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念
- 作品数:6 被引量:36H指数:3
- 供职机构:荣县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校准血清对甘油三酯测定结果的影响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研究校准血清对甘油三酯测定结果的影响。方法:用两种校准物分别对甘油三酯过氧化物酶法试剂进行校准,然后对两种质控物和40份病人血清进行测定,对测定的结果采用SPSS13.0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两种校准物校准后的测定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155,P<0.05)。用甘油三酯试剂原厂校准物校准后的质控结果,符合省质控的靶值范围。而朗道复合血清校准物校准后的质控结果偏高,超出给定的靶值范围。结论:对于甘油三酯测定时最好选用与试剂相匹配的校准物。
- 刘念
- 关键词:甘油三酯过氧化物酶
- 红细胞悬液与血浆不同比例输注对急性创伤患者凝血功能、纤溶功能及血栓弹力图监测结果的影响被引量:26
- 2021年
- 目的探讨大量输血时,红细胞悬液与血浆不同比例输注对急性创伤患者凝血功能、纤溶功能及血栓弹力图(TEG)监测结果的影响。方法荣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需要大量输血的患者,按入院24 h内输注新鲜冰冻血浆(FFP)与红细胞悬液(SRBC)的比例,以100 ml∶1U为比例单位,将患者分为低比例组(FFP∶SRBC=1∶3,n=32)、中比例组(FFP∶SRBC=1∶2,n=43)和高比例组(FFP∶SRBC=1∶1,n=45);比较三组一般资料、凝血功能、纤溶功能及血栓弹力图(TEG)监测结果。结果输血1 d后,中比例组和高比例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低于低比例组,蛋白C(PC)、纤维蛋白原(FIB)、凝血反应时间(R)、切线与水平夹角(α-Angle)及最大振幅(MA)均高于低比例组(P<0.05);高比例组D-D显著高于低比例组,FIB和MA高于中比例组(P<0.05)。结论输注时提高血浆浓度可有效改善急性创伤患者的凝血功能及纤溶功能,同时改善TEG的监测结果。
- 刘念徐晓玲舒会英
- 关键词:红细胞急性创伤患者凝血功能纤溶功能血栓弹力图
- 微柱凝胶技术在ABO新生儿溶血病患儿输血前检验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3
- 2021年
- 目的:在ABO新生儿溶血病患儿输血前分别应用两种检测技术,并分析其应用价值。方法:选取68例ABO新生儿溶血病患儿,均进行MGT、MPT检测,分析配血结果。结果:68例患者,交叉配血386次,直接抗人球蛋白阳性、阴性患者的血清、放散液MPT、MGT检测不合格率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ABO新生儿溶血病患儿输血前进行MGT检验不合格率更低,有利于保障输血安全。
- 刘念
- 关键词:溶血病配血
- 为创伤性大出血患者使用不同比例的血浆和浓缩红细胞进行输血的效果探讨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 :探讨为创伤性大出血患者使用不同比例的血浆和浓缩红细胞进行输血的效果。方法 :将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荣县人民医院输血科收治的84例创伤性大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输注血浆和浓缩红细胞比例的不同,将这84例患者分为低比例组、中比例组及高比例组三组。其中,低比例组有28例患者,中比例组有29例患者,高比例组有27例患者。为低比例组患者输注的血浆和浓缩红细胞的比例为1:5,为中比例组患者输注的血浆和浓缩红细胞的比例为1:2.5,为高比例组患者输注的血浆和浓缩红细胞的比例为1:1。然后,对比三组患者在输血前、输血后12 h及输血后24 h的各项凝血功能指标,并对比其死亡率及死亡患者的生存时间。结果:1)三组患者输血前及输血后12 h,其PT(凝血酶原时间)、AP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其血浆Fb(纤维蛋白原)的水平相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输血前相比,输血后12 h和输血后24 h,三组患者的PT、APPT均延长,其血浆Fb的水平降低(P <0.01)。3)输血后24 h,与中比例组患者及低比例组患者相比,高比例组患者的PT、APPT更长,其血浆Fb的水平更低(P <0.01);与低比例组患者相比,中比例组患者的PT、APPT更长,其血浆Fb的水平更低(P <0.01)。4)输血后,三组患者的死亡率相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输血后,与中比例组和低比例组相比,高比例组中死亡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更长(P <0.01)。结论 :对创伤性大出血患者进行不同比例输血的效果不同,当为其输注的血浆和浓缩红细胞的比例为1:1时,治疗效果最好。
- 刘念
- 关键词:输血血浆浓缩红细胞
- 四川省荣县11123名1~6岁儿童贫血患病情况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
- 2024年
- 目的:调查荣县健康体检1~6岁儿童贫血情况并分析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3年12月于荣县人民医院及妇幼保健院门诊健康检查的1~6岁儿童11 123名为研究对象,检测儿童血红蛋白浓度,收集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1~6岁儿童贫血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纳入的11 123名儿童血红蛋白平均值为120.3g/L,贫血儿童340名,血红蛋白平均值为92.5g/L,患病率为3.1%;在贫血儿童中,轻度贫血77.1%、中度贫血22.7%、重度贫血0.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2岁(≥2岁为参照)、母亲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下(高中以下为参照)、母亲孕期贫血(不贫血为参照)、家庭月收入<3000元(≥3000元为参照)、蛋类摄取频率≤3次/周(>3次为参照)及肉类摄取频率≤3次/周(>3次为参照)是1~6岁儿童贫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本次调查了1~6岁儿童贫血患病率,年龄小、母亲文化程度低、母亲孕期贫血、家庭月收入低、蛋类及肉类摄取频率≤3次/周是1~6岁儿童贫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当地相关部门在儿童贫血防控过程中应依据上述因素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以减少儿童贫血发生。
- 刘念唐瑜梅左雪枚
- 关键词:患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