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苗
- 作品数:22 被引量:42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更多>>
-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失败原因分析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对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失败的病例进行原因分析,总结经验,降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失败概率。方法收集合川区人民医院骨科2002~2009年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病例165例,统计术中问题,分析假体前倾角异常、大转子重建情况、假体位置及假体周围骨折等问题。结果手术失败病例16例。假体前倾角错误5例,股骨大转子重建失败致髋关节不稳4例;股骨近端骨折2例,假体安置过深致关节松动2例,假体安置过浅致关节复位困难2例,股骨假体远端穿出股骨皮质1例。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一种方法,手术技术操作不当是发生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
- 邹文朱芸朱美忠周鹏程荆安龙何苗蒲海波
- 关键词:老年人工股骨头股骨转子间骨折
- 以骨间背侧血管及筋膜皮下组织为蒂的骨间背侧皮瓣的临床应用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探讨以骨间背侧血管及筋膜皮下组织为蒂的骨间背侧皮瓣的特点及疗效。[方法]切取骨间背侧皮瓣时,蒂部包含骨间背侧血管、肌间隔及2~3cm宽的深筋膜和皮下组织,部分蒂部还包含1.0~1.5cm宽的皮条。2002年1月~2009年1月,临床应用骨间背侧皮瓣35例,其中1例出现骨间背侧动脉在尺骨茎突上5cm缺失变异。皮瓣大小5cm×3cm~12cm×7.5cm,蒂长4~11cm;筋膜皮下组织蒂宽2cm18例,2.5cm9例,3cm6例。[结果]33例皮瓣完全成活;1例皮瓣远端表皮坏死,另1例远端部分坏死,分别经换药和植皮后创面愈合。骨间背侧动脉解剖变异的1例皮瓣完全成活。[结论]以骨间背侧血管及筋膜皮下组织为蒂的骨间背侧皮瓣具有成活可靠,切取简便,遇到骨间背侧动脉及其皮肤穿支解剖变异时仍可应用的优点。
- 张志国董忠根刘立宏罗顺红周征兵杨洋何苗蒋波
- 关键词:骨间背侧动脉筋膜皮瓣
-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脱位的影响因素分析
- 2021年
- 目的:探讨并分析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术后发生假体脱位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近年来在重庆市合川区人民医院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34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中术后发生假体脱位的10例患者作为脱位组,将其中术后未发生假体脱位的332例患者作为未脱位组。对两组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总结导致其术后发生假体脱位的危险因素。结果:脱位组患者中年龄≥76岁患者的占比、有髋关节手术史患者的占比、术中从髋关节后外侧入路患者的占比、术中所用人工股骨头的直径为22 mm患者的占比及术后髋关节的功能差患者的占比均高于未脱位组患者中此类患者的占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本研究中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年龄≥76岁、有髋关节手术史、术中从髋关节后外侧入路、术中所用人工股骨头的直径为22 mm及术后髋关节的功能差是导致脱位组患者术后发生假体脱位的危险因素。结论:导致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术后发生假体脱位的危险因素主要是其年龄≥76岁、有髋关节手术史、术中从髋关节后外侧入路、术中所用人工股骨头的直径为22 mm及术后髋关节的功能差。
- 邹文陈福灵陈扬胡杨谭富强李晓斌朱美忠何苗
- 关键词:全髋关节置换术假体脱位影响因素
-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2型患者的临床特点及ATXN2基因突变分析
- 背景: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2型(SCA2)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亚型(AD-SCA),其致病是位于12q23-24染色体上的ATXN2基因1号外显子的CAG三核苷酸异常重复扩增所致。SCA2占SCA患病总...
- 何苗
- 关键词:基因突变
- 文献传递
- 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长宽比对皮瓣部分坏死影响的179例分析
- 目的:探讨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长宽比/(皮瓣长与筋膜蒂长之和/筋膜蒂宽/)对皮瓣部分坏死的影响。
方法:对2001年4月至2010年4月间179例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资料和手术图片回顾性分...
- 何苗
- 关键词:腓肠神经筋膜皮瓣长宽比
- 文献传递网络资源链接
- SuPerPATH微创与常规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早期疗效比较
- 2021年
- 目的通过对不同入路方式的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疗效进行研究比较。了解其优缺点。方法本次研究中所抽取的病例均来自于重庆市合川区人民医院骨科在2019年2月~2020年10月期间收治的第1次全髋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的患者,从中随机抽取出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当作本次研究的分组方法,分成30例观察组和30例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的入路方式为常规后外侧入路,观察组患者的入路方式为SuPerPATH微创入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以及术后VAS评分。结果术后,观察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小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24 h的臼杯外展角、臼杯前倾角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24 h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对需全髋关节置换治疗的患者,在术中选择SuPerPATH微创入路方法,可以有效改善手术效果,出血量以及切口长度大大减少,术后早期效果较好。
- 何苗杨波邹文陈杨陈福灵
- 关键词:早期疗效
- T-SPOT.TB及传统试验诊断活动性结核病的临床评价比较
- 背景:我国结核病疫情非常严重,为全球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近年来兴起的以结核抗原特异性T细胞反应为基础的T-SPOT.TB逐步在我国各大三甲医院开展,由于其抗原的高特异度、试验方法学的高灵敏性使结核感染的诊断方法学...
- 何苗
- 关键词:活动性结核病生化检验结核抗体
- 文献传递
- 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近端位置与部分坏死的关系被引量:9
- 2010年
- 目的探讨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近端位置对皮瓣部分坏死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4月至2009年5月应用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转移修复小腿下段及足踝部创面的病例资料,共153位患者157例皮瓣。将小腿后面从外踝尖至胭窝横纹等分为9个区,从下至上依次为第1至第9区。皮瓣分为成活组(包括完全成活、远端表皮坏死和伤口裂开的皮瓣)和部分坏死组;根据皮瓣近端位置,将皮瓣分为近端不超过第6区(A组)、位于第7区(B组)、第8区(C组)和第9区即小腿上1/9区段(D组)4个组。皮瓣采用顺逆结合法切取。结果皮瓣完全成活125例;远端表皮坏死8例,远端伤口裂开6例;远端部分坏死18例(11.5%)。A、B、C和D组皮瓣部分坏死率分别为0(0/19)、2.3%(1/44)、11.3%(7/62)和31.3%(10/32),A组与B组、B组与C组比较,皮瓣部分坏死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皮瓣部分坏死率:D组高于C组(P=0.012)、近端位于小腿下7/9区域的皮瓣(1.6%,1/63)低于小腿上2/9区域的皮瓣(18.1%,17/9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近端不超过小腿下7/9与上2/9交界线时,皮瓣成活可靠;皮瓣近端位于小腿上1/9区段时,皮瓣部分坏死的可能十牛明昂增大。
- 董忠根魏建伟刘立宏罗顺红杨洋周征兵何苗邓翔午
- 关键词:腓肠神经外科皮瓣筋膜蒂皮瓣
-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与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研究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与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100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接受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4.00%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6.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68.13±7.41)min、骨折愈合时间(16.32±3.05)周均显著短于对照组的(90.22±10.36)min、(20.13±4.50)周,术中出血量(185.02±22.98)ml以及术后引流量(50.37±10.27)ml均显著少于对照组的(241.34±27.69)、(74.82±15.30)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肱骨近端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疗效比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更佳,值得临床应用。
- 杨波何苗
- 关键词:肱骨近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人工肱骨头置换术安全性
- 微创手术治疗脊柱创伤的临床效果观察
- 2017年
- 旨在观察对脊柱创伤患者应用微创手术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在该院采取微创手术治疗的92例脊柱创伤患者作为微创组,同时选取同期采用常规手术治疗的92例脊柱创伤患者作为常规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治疗情况、术后疼痛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微创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及术后疼痛评分等显著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脊柱创伤患者采取微创脊柱创伤手术治疗有助于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该方法安全有效。
- 何苗
- 关键词:微创手术脊柱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