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高志勇

作品数:13 被引量:49H指数:6
供职机构:西藏自治区科技信息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国家林业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5篇生物学
  • 3篇天文地球
  • 1篇经济管理
  • 1篇机械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植被
  • 2篇植物
  • 2篇生态
  • 2篇湿地
  • 2篇区系
  • 2篇区系地理
  • 1篇地理信息
  • 1篇地理信息系统
  • 1篇信息平台
  • 1篇信息融合
  • 1篇信息系统
  • 1篇元数据
  • 1篇植被变化
  • 1篇植被覆盖
  • 1篇植被覆盖变化
  • 1篇生态环境
  • 1篇生态可持续
  • 1篇生态可持续发...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时空变化特征

机构

  • 13篇西藏自治区科...
  • 9篇成都理工大学
  • 2篇西华师范大学
  • 1篇成都东软信息...
  • 1篇铁道第二勘察...
  • 1篇西南科技大学
  • 1篇四川省遥感信...
  • 1篇甘孜州林业科...

作者

  • 13篇高志勇
  • 7篇阚瑷珂
  • 6篇王绪本
  • 5篇李国庆
  • 4篇汪刘艳
  • 4篇汪涵
  • 3篇李景吉
  • 3篇彭培好
  • 2篇石松林
  • 1篇成升魁
  • 1篇刘高焕
  • 1篇王映辉
  • 1篇旦增尼玛
  • 1篇陈文德
  • 1篇廖顺宝
  • 1篇谭雨奇
  • 1篇拉巴
  • 1篇马飞
  • 1篇曾志康
  • 1篇赵伟栋

传媒

  • 2篇西北植物学报
  • 2篇地理与地理信...
  • 2篇湿地科学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西藏科技
  • 1篇地球信息科学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年份

  • 3篇2012
  • 3篇2010
  • 4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5
  • 1篇2004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高海拔地区生态可持续发展策略刍论
2012年
通过生物多样性调查及参照国内外对该区域的研究资料基础上,充分认识了高海拔地区基本特点及其重要性,系统阐述了目前高海拔地区在生态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及限制因素,提出全面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确立生态保护优先区,建立保护区网络,加强区域物质、科技、人才等基础建设,建立健全生态保护投入机制,加强立法与监管,实行合理的生态移民政策等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策略,为当前和今后我国高海拔地区的区域开发及进一步开展生态领域研究提供参考。
刘延国王青高志勇刘大健王军
关键词:高海拔地区生态可持续发展
基于国产Linux的多源信息融合与数据管理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
王英杰曾志康钟启群余卓渊成升魁高志勇刘高焕游松财廖顺宝邓撵阳任兴宝张燕赵伟栋其米次仁汪刘艳旦增尼玛谭雨奇王映辉谢传节
该项目构建一个以西藏科技厅信息所为中心节点,其他相关机构为辅助分节点,集中式与分布式相结合的西藏综合科技数据共享网络系统。课题形成的应用平台可应用于西藏其他管理部门和行业部门信息和数据集成,具有推广价值。课题形成的数据集...
关键词:
关键词:LINUX多源信息融合数据管理
珠穆朗玛峰国家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研究被引量:6
2012年
在野外实地调查和室内标本整理以及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对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进行研究,为探讨喜马拉雅植物区系的起源以及该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资料。结果表明:(1)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共有蕨类植物193种,隶属于31科59属,其中优势科为鳞毛蕨科(51种)、水龙骨科(41种)、蹄盖蕨科(22种)、铁角蕨科(10种),优势属为耳蕨属(27种)、鳞毛蕨属(20种)、瓦韦属(17种)。(2)科的分布区类型有8种,以泛热带分布型(55.56%)为主;属的分布区类型有14种,以泛热带分布型(23.81%)、中国-喜马拉雅分布型(19.05%)为主;蕨类植物以土生(55.88%)为主,石生(24.35%)和附生(21.76%)也占有一定比例,缺乏水生蕨类。(3)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成分与南迦巴瓦峰地区联系最为密切,其次为横断山地区和尼泊尔,与九塞沟自然保护区、秦岭地区有一定的联系,与西双版纳地区的关系较为疏远。
石松林彭培好李景吉陈文德高志勇
关键词:蕨类植物区系地理分布型
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退化湿地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7
2010年
以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利用2000~2008年的增强型植被指数(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EVI)数据、气象数据和野外实地调查资料,对研究区退化湿地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00~2008年期间,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出现退化现象;退化湿地主要分布在吉隆县折巴乡、聂拉木县波绒乡和门布乡、定日县岗嘎镇和定结县多布扎乡;退化湿地面积约为71.3 km2,其占研究区湿地总面积的1.8%;退化湿地多分布在保护强度较弱的保护区的试验区内。人类过度放牧和连年的降水量偏少是造成研究区湿地退化的主要原因。
李国庆阚瑷珂王绪本李国明高志勇汪涵永忠
关键词:青藏高原保护区湿地
整合GIS的生态环境建模与EDSS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09年
围绕生态环境的空间问题建模及模型集成机制,综合评述了环境建模及其应用软件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对比分析了生态环境模型与GIS集成的多种方式,重点讨论了当前环境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策略和研究热点,并结合本体技术和语义网服务展望了未来环境决策支持系统解决方案的特征。
阚瑷珂王绪本李国庆高志勇汪涵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环境决策支持系统本体
计算机辅助图形设计制作系统
王緒本高志勇简兴祥李小平姚柯汪涵彭涛朱杰杨利容曹辉
该项目针对传统工艺制造中的图形设计效率低、周期长的难题,借鉴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经验,结合西藏传统手工艺特色,将Autocad技术Psoft技术、3D技术和智能图像处理技术有机结合,研发出新型实用的综合图形设计系统。该成果在...
关键词:
基于地理处理建模的珍稀特有植物空间分布识别方法被引量:8
2009年
基于ArcGIS地理处理建模与模型集成技术,提出一种在生态环境GIS中整合植物生境建模的实现方法。依据提取经验知识中的生境因子建立模型,提供交互工具在电子地图上勾画调查范围,再由系统驱动生境模型完成植物空间分布识别。最后,对珠峰自然保护区3种珍稀特有树种分布进行了模型识别应用实验。结果表明:基于地理处理的生境建模在大量基础资料匮乏的情况下,可对物种保护规划、资源量调查和估算、巡护路线制定等提供辅助和参考。同时,结合GIS实现建模工具集成,在模型运行效率、模型的交互性与可扩展性、模型集成的灵活度等方面都具有一定优势,在实地调研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阚瑷珂王绪本高志勇汪刘艳龚建辉
珠穆朗玛峰国家自然保护区南北坡植被覆盖变化被引量:10
2010年
利用2000—2009年MODIS NDVI数据,基于每个像元的生长季NDVI峰值进行了像元水平的线性趋势分析,研究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南坡和北坡的植被覆盖的空间分布和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保护区内植被覆盖显著改善区域和轻微改善区域NDVI-Max的年平均增加率分别为3.06%和1.25%;显著退化区域和轻微退化区域NDVI-Max的年平均减少率分别为2.82%和1.09%。②2000—2009年,保护区南坡的植被覆盖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22.59%的区域显著改善,19.05%的区域轻微改善,24.75%的区域保持稳定;北坡的植被覆盖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19.5%的区域严重退化,24.43%的区域轻微退化,38.12%的区域保持稳定。③南坡有植被覆盖的8种土地利用类型中,山区旱地植被覆盖呈现退化趋势,其余土地利用类型都呈现上升趋势;北坡有植被覆盖的10种土地利用类型中,植被覆盖都呈现退化趋势。
马飞李景吉彭培好高志勇阚瑷珂
关键词:NDVI植被覆盖变化
2000—2007年珠峰自然保护区植被时空变化与驱动因子被引量:6
2010年
采用遥感与GIS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珠峰自然保护区2000—2007年之间的植被时空变化过程和驱动机制问题。通过一元线性回归斜率计算获取了基于EVI数据的珠峰自然保护区植被变化趋势,以及表现2000—2007年植被变化的矢量图层。利用GIS时间动画技术,建立了7个时间点内不同间隔的植被时空演化过程快照,并结合ArcEngine构建了植被变化监测的时序分析流程,提取和分析了植被变化过程的时空特征。依据年平均温和年降水量观测记录进行了植被变化的气候因子分析,依据道路、河流缓冲区的居民点密度与植被退化面积比例的相关性,分析了人类活动影响,并讨论了不同植被退化区域在多重因素作用下的变化驱动因子。拟合了主要社会经济发展指标与植被变化的相关性,从统计数据方面讨论了珠峰自然保护区社会经济发展对植被变化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珠峰自然保护区植被变化的总体趋势以稳定为主,但植被退化趋势超过了变好趋势。同时,核心区植被变好趋势明显,实验区植被退化趋势严重。保护区南坡植被受气候变化干扰小,保持了大部分变好趋势;北坡由于降水减少造成湿地植被退化,对草地的长势带来消极作用。人类活动与植被状态变化有密切关系,在沟谷地带的破坏作用明显。并且,植被退化趋势与农业耕地面积扩大以及放牧影响关联紧密,而牲畜饲养与林业发展都未对保护区植被变化造成明显影响。
阚瑷珂王绪本高志勇李国庆罗永
关键词:植被变化时空变化特征气候变化
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分布研究被引量:8
2009年
利用2000~2009年覆盖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MOD09A1和MOD13Q1数据集的相关数据,该保护区1∶5万DEM,并结合2008年9月采集的野外湿地数据,进行了基于增强型植被指数(EVI)、改进型调整植被指数(MSAVI)、地表水分指数(LSWI)、海拔和坡度5个参数的保护区湿地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湿地类型主要为河流、湖泊、沼泽和沼泽化草甸;湿地主要分布在海拔4100~4700m且坡度≤4°的佩枯错、浪强错、多布扎等湖泊密集的高原湖盆地区、佩枯错与浪强错之间的平原地带和保护区中部及北部坡度较缓的河谷地区,大部分湿地分布在保护区的实验区内;2000~2008年保护区湿地以季相变化为主,6~9月(湿季)湿地面积约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1.2%;6~9月湿地面积年际变化幅度小于保护区总面积的0.1%;坡度和海拔是影响保护区湿地空间分布的关键因素和提取该地区湿地空间分布范围的有效参数。
李国庆阚瑷珂王绪本高志勇汪涵陈露永忠
关键词:湿地MODIS影像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