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永晶
- 作品数:26 被引量:109H指数:7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武汉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农业科学文化科学更多>>
- 新疆乌伦古湖湖拟鲤4种钙化组织鉴定年龄的比较被引量:13
- 2009年
- 对新疆乌伦古湖湖拟鲤4种钙化组织(鳞片、鳃盖骨、匙骨和耳石)的形态和年轮标志进行了描述,并对这4种钙化组织鉴定湖拟鲤年龄的一致性进行了探讨。在各钙化组织中,鳞片、鳃盖骨和微耳石磨片上检出的最大年龄均为6+龄,而星耳石、完整微耳石和匙骨上检出的最大年龄为5+龄。微耳石磨片上的年轮特征最为清晰,判别能力最高(94.0%),同一鉴定者两次年龄读数之间的吻合率也最高(95.1%),是湖拟鲤年龄鉴定的最佳材料。鳞片和鳃盖骨的判别能力和同一鉴定者两次年龄读数间的吻合率次之,分别为92.0%、90.8%和87.5%、86.1%;4+龄及以下个体鳞片上的年龄读数与微耳石磨片吻合较好,而4+龄以上个体鳃盖骨上的年龄读数与微耳石磨片吻合较好,两者配合使用可取得较好的鉴定效果。匙骨除个别年龄标志非常清楚外,其他大多因干扰轮纹过多或没有明显的年龄标志,判别能力最差,只有78.2%,同一鉴定者两次年龄读数之间,以及与微耳石磨片年龄读数之间的吻合率也较差,仅为55.7%和43.5%,不适于湖拟鲤的年龄鉴定。3+龄及以下个体完整微耳石和星耳石的年龄读数与微耳石磨片吻合较好,但4+龄及以上个体用完整微耳石难以准确确定其年龄,星耳石则效果更差。
- 李鸿沈建忠刘其根刘宇赵永晶马徐发王钰博刘军朱湘强
- 关键词:年龄鉴定鳞片耳石
- 新疆乌伦古湖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研究
- 底栖动物是湖泊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生物组分,发挥着多种生态功能。本论文基于2006年11月-2008年7月按季度对乌伦古湖大型底栖动物的取样调查,分析了乌伦古湖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包括种类组成、优势种、密度、生物量及其时...
- 赵永晶
- 关键词:底栖动物群落结构水质评价
- 基于底栖动物的东江上游生态健康状况评价被引量:3
- 2022年
- 大型底栖动物是评价水生态健康状况最常用的生物类群。为系统评价东江流域上游生态健康水平,以底栖动物为指示生物,2013年11月对东江上游的重要支流—鱼潭江、浰江、车田水、小庙水、彭寨水、沙洲水、罗浮水和黄麻布水进行采样调查,通过计算底栖动物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和BMWP(Biological Monitoring Working Party)指数,评估了8条支流的生态健康状况。结果显示,东江流域上游共采集到底栖动物109属种,隶属5门、9纲、55科,其中水生昆虫为主要类群,占总物种数的72.4%,EPT类群采集到18属种。研究区域的生物多样性指数较高,物种组成丰富,就不同水体而言,浰江的种类最丰富,小庙水种类数最少,各个支流均以水生昆虫类群占优势。底栖动物平均密度为2362个/m^(2),平均生物量为39.1 g/m^(2)。河蚬(Corbicula fluminea)为第一优势种,出现率90%,第二和第三优势种分别为涡虫纲一种(Turbellaria sp.)和四节蜉属一种(Baetis sp.)。BMWP指数作为应用广泛的生物评价指数,对河流生态健康的指示作用最强,可达到快速准确的效果。研究表明,东江上游8条支流的生态健康状况总体较好,其中5条河流为极清洁。
- 张辉袁世辉姚志鹏赵永晶
- 关键词:底栖动物
- 新疆乌伦古湖拟鲤生长退算材料和方法的比较研究被引量:3
- 2010年
- 研究以鳞片和微耳石为生长退算材料,用4种常用的鱼类生长退算方法(Dahl-Lea、Regression、Fraser-Lee和BPH方法)对新疆乌伦古湖拟鲤(Rutilus rutilus Linnaeus,1758)的生长进行了退算,比较分析了退算材料和方法对退算全长的影响,以此确定适宜的生长退算材料和方法。结果显示,无论采用哪种退算方法,用微耳石退算拟鲤生长的结果均好于鳞片,表现为退算全长更接近实测全长,与实测体长之间的差异百分比更小。用鳞片退算时,Dahl-Lea方法退算全长远小于实测全长,整体差异百分比高达-26.0%,与其他方法之间的差异也较大,效果最差;Regression、Fraser-Lee和BPH三种方法退算全长与实测全长之间的差异相近,差异百分比分别为-6.7%、7.0%和7.0%。用微耳石退算时,Dahl-Lea方法退算全长最接近实测全长,退算全长与实测全长之间的差异百分比最小,总体仅为-1.9%,效果最好;Fraser-Lee和BPH方法各龄退算全长与实测全长之间的差异百分比相等,在-1.4%-?3.2%之间,总体均为-2.6%,效果次之;Regression方法与Fraser-Lee和BPH方法之间虽然无显著差异,但退算全长与实测全长之间的差异百分比最大,总体为-4.5%,效果最差。
- 李鸿沈建忠刘宇赵永晶王炬光马徐发刘其根刘军李周永
- 关键词:鳞片
- 巢湖沿岸带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环境质量评价
- 2013年3月、6月、9月和11月四个季度对巢湖沿岸带24个站点(12个区域)底栖动物进行调查,分析了群落结构特征并进行环境质量评价.本次调查共采集到底栖动物64属种,以寡毛类和水生昆虫为主,合计占总种类数的68.7%....
- 赵永晶王洪铸崔永德
- 关键词:底栖动物巢湖沿岸带群落结构环境因子
- 底栖动物自动识别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和可读存储介质
- 本申请涉及一种底栖动物自动识别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设备,设计图像识别领域,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获取的底栖动物样本图片并进行预处理;调用底栖动物识别模型识别物种;展示识别的物种信息。本申请具有方便进行底栖动物评价...
- 赵永晶崔永德王洪铸和雅静周婷婷吴俊燕
- 流溪河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7
- 2020年
- 为了探究流溪河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和关键影响因素,于2016年4月(平水期)、7月(丰水期)和11月(枯水期)对流溪河的14个采样断面进行了生态调查,共鉴定出133种大型底栖动物,隶属于55科127属。大型底栖动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213 ind./m^2和20. 02 g/m^2,寡毛类和水生昆虫的密度占优势,软体动物的生物量占优势。此外,结果表明流溪河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在空间方面,从上游至下游大型底栖动物种类数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并且支流的大型底栖动物种类数高于干流;从上游至下游大型底栖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变化无规律,支流大型底栖动物的密度明显高于干流,而生物量却明显低于干流;上游的大型底栖动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均高于下游,支流的大型底栖动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均高于干流,而Pielou均匀度指数是支流低于干流。在时间方面,平水期至枯水期大型底栖动物种类数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密度分布为平水期>枯水期>丰水期,生物量分布规律与密度相似;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均为枯水期最高,平水期最低。流溪河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可划分为干流群落和支流群落,群落间物种组成存在显著性差异。综上结果表明:流溪河支流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较干游更加稳定,下游断面群落受到了较大程度的干扰,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较差,影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为有机质、总磷和溶解氧。
- 姚凯胜和雅静赵永晶杨扬崔永德
- 关键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
- 青海湖入湖河流大型底栖动物时空分布及渔产潜力估算被引量:2
- 2023年
- 探究青海湖及其入湖河流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与时空分布,根据底栖动物现存量估算渔产潜力,可为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ewalskii)的增殖放流和种群持续恢复提供科学依据。以青海湖5条主要入湖河流(黑马河、布哈河、泉吉河、沙柳河、哈尔盖河)为研究对象,于2019年在青海湖裸鲤洄游前期、中期和后期对18个断面进行采样调查。结果表明,调查共记录底栖动物101种(属),隶属于5门7纲9目44科。空间分布上,黑马河种类最多,有56种(属),哈尔盖河最少仅27种(属),且EPT(蜉蝣目、襀翅目和毛翅目)自上游至下游呈减少趋势;密度和生物量均以泉吉河最高(544个/m2,4.77 g/m2),生物多样性各指数以黑马河最高。时间尺度上,青海湖裸鲤洄游前期、中期和后期,大型底栖动物种类数无明显变化,但密度和生物量均呈增加趋势,生物多样性各指数呈降低趋势。影响大型底栖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分布的主要因素为底质类型、海拔高度、水温、浊度和电导率(P?0.05)。基于大型底栖动物估算的渔产潜力以布哈河最高(285 129 kg),其次是泉吉河(20 694 kg)和沙柳河(18 857 kg),与青海湖裸鲤密度及产卵场空间分布较为一致,这与亲鱼洄游产卵需要大量的食物来源有很大关系。
- 谢廷锋和雅静赵永晶徐东坡俞录贤王洪铸崔永德
- 关键词:底栖动物青海湖裸鲤
- 新疆乌伦古湖湖拟鲤的生长特征被引量:7
- 2009年
- 根据2007年1月至2008年5月采集的1033尾标本,以微耳石磨片为年龄鉴定和生长退算材料,对乌伦古湖湖拟鲤种群的生长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乌伦古湖湖拟鲤种群雌、雄个体均由7个年龄组(0^+~6^+龄)组成,相同年龄组雌鱼个体显著大于雄鱼。雌、雄鱼体重与全长表现为异速生长:W♀=0.9×10^-6TL^3.4606,W♂=1.0×10^-6TL^3.3964。用退算全长拟合的vco Bertalanffy生长参数为:雌性TL∞=300.9mm,k=0.1819/y,t0=-0.8432y;雄性TL∞=271.8mm,k=0.1974/y,t0=-0.6366y。体重生长参数为:雌性W∞=339.5g,k=0.1819/y,to=-0.8239y;雄性W∞=186.0g,k=0.1966/y,t0=-0.6450y。生长特征指数为:雌性φ=9.7089;雄性φ=9.5875。雌、雄鱼的生长拐点年龄分别为6.0龄和5.6龄,拐点时全长和体重分别为214.2mm,104.3g和192.5mm,55.5g。与20世纪90年代种群相比,乌伦古湖湖拟鲤生长速度明显下降,呈现出个体小型化和低龄化趋势。引起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过度捕捞、水体盐度上升、SO4^2-和Cl^-含量升高以及种间饵料生物竞争加强。
- 李鸿沈建忠马徐发刘宇赵永晶刘其根刘军郝志才
- 氨对褶纹冠蚌钩介幼虫及稚蚌的急性毒性
- 2024年
- 为探究氨对蚌类早期生活史阶段的毒性效应,研究分别以褶纹冠蚌(Cristaria plicata)的钩介幼虫及稚蚌为实验对象开展了24h和48h的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氨对褶纹冠蚌钩介幼虫的24h半致死浓度(LC50)为0.63 mg NH3-N/L(NH3,分子氨)和78 mg TAN_(7.0,20℃)/L(TAN_(7.0,20℃),pH 7.0水温20℃时即标准化的总氨氮);氨对褶纹冠蚌稚蚌的48h LC50为0.60 mg NH3-N/L和104 mg TAN_(7.0,20℃)/L;上述阈值高于已有研究中氨对其他淡水蚌类的毒性阈值;褶纹冠蚌钩介幼虫对氨氮的耐受性低于稚蚌,二者均低于幼蚌,因此褶纹冠蚌更早期生活史阶段对氨的耐受性更低。相关研究结果可完善氨对蚌类毒性的理解,为水体氮管理策略的制定和蚌类保护提供一定科学依据。
- 乔瑞婷李艳刘苗赵永晶舒凤月崔永德
- 关键词:分子氨生活史耐受性褶纹冠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