烷与环已烷。因此,由裂解芳烃抽余油显然可以得到60~90℃馏分.但因组成不同。不能作为大豆抽提溶剂油,其宏观表现为该馏分的密度大于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
- 吕春胜王艳花高玉青朱连勋吴冠京
- 关键词:溶剂油裂解芳烃萃取轻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