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猛
- 作品数:23 被引量:61H指数:4
- 供职机构: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社会发展科技计划常州市社会发展科技计划项目镇江市科技支撑计划(社会发展)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探讨低分子肝素联合氯吡格雷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治疗作用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联合氯吡格雷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治疗作用。方法:161例发病48 h内入院的急性脑梗死END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口服氯吡格雷75 mg·d-1,联合治疗组在服用氯吡格雷75 mg·d-1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4250 IU皮下注射,bid。分别于治疗前和14 d后进行NIHSS评分以及第30 d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同时进行肝肾功能、血常规和凝血功能等检查,并观察治疗期间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联合治疗组第14 d时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2),第30 d时联合治疗组预后良好者(mRS≤2分)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39)。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肾功能、血常规和凝血功能等各项指标无明显改变,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出血反应。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能更有效地控制急性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防止病情进展,改善患者预后,具有较高安全性。
- 朱林凤刘猛吴坚盛世英张菊美
- 关键词:低分子肝素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 品管圈用于BR23疾病组临床用药干预模式建立的效果评价
- 2025年
- 目的 探讨品管圈(QCC)活动在建立BR23疾病组(非5 d内死亡或转院,伴并发症或合并症的脑缺血性疾病)临床用药干预模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成立QCC小组,通过选定主题与拟订活动计划、明确攻坚点、确定活动目标、对策拟订与实施、实施效果确认、标准化处置与改进等QCC基本步骤改善经济性指标[BR23疾病组次均药费、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支付率、药占比]、合理性指标(BR23疾病组住院医嘱合理率、医嘱干预成功率)、保障性指标(审方药师团队人员储备数、药师审方水平考核合格率)。比较QCC活动实施前(2022年1月至7月)及实施后(2023年1月至7月)的有形成果(经济性、合理性、保障性指标)和无形成果(组员的自信心、凝聚力、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拓展思维、学习新鲜事物、展示自己等活动能力评分)。结果 QCC活动实施后,有形成果中,审方药师团队人员储备数从实施前的8人增至16人;BR23疾病组药占比从实施前的30.24%降至28.03%,BR23疾病组DRG结付率从实施前的86.64%升至90.43%;BR23疾病组的次均药费显著低于实施前(P≤0.001);BR23疾病组的、住院医嘱合理率、医嘱干预成功率,以及药师审方水平考核合格率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01)。无形成果中,组员的自信心、凝聚力、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拓展思维、学习新鲜事物、展示自己等活动能力均较实施前提升。结论 QCC在建立BR23疾病组临床用药干预模式中可有效改善经济性、合理性、保障性指标,激发QCC组员学习的主动性,实现药学服务的转型。
- 周伟贤陈荣姚池异刘猛恽琴素
- 关键词:品管圈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临床用药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浆胆红素、尿酸的关系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清胆红素和尿酸的关系。方法对156例TIA患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观察颈动脉有无粥样硬化斑块,根据结果分成斑块组和无斑块组,比较两组间血清胆红素和尿酸水平的差异。结果有斑块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间接胆红素水平均明显低于无斑块组(P〈0.001),有斑块组血尿酸水平显著高于无斑块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发现,血清胆红素、尿酸均为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血清胆红素、尿酸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 唐晓春刘猛吴坚
- 关键词:动脉硬化胆红素尿酸
-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颈内动脉次全闭塞临床研究
- 季蕾蒋颖岳春贤刘猛李达文吴坚练学淦
- 乌司他丁对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损伤治疗作用的初步机制研究
- 刘猛练学淦盛世英吴坚
- 急性脑梗死患者氯吡格雷基因代谢类型与氯吡格雷抵抗的关系被引量:5
- 2020年
-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不同氯吡格雷基因代谢类型与氯吡格雷抵抗的关系。方法采用PCR法测定21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细胞色素P4502C19基因多态性,根据基因检测结果分为三组:A组86例,氯吡格雷快代谢型;B组88例,中间代谢型;C组40例,慢代谢型。采用血栓弹力图仪检测各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血小板聚集抑制率<30%定义为氯吡格雷抵抗,比较各组氯吡格雷抵抗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一步分析氯吡格雷抵抗的影响因素。结果A组、B组和C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分别为(44.14±27.62)%、(35.66±25.03)%和(26.46±25.72)%,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A组相比,B组和C组的氯吡格雷抵抗率增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氯吡格雷中间代谢型和慢代谢型是氯吡格雷抵抗的独立危险因素[OR=2.020,95%CI(1.274~3.203),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氯吡格雷中间代谢型和慢代谢型易出现氯吡格雷抵抗。
- 唐晓春刘猛丁俭魏宁岳春贤李达文
- 关键词:脑梗死氯吡格雷抵抗细胞色素P4502C19
-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优化DRG临床用药目录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 优化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的临床用药目录,减少患者药品费用,提高DRG结付率。方法 选取某院神经内科BR23疾病组作为研究对象,应用数据挖掘技术,探索疾病组的用药规律,并利用药品综合评价方法对重点监测药品进行评分,进而优化疾病组的临床用药目录。选取2022年12月入组该疾病组患者的住院信息作为优化前数据,2023年9月入组该疾病组患者的住院信息作为优化后数据,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医疗质量及药品费用数据来评价优化目录的实施效果。结果 优化临床用药目录后,该疾病组的结付率由优化前的84.36%上升至104.70%,住院药品费用及住院总费用均显著降低(P<0.05),重点监测药品使用量明显下降。结论 数据挖掘技术有助于探索疾病组临床用药规律;药师可以此为依据,通过有效药学干预手段提高DRG结付率。
- 恽琴素周伟贤徐卉刘猛陈荣
- 关键词:疾病诊断相关分组数据挖掘技术
- 非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前后脑代谢变化-PET研究
- 目的:通过PET研究非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前后脑代谢率的变化来分析CAS对非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治疗的有用性.方法:收集非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行颈内动脉支架植入术并接受PET检查及随访的患者.所有患者术前3天内及术后3月各进行...
- 练学淦吴坚盛世英朱林凤黄金忠刘猛
- 高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 目的:对80岁以上高龄后循环脑梗死(PCI)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发病危险因素以及预后进行分析,以提高对高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认识,为此类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
- 刘猛吴坚盛世英张菊美
- 80岁以上老年后循环脑梗死患者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探讨≥80岁老年后循环脑梗死(PCI)的临床特点、预后以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分析133例≥80岁的老年PCI患者的临床症状、影像学资料、发病危险因素、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于发病后30 d进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分析预后。结果≥80岁老年PCI最常见的危险因素是高血压(79.7%)、高脂血症(58.65%)和糖尿病(21.8%)。常见症状为肢体乏力(50.38%)、言语不清(25.56%)和头晕(14.29%)。常见梗死部位是脑桥和小脑。≥80岁老年PCI患者发病后30 d严重残障率为24.06%,病死率为4.51%,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包括高NIHSS评分和后循环远段血管受累。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是老年PCI患者主要的发病危险因素。老年PCI患者临床表现复杂多变且缺乏特征性症状,入院时高NIHSS评分和远段血管受累是其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
- 刘猛盛世英张菊美吴坚
- 关键词:高龄后循环脑梗死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