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寅申

作品数:14 被引量:49H指数:4
供职机构:华东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阳光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政治法律经济管理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篇文化科学
  • 4篇政治法律
  • 2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主题

  • 3篇高校
  • 3篇城市
  • 2篇政治
  • 2篇执法
  • 2篇思想政治
  • 2篇逻辑
  • 2篇媒体
  • 2篇高校学生
  • 2篇超型
  • 2篇城市发展
  • 2篇城市管理
  • 1篇党建
  • 1篇党支部
  • 1篇党支部建设
  • 1篇新媒体
  • 1篇新中国
  • 1篇新中国成立
  • 1篇新中国成立以...
  • 1篇信念
  • 1篇行政

机构

  • 13篇华东理工大学

作者

  • 13篇王寅申
  • 5篇朱忆天
  • 2篇张良
  • 1篇刘稳风

传媒

  • 1篇理论导刊
  • 1篇深圳大学学报...
  • 1篇新疆社会科学
  • 1篇领导科学论坛
  • 1篇南京理工大学...
  • 1篇大连理工大学...
  • 1篇河海大学学报...
  • 1篇西南民族大学...
  • 1篇社会科学文摘
  • 1篇三门峡职业技...
  • 1篇华东理工大学...
  • 1篇青年与社会

年份

  • 2篇2025
  • 1篇2023
  • 1篇2022
  • 4篇2020
  • 1篇2018
  • 2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2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历史演进与现实启示:新中国成立以来两大社会制度关系论析被引量:2
2020年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时代主题的认识和把握经历从"战争与革命"到"和平与发展"的转变,相应地对两大社会制度及其关系的认识也经历从"一边倒"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转换。深入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两大社会制度的演进逻辑和新中国成立以来对两大社会制度的认识及实践,形成新时代认识和处理马克思主义两大社会制度关系理论的中国智慧,以深刻洞察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两大社会制度间相处之道之现实启示与未来走向,对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王寅申朱忆天
关键词:资本主义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核心要义与基本策略
2025年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的“六个必然要求”,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应对重大风险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的必然要求”。作为一项全新的事业,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必然会面临多重风险挑战。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核心要义就在于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特别是其中关于防范化解风险挑战的战略思考。其基本策略就在于把握“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根本与新时代新征程风险治理的客观规律,充分发挥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显著优势,从科学研判、强化忧患意识、筑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思想基础;妥善应变、坚守底线思维、完善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防控体系;战略谋划、增强斗争本领、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驾驭能力三重维度对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风险防范的问题域与目标域展开系统性应对。
王寅申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社会转型中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困境研究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变革与转型期,社会变革日新月异,阶层逐步分化,利益多元化趋势显现,社会问题与矛盾不断涌现。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实践至今己进行了十四年,由此所引发的冲突与矛盾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必须对其进行深...
王寅申
关键词: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社会转型
文献传递
全媒体时代青年学生精神生活的审视及其重构被引量:4
2020年
全媒体时代,青年学生精神生活图景呈现出多样性、活泼性、互动性等特征,同时也存在理想信念世俗化、价值理念认同危机以及道德观念失范化问题。青年学生精神生活理应具备的丰富性与超越性有所缺失,存在目标缺位、秩序紊乱以及动力缺失等问题。这种困境的根源,在于全球化市场化瓦解精神生活的超越性,文化工业化与大众文化市场化消解精神生活的丰富性,社会公共性失落引发非理性的困局。为此,要引领青年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深刻理解美好生活的价值意蕴,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从而使青年群体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文化观念层面实现超越,真正建构起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精神世界。
王寅申朱忆天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青年学生理想信念异化
智能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被引量:11
2022年
以云计算、大数据为代表的智能技术已深深嵌入日常生活场域,并催生出了智能化时代独有的“沉浸”特征,这是新时代建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重要逻辑起点。“传播的偏向”与“沉浸化体验”正加速驱动“物质化生活”偏好与“主流权威性”淡漠的精神面向的发展,智能时代的“沉浸”表征与精神生活转向俨然已成为意识形态工作不可回避的现实境遇。智能时代的“价值选择的困境”解构了精神生活的丰富性与超越性,“网络空间的泛在”引发了精神生活的公共性意识淡薄。为全面提升智能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的建构与认同,应该破除“信息茧房”桎梏,合理运用智能化技术以增强情感认同;坚持马克思主义“灌输论”价值意蕴,运用柔性“灌输”方法加强话语认同;通过“沉浸”与“灌输”的“双向破壁”有效融合,增强价值认同与信仰认同。
王寅申朱忆天
关键词:主流意识形态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主要学生干部选任机制的演变、成因分析及实践
2020年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引领及其人才培养中心工作被赋予了新使命、新要求,而随着“Z时代”到来“95后”、“00后”大学生日渐成为大学校园的中坚力量,内外源的变化造就了学生干部选任机制的变化。研究近年高校主要学生干部选任机制的变化,探究其演变历程和演变动因,总结近年来各高校在学生干部选任方面的共通性规律,对于日后建构一套新形势新要求下更为的民主、科学、合理的高校主要学生干部选任机制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许舒雯王寅申
关键词:高校学生干部
思想政治教育的数智化转型与路径创新被引量:11
2023年
随着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升级,人类文明正在经历一场立体化、多要素、全景式的数智化变迁。正是在数字智能技术进步与社会发展相互建塑与型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获得了延展性发展空间并呈现出数智化转型的现实图景。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的形成,是在惯习空间、资本转换与教育策略发生变化的场域变迁中为实现变革与发展的内在实践需要,也是一种涵盖技术内嵌、认知革新以及价值耦合三重意蕴的范式变革探索。数字智能技术的不断嵌入与拓展,在技术赋能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与风险挑战,必须深入审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数智化转型中所存在的场域变迁及其价值限度,并对其进行优化建构与路径创新。在实践逻辑与理论应对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数智化转型仍可能存在技术理性与价值指向在有效融合中的张力、现实空间与虚拟世界在内在统一中的缺失、内容供给与传播方式在价值意蕴上的遮蔽等价值限度问题。未来应运用韧性思维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的路径创新,构建韧性之“道”,达成技术与价值“共轭互济”的育人使命;打造韧性之“器”,培育现实与虚拟“虚实相生”的育人生态;搭载韧性之“事”,创新人工与数智“内嵌耦合”的育人载体。
王寅申朱忆天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新媒体视角下深化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路径探索被引量:12
2014年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新媒体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与日常生活习惯正悄然发生着变化。互联网、移动网络等逐步取代传统媒介成为思想文化信息传播的全新载体,成为社会舆论的直接放大器,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也迎来全新的机遇与挑战。深刻把握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趋势与特征,创新机制、革新模式,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路径探索,不仅是时代发展的客观需求,更是充分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重要体现。
王寅申
关键词:党建新媒体学生党支部
数字文化消费的逻辑生成、现实审思与韧性建构
2025年
数字文化消费依托数字技术与网络平台,构建了一种全新的文化消费模式,涵盖文化产品与服务的获取、体验、分享及生产,深刻变革了传统文化消费的生产方式与消费结构。数字文化消费呈现出生产智能化与内容多元化、体验沉浸化与消费个性化、传播社交化与文化共享化、内容符号化与符号化消费等样态表征。然而,这一深刻变革也带来了伦理挑战与内容真实性危机、数据垄断与隐私安全隐患、数字鸿沟与资源分配失衡等方面潜在风险。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应从强化技术治理与内容质量监管、推动多样表达与优化创新激励、破除平台垄断与保障数据安全等多个层面进行有效纾解,依托政策、技术与平台展开数字文化消费的韧性建构,以人机共创、沉浸智能与互动共生为核心,激发文化生产的新质生产力,推动文化消费场景的迭代升级,实现数字文化消费的创新发展。
王寅申
关键词:数字技术
城市发展赶超型战略的刚性秩序“陷阱”:对城管冲突的一种解释被引量:3
2016年
我国城管冲突频繁发生是长期以来城市发展赶超型战略思维因袭而产生的必然后果。在赶超型战略思维下,政府制定规划和确定城市发展定位及目标,并使之成为一种刚性的秩序。政府借用行政力量集中资源力求毕其功于一役,凡是与此发展定位及目标不相符合的要求和诉求都失去"正确性"而不应有立足之地,同时,行政层级的压力型体制对各级政府官员行为具有强有力的约束作用,使得追求刚性"秩序"因其政治上的"正确"而理所当然。在社会转型期城市化快速发展带来利益多元化和差异化的情况下,继续维持对城市"秩序"近乎苛刻的追求和管理要求,必然使政府管理陷于刚性秩序的"陷阱",城管执法与设摊者的冲突也将难以有效化解。
张良王寅申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