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平
- 作品数:40 被引量:187H指数:8
- 供职机构:海南省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高校医学期刊临床专项资金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 胃肠外科手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0
- 2021年
- 目的分析胃肠外科手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危险因素,并探讨临床应对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海南省人民医院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1495例胃肠外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术后下肢DVT发生情况,并将其分别纳入发生组和未发生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胃肠外科手术患者术后下肢DVT的危险因素。结果1495例胃肠外科手术患者中有278例发生下肢DVT,发生率为18.60%,其中以无症状肌间静脉血栓为主(97.84%),好发于左下肢(48.92%),发生时间集中于术后1 d内(73.7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5岁、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4 kg/m^2、消化系统恶性疾病、术后长期卧床均是胃肠外科手术患者术后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胃肠外科手术患者术后下肢DVT发生率较高,其危险因素包括年龄≥65岁、BMI≥24 kg/m^2、消化系统恶性疾病、术后长期卧床,临床医生应重视高危患者的识别及早期干预,以避免下肢DVT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不良影响。
- 刘倩刘倩刘奎杰黄平黄平叶木林
- 关键词:胃肠外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 一种肠胃科用肠胃液减压引流装置
-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外科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肠胃科用肠胃液减压引流装置,包括胃管和负压引流装置,胃管与负压引流装置连接,胃管包括内管与外管,外管包裹在内管外侧,内管上设置有促流管,促流管与内管形成特斯拉阀式结构,内管上嵌接...
- 刘倩黄平王振奋
- 吻合器在低位直肠癌直肠系膜全切除术中的应用(附67例总结)
- 2005年
- 蔡国豪汤鹏周卫平黄平
- 关键词:低位直肠癌直肠系膜全切除术吻合器
- 依维莫司和舒尼替尼联用提高抗胃癌活性的机制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探讨m TOR抑制剂依维莫司和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RTKIs)舒尼替尼在体内、体外试验中对胃癌细胞的增殖抑制及调控机制。方法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依维莫司、舒尼替尼单独作用组和联合用药组。MTT法测定对人胃癌细胞NCI-N87的增殖抑制率,Western印迹方法检测体内外实验中各组p-AKT、p-S6的表达情况,酶联免疫吸附(ELISA)试剂盒测定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浓度;测量不同治疗组裸鼠移植瘤的体积,绘制肿瘤生长曲线。结果依维莫司抑制了体外胃癌细胞增殖,减少了p-S6的表达,降低了VEGF水平(均P<0.05),舒尼替尼的加入并没有产生有意义的变化。在体内试验中,两药联用更显著地抑制了肿瘤的生长;依维莫司阻止了p-S6的表达,引起p-AKT反馈性增加,与舒尼替尼联用部分抑制了AKT的超磷酸化;舒尼替尼诱导血清VEGF含量增加,两者共同作用时,血清VEGF水平则降至空白对照组之下(P<0.05)。结论体外胃癌细胞的增殖抑制是m TOR通路信号下调引起的,与舒尼替尼抑制血管生成机制并不相关。依维莫司和舒尼替尼联用能够更好地控制体内肿瘤的增长,这很可能是因为依维莫司阻碍了舒尼替尼诱导产生VEGF,提高了抗胃癌治疗效果。
- 王清华叶木林刘倩黄平王振奋
- 关键词:依维莫司舒尼替尼胃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70例海南三亚黎族原发性肝癌患者个体化治疗远期疗效及预后的相关因素
- 2016年
- 目的:探讨三亚地区黎族原发性肝癌患者个体化综合治疗的疗效及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经个体化综合治疗的三亚地区黎族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原发性肝癌患者均为三亚地区黎族患者,采取以手术、介入栓塞化疗(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分子靶向治疗、局部消融治疗以及中药扶正等综合治疗,观察个体化治疗后疗效及预后,分析相关因素.结果:70例患者中位生存期为9 mo.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CLC分期为0-B期、接受TACE术、接受手术、甲胎蛋白<200 ng/mL、无合并肝硬化、Child-Pugh分级为A级、有局部消融治疗和分子靶向药物治疗与预后相关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无合并肝硬化(P=0.012)、Child-Pugh分级为A级(P=0.000)、有接受手术(P=0.020)及BCLC分期为0-B期(P=0.006)为影响三亚地区黎族原发性肝癌患者综合治疗后远期疗效的保护因素.结论:三亚地区黎族原发性肝癌患者经手术、TACE、分子靶向治疗、局部消融治疗等综合治疗获得了较长的生存时间,早期发现和早期接受手术治疗以及较好的肝功能状态等综合治疗仍然为三亚地区黎族原发性肝癌患者有效的治疗模式.
- 陈珑候本新张相杰黄平
-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TACECHILD-PUGH分级
- Siglec-15×CD3双特异性抗体通过介导T细胞抗肿瘤免疫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生长
- 2023年
- 目的:探索Siglec-15×CD3双特异性T细胞衔接子(bispecific T-cell engager,BiTE)是否可以在体内外介导T细胞的抗肿瘤免疫反应,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的生长。方法:通过Expi293^(TM)表达系统表达32A1-IgG及32A1-BiTE蛋白;ELISA法检测32A1-IgG及32A1-BiTE与靶蛋白的结合;流式细胞术检测结直肠癌细胞系中Siglec-15的表达;LDH法检测32A1-BiTE介导的T细胞对靶细胞的细胞毒性;小鼠移植瘤模型检测32A1-BiTE对肿瘤的抑制能力;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浸润CD3^(+)T细胞的含量;流式细胞术检测肿瘤浸润CD8^(+)T细胞分泌GzmB的水平。结果:得到纯度大于95%的32A1-IgG及32A1-BiTE蛋白;32A1-BiTE对Siglec-15以及CD3均具有较强的结合能力;结直肠癌细胞系SW480、HCT116以及HT-29均高表达Siglec-15;32A1-BiTE可以以剂量依赖的方式介导T细胞对靶细胞的细胞毒性;32A1-BiTE可以有效抑制SW480细胞在小鼠体内的生长(P<0.0001),增加肿瘤浸润CD3^(+)T细胞的数目(P<0.0001),并显著提高CD8^(+)T细胞的比例(P<0.01)以及其分泌GzmB的水平(P<0.0001)。结论:32A1-BiTE可以在体内外介导T细胞的抗肿瘤免疫反应,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的生长,可能成为一种非常有潜力的结直肠癌治疗药物。
- 伍远浩黄平李来春
- 关键词:结直肠癌BITET细胞
- 腹腔镜及开腹手术在直肠癌患者临床治疗中的效果对比被引量:17
- 2018年
- 目的对比腹腔镜及开腹手术在直肠癌患者临床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该院胃肠肿瘤外科2008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直肠癌患者80例,随机将这些患者分为腹腔镜手术组(n=40)和开腹手术组(n=40)两组,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淋巴结清扫数量、首次通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治疗满意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腹腔镜手术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开腹手术组(P<0.05),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开腹手术组(P<0.05),切口长度明显短于开腹手术组(P<0.05),首次通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开腹手术组(P<0.05),住院费用明显高于开腹手术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5.0%(6/40)明显低于开腹手术组35.0%(14/40)(P<0.05),治疗满意度97.5%(39/40)明显高于开腹手术组67.5%(27/40)(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在直肠癌患者临床治疗中的效果较开腹好。
- 方壮伟袁波黄平周卫平蔡国豪符勇王清华黄有群邹科建叶木林李仁峰
- 关键词:腹腔镜手术开腹手术直肠癌临床治疗效果
- 腹腔镜远端胃癌D2根治术术后消化道瘘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3
- 2019年
- [目的]探讨腹腔镜远端胃癌D2根治术术后消化道瘘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在本院接受腹腔镜远端胃癌D2根治术治疗的胃癌患者120例,统计患者一般资料,手术情况和胃癌D2根治术术后消化道瘘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结果]120例胃癌患者中有18例患者发生消化道瘘,发生率为15 .00%(18/120). 18例消化道瘘患者中有88 .89%(16/18)发生在吻合口瘘、11 .11%(2/18)发生在十二指肠残端瘘.年龄、术前贫血、术前低白蛋白、合并糖尿病与腔镜远端胃癌D2根治术术后消化道瘘发生有关( P<0 .05).消化道瘘与病理分期、肿瘤部位、肿瘤小大无关(P>0 .05),与手术时间、联合脏器切除有关(P<0 .05).年龄、术前贫血、术前低蛋白、合并糖尿病、联合脏器切除、手术时间是胃癌D2根治术术后消化道瘘发生的危险因素( P<0 .05).[结论]腹腔镜远端胃癌D2根治术术后消化道瘘发生率较高,年龄、术前贫血、术前低蛋白、合并糖尿病是其危险因素.术前应积极评估患者耐受情况,密切重视高龄、低蛋白血症患者.
- 黄平蔡国豪
- 关键词:腹腔镜检查腹腔镜手术后并发症
- 一种胃肠外科用营养给养装置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胃肠外科用营养给养装置,属于营养给养装置技术领域。该种胃肠外科用营养给养装置,包括给养装置本体和过滤粉碎机构,过滤粉碎机构包括过滤筒,过滤筒的底部中心处设置有安装槽,安装槽的内部螺纹连接有紧固块,紧固...
- 刘倩黄平
- 卡培他滨单药治疗老年大肠癌的疗效和安全性被引量:7
- 2017年
- 目的探讨卡培他滨单药治疗老年大肠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我院160例Ⅳ期结直肠癌老年患者,完成一线联合化疗后,80例给予卡培他滨单药维持(维持组),另80例无后续治疗(对照组)。Kaplan-Meier曲线做生存分析;比较两组的治疗有效率;比较维持组服用卡培他滨期间与联合化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维持组服用卡培他滨期间与同期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1)Kaplan-Meier曲线提示,维持组中位PFS高于对照组(P<0.05)。(2)维持组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⑶维持组服用卡培他滨期间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与联合化疗期间相比均较低(P<0.05)。⑷维持组服用卡培他滨期间与同期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老年结直肠癌患者在联合化疗后采用卡培他滨单药维持较无维持患者具有较长的中位PFS和相似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 方壮伟袁波黄平周卫平蔡国豪符勇王清华黄有群邹科见叶木林李仁峰
- 关键词:大肠癌卡培他滨疗效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