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石
- 作品数:49 被引量:177H指数:8
- 供职机构:福建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分子医学研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福建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农业科学化学工程更多>>
- 一氧化氮供体对弓形虫速殖子DNA含量的影响被引量:7
- 2001年
- 目的 探讨亚硝基铁氰化钠 (SNP)对弓形虫速殖子DNA含量的影响。 方法 采用SNP与影响胞内 /胞外钙离子浓度的试剂作用于RH株刚地弓形虫 (Toxoplasmagondii)速殖子 ,流式细胞仪检测其DNA含量的变化。 结果 ①SNP导致弓形虫速殖子DNA的损伤 ,并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 ;② 2mmol/L胞外钙离子螯合剂EGTA ,2 5 μmol/L胞内钙离子螯合剂BAPTA/AM及 5 0 μmol/L钙离子拮抗剂verapamil单独处理弓形虫速殖子 ,其DNA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变化 ;③ 2mmol/LEGTA ,2 5 μmol/LBAPTA/AM及 5 0 μmol/Lverapamil明显减少 2mmol/LSNP所致的速殖子亚二倍体峰的比例。 结论 SNP通过改变弓形虫速殖子胞浆游离钙离子浓度 ,诱导其亚二倍体峰的出现 。
- 彭碧文胡建石赵蓉蒋明森林建银
- 关键词:刚地弓形虫速殖子DNA含量流式细胞术
- 福州市健康成人外周血自然杀伤细胞活性与年龄、性别、ABO血型的关系被引量:2
- 1997年
- 目的探讨福州市健康成人外周血自然杀伤(NK)细胞活性与年龄、性别、ABO血型的关系。方法应用5-125Ⅰ-2′-脱氧尿嘧啶核苷(125Ⅰ-UdR)释放法,研究150名健康自愿者外周血NK活性,平均年龄32.67±6.44岁,其中男性48名,女性102名。结果健康成人外周血NK活性为56.55±10.32%。NK活性与性别、ABO血型无关。但与年龄相关,其中40岁以上健康人明显高于40岁以下(P<0.05),30~39岁与19~29岁无相关性。结论检测NK活性选择正常对照时应考虑年龄因素,性别与血型可不予考虑。
- 胡建石余涓王明德
- 关键词:自然杀伤细胞活性年龄性别ABO血型
-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表皮生长因子对成年牛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
- 2003年
- 目的 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 FGF)和表皮生长因子 (EGF)对成年牛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 方法 按正交表 L16 (4 5)进行正交设计 ,将不同浓度 b FGF和 EGF共同作用于体外培养的成年牛晶状体上皮细胞 ,采用 MTT法测定细胞的增殖能力。 结果 单用 b FGF、EGF均可促进成年牛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0 .75 ng/ m L 的 b FGF开始对晶状体上皮细胞有促增殖作用 ,1~ 10 0 ng/ m L 的 EGF对成年牛晶状体上皮细胞均有明显的促增殖作用 (P<0 .0 1) ,但 b FGF和 EGF无交互作用。 结论 b FGF和 EGF是诱导成年牛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的重要因素 。
- 胡建石林玲郑志竑朱进伟林建银
- 关键词: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上皮细胞
- 臂丛损伤神经干细胞脊髓前角移植后分化情况及对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被引量:10
- 2005年
- 目的观察臂丛根性撕脱伤后将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NSC)移植于脊髓前角后的存活、分化情况及对脊髓前角受损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取新生鼠脊髓,分离获得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体外培养、扩增、鉴定、5溴2-脱氧尿苷(BrdU)标记.取SD大鼠60只,随机分成实验组、对照组和单纯组.从后路制备C5~C7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动物模型.实验组移植神经干细胞于C6脊髓前角,对照组移植灭活神经干细胞,单纯组不作移植.术后1、2、4、8、12周取脊髓标本进行组织学与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果神经干细胞移植入脊髓后能存活、分化;臂丛根性撕脱伤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数目明显减少;实验组神经干细胞移植后2、4、8、12周各个时间点运动神经元的存活率均高于对照组和单纯组.结论臂丛根性撕脱伤脊髓前角神经干细胞移植后能存活并分化为神经元及星型胶质细胞,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移植能明显减少前角运动神经元的继发性死亡,对脊髓前角受损运动神经元有保护作用.
- 张文明涂致远朱维钦林建华郑志竑林玲胡建石
- 关键词:臂丛神经损伤干细胞移植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 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在臂丛撕脱伤后相应前角内分化情况观察
- 2007年
- 目的观察移植脊髓源性神经于细胞在臂丛根性撕脱伤后相应脊髓前角的存活、迁移、分化情况。方法取新生鼠脊髓,分离获得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在体外培养、扩增,鉴定,并用5-溴2-脱氧尿苷(Brdu)标记。取SD大鼠20只,将右侧C_5~C_7神经根经后路撕脱,将标记后的神经干细胞移植于损伤侧C_6脊髓前角。术后1、2、4、8、12周取脊髓标本利用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神经干细胞的分化情况。结果移植神经干细胞不仅能存活,并可向二端迁移达一个脊髓节段,分化为神经元及星型胶质细胞,其分化趋向呈时间相关性。结论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在植入臂丛根性撕脱伤相应脊髓节段前角后不仅能存活和迁移,并能分化为神经元以及星型胶质细胞。
- 涂致远张文明朱维钦郑志竑胡建石
- 关键词:臂丛根性撕脱伤神经干细胞前角脊髓
- 外源性一氧化氮对弓形虫速殖子凋亡的诱导作用被引量:24
- 2001年
- 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 (NO)是否能诱导弓形虫速殖子凋亡。方法 采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dT)介导的原位末端标记法 (TUNEL)、透射电镜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弓形虫速殖子凋亡的特征。结果 TUNEL标记法检测表明 ,NO供体亚硝基铁氰化钠 (SNP)可诱导弓形虫速殖子凋亡 ,并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 ;NO清除剂 ,N 乙酰半胱氨酸能明显抑制SNP诱导的弓形虫速殖子凋亡 ;不含NO的SNP类似物 ,铁氰化钾不能诱导弓形虫速殖子凋亡。透射电镜下见SNP处理 15~ 2 0h的速殖子具有凋亡的典型形态学特征 :核染色质凝集、核固缩、核碎裂和凋亡小体形成。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SNP处理的弓形虫速殖子DNA片段呈现凋亡特征性的梯形条带。
- 林京胡建石林建银
- 关键词:一氧化氮刚地弓形虫细胞凋亡
- 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过程中Notch通路信号分子的表达被引量:8
- 2005年
- 探讨Notch通路信号分子在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中的表达变化。以Notch1,PS1,RBPJk和HES1为研究对象,用RTPCR、Westernblot法检测其在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中的表达。RTPCR结果表明:PS1和RBPJkmRNA表达量在神经干细胞分化第2d明显降低,而在分化其它阶段无显著差异;Notch1和HES1mRNA表达量在神经干细胞各分化阶段无明显差异。Westernblot结果显示:PS1蛋白表达量在神经干细胞分化第2d降低,其它阶段无明显差异。Notch信号通路对于维持体外培养的神经干细胞增殖有重要的作用。
- 张琦林玲胡建石郑志竑
- 关键词: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NOTCH信号通路信号分子
- 儿茶酚胺和二羟苯乙酸的区带毛细管电泳测定法被引量:4
- 2000年
- 目的 建立儿茶酚胺和二羟苯乙酸 (Dopac)的毛细管电泳检测方法。 方法 区带毛细管电泳测定儿茶酚胺和 Dopac分离缓冲液为含 5 7mm ol/ L Na H2 PO4,0 .2 m mol/ L EDTA,1.2 mmol/ L HSA和 8%甲醇的缓冲溶液 p H =3.2 ,紫外检测波长为 2 0 0 nm。 结果 儿茶酚胺和 Dopac的分离效果和重现性良好 ,灵敏度可达 5× 10 - 9g/ ml,在 0 .0 1~ 0 .32 μg/ m l浓度范围线性关系好。 结论 本方法用于儿茶酚胺和 Dopac的分析具有快速、简便、耗材少的优点。
- 林玲郑志竑胡建石
- 关键词:儿茶酚胺
- 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移植被引量:5
- 2003年
- 目的 探讨新生大鼠脊髓神经干细胞 (NSC)移植至血管性痴呆 (VD)大鼠海马后在体内的存活、迁移和分化。 方法 用无血清培养和单克隆技术从新生大鼠脊髓分离具有单细胞克隆能力的细胞群并连续传代培养 ,鉴定为 NSC后 ,将其用 Brd U标记后移植入 VD大鼠海马内 ,利用免疫荧光化学技术检测移植后细胞的生存、迁移和分化。 结果 从脊髓分离的细胞群具有 NSC的特性 ,这些细胞在移植入 VD大鼠海马 8周后能检测到其存在并向四周迁移 ,并且分化成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 结论 从脊髓分离的细胞是脊髓 NSC,将其移植到 VD大鼠海马内能生存。
- 张宏王玮郑志竑胡建石
- 关键词:干细胞细胞培养痴呆神经系统
- 表皮生长因子对成年水牛晶状体上皮细胞促增殖作用被引量:3
- 2003年
- 为观察表皮生长因子 ( epidermalgrowth factor,EGF)对成年水牛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将不同浓度 EGF作用于体外培养的成年水牛晶状体上皮细胞 ,采用 MTT法测定细胞的增殖能力。结果 :EGF在浓度为 1ng/ m L和 1 0 ng/ m L作用的前 3 d促增殖作用逐渐加强 ,呈现时间依赖性 ,且在第 3 d达到最大促增殖效果。不同浓度的 EGF对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作用不同 ,浓度在 1 0 ng/ m L作用 2 4h后即有明显的促增殖作用 ( P <0 .0 5) ,而作用72 h后最低的有效浓度为 1 ng/ m L,而且 2 50ng/ m L EGF有最大促增殖作用。结论 :EGF是诱导成年水牛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的重要因素。
- 胡建石林玲郑志竑朱进伟
- 关键词:表皮生长因子晶状体上皮细胞促增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