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保国
- 作品数:18 被引量:104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单纯性胆囊结石合并肝损害171例
- 2009年
- 胆囊结石并发急性胆囊炎或急性胆囊炎引起的肝损害,临床上较常见,而单纯性胆囊结石合并肝脏损害较少见。笔者收集了2003年1月一2008年12月我院收治的单纯性胆囊结石575例,其中合并肝损害者171例。
- 黎君卜保国杨雪梅施英瑛刘海峰李清陈晓光
- 关键词:胆囊结石肝损害
- P16、P21蛋白表达与肝细胞癌预后的关系被引量:3
- 2007年
- 目的研究P16、P21蛋白表达与肝细胞癌(HCC)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染色检测46例HCC组织与38例癌旁组织P16、P21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P16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在HCC(41.3%)显著低于癌旁组织(65.8%)(P<0.05),P16蛋白阳性表达在术后3年复发组(17.4%)显著低于无复发组(73.7%)(P<0.01),在3年存活组(64%)显著高于死亡组(11.8%,P<0.01)。P2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在HCC(19.6%)显著低于癌旁组织(52.6%)(P<0.01),P21蛋白阳性表达在术后3年复发与无复发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术后3年存活组与死亡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16、P21蛋白的表达缺失同HCC的发生密切相关。且P16蛋白表达缺失与HCC的预后相关。P16蛋白的表达缺失是HCC预后的一个可靠因子。
- 卜保国杨建民黎君施英瑛
- 关键词:肝细胞癌P16蛋白P21蛋白预后
- 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环形肌断端距离与贲门失弛缓症状缓解程度的关系被引量:5
- 2012年
- 目的 探讨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食管下括约肌离断后断端距离对贲门失弛缓症症状缓解程度的影响.方法 2010年12月至2012年6月33例贲门失弛缓患者按切开后断端距离大小分为两组,断端距离> 0.6 cm为A组,≤0.6 cm为B组,比较两组间症状的Eckardt分值.结果 33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行POEM术前症状Eckardt分值为6~9分,平均7.9分;术后分值为0~6分,平均2.2分.A组的Eckardt分值下降明显大于B组.结论 POEM缓解贲门失弛缓症状疗效确定.环形肌离断后断端距离大小对贲门失弛缓症状的缓解有一定的影响.
- 卜保国令狐恩强李惠凯王向东孟江云杜红王红斌
- 关键词: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贲门失弛缓吞咽困难
- 内镜下治疗伴发静脉曲张的上消化道早癌患者的出血风险被引量:9
- 2011年
- 目的研究内镜下治疗伴发食管胃静脉曲张的上消化道早癌患者的出血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4月至2011年8月行内镜下治疗伴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7例上消化道早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静脉曲张采用LDRf分型进行分型。对于早癌或癌前病变采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结果本组7例患者行ESD或EMR,7例患者中4例早期胃癌,3例早期食管癌;6例食管静脉曲张,1例胃底静脉曲张。均完整切除病变,内镜下早癌治疗术中及术后均未发生静脉曲张出血。结论内镜下治疗伴发食管胃静脉曲张的上消化道早癌不增加静脉曲张的出血风险。
- 令狐恩强卜保国卢忠生王志强王向东孟江云王红斌
- 关键词:消化道早癌静脉曲张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临床特征分析
- 2023年
- 目的分析探讨国内单中心大样本量的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的临床诊疗特点,旨在提高诊疗认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0年12月经解放军总医院诊断为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10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03例AIP患者中男女比例约3.3∶1,平均年龄(61.4±10.5)岁,临床表现主要为梗阻性黄疸和轻度腹痛或腹部不适;64例(62.1%)影像学呈胰腺呈弥漫性肿大,其中34例(33.0%)呈特征性的"腊肠样"肿胀;42例(40.8%)伴有胰管扩张;58例(78.4%)的核磁增强扫描呈特征性延迟强化。胰腺外病变以多发淋巴结病、胆管受累常见。血清IgG4阳性率为96.1%。胰腺穿刺病理符合率为24.4%。激素及联合激素方案整体有效率达98.8%。11例接受手术切除或剖腹探查及吻合术。治疗后的复发率为48.5%,其主要复发表现为黄疸和胰腺肿大。结论我院AIP病例以1型为主,临床表现无特殊性,胰腺外病变、影像学、血清学、组织病理学具有独特特征,激素治疗非常敏感,但容易复发,局灶性表现的AIP与胰腺癌鉴别仍充满挑战,综合分析可以提高临床诊断率。
- 陈升鑫翟亚奇卜保国陈德鑫吴浪方开萱刘文静李明阳令狐恩强
- 关键词: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流行病学胰腺癌
- 内镜粘膜剥离术对食管动力和食管扩张度的影响被引量:2
- 2011年
- 内镜下粘膜剥离术( ESD)已广泛用于胃肠上内肿瘤的治疗[1-4]。ESD治疗食管上皮内肿瘤与传统外科食管切除术相比具有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与内镜下粘膜切除术相比,能够整块地完全切除大的上皮内肿瘤[2]。随着内镜技术的进展及内镜器械的改进,ESD的一些手术并发症如出血、穿孔均明显减少,但由于切除范围的增加术后狭窄的发生率和吞咽困难的发生率逐渐升高,这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生存质量。尽管ESD术后狭窄发生的确切概率尚不清楚,但研究发现与管腔环周切除范围有关,一些研究报道食管环周3/4以上粘膜切除,尤其是食管全周ESD是术后狭窄的危险因素[1,5]。
- 卜保国令狐恩强王向东王红斌杜红郭荣斌
- 关键词:食管扩张食管动力食管狭窄吞咽困难
- 胃粘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转归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探讨胃粘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转归。方法对2000年~2010年经我院内镜检查102193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胃粘膜上皮内瘤变的内镜检出率及临床病理情况,其中对346例经内镜和病理诊断为胃粘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患者经过1~10年的连续内镜随访,研究其转归及癌变情况。结果胃粘膜上皮内瘤变(GIN)的内镜总检出率1.96%,其中LGIN检出率1.1%(346/102193),病变等级与年龄无相关性(P>0.05);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中胃角部肠化阳性率较高,与其他部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部位LGIN癌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贲门部较高。随访346例LGIN,不同病理分级:轻度消失率和癌变率分别是78.7%、0.45%;轻—中度的消失率和癌变率分别是60.5%,10.5%;中度的消失率和癌变率分别是51.0%,14.3%(P<0.05)。结论不同程度的LGIN均有一定的癌变潜力,内镜结合病理检查随访有利于早期胃癌的发现。
- 吴蓓令狐恩强杨杰卜保国
- 关键词:上皮内瘤变临床病理转归
- 内镜切除早期食管癌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 2012年
- 食管癌在全球范围内位居恶性肿瘤发病率第8位,2008年新发病例统计数字达48.4万[1].由于色素内镜、窄带成像技术、放大内镜等内镜诊断技术的应用及人们对肿瘤疾病的重视,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的检出率逐渐提高.内镜下切除已越来越多的用于治疗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早期食管癌内镜下切除方法包括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mucosal resection,EMR)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随着近年来内镜相关器械的发展及内镜治疗技术的进步,早期食管癌内镜下切除技术,尤其是ESD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 卜保国令狐恩强
- 关键词:内镜下切除EMR内镜切除早癌内镜切除术黏膜层
- 一步法放置胰管支架、胆管支架、十二指肠支架
- 2012年
- 胰头癌晚期致胰管梗阻、胆管梗阻、十二指肠梗阻患者,如何简单快捷解除其三个部位梗阻,我们在此推荐一步法完成上述三个操作.
首先在十二指肠镜下扩张十二指肠狭窄段,顺球囊向下将十二指肠镜置于十二指肠降段,尽量取直十二指肠镜,用双导丝法分别超选胆管、胰管,于胰管内放置胰管支架、胆管内放置胆管支架,胆管内放置胆管金属支架,再将十二指肠镜推向十二指肠水平段方向放置导丝,沿导丝插入十二指肠支架,缓慢后退十二指肠镜至十二指肠球部或胃窦(视梗阻情况而定).在X线下释放十二指肠支架.以上操作一次完成,称为一步法放置不同位置支架,解除三个部位梗阻.
- 令狐恩强卜保国
- 关键词:胆管支架胰腺肿瘤胰管支架十二指肠单步法一步法
- 隧道技术切除食管后壁固有肌层肿瘤一例
- 2014年
- 患者男,61岁。外院胃镜检查时发现食管黏膜下隆起,2014年7月收入我院。复查内镜检查示:距门齿30cm可见约1.2am×0.8cm黏膜下隆起(图1),表面光滑,可滑动,超声微探头显示:肿瘤位于食管固有肌层,大小约1.0cm×0.6cm,内部回声欠均匀(图2)。内镜下肿瘤切除在丙泊酚静脉麻醉、气管插管下进行,术中内镜注气采用CO:气体。切除方式采用内镜下隧道技术切除。
- 卜保国王寰屈亚威朱晓慧吴丽莎刘海峰
- 关键词:食管后壁固有肌层超声微探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