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立昕 作品数:23 被引量:69 H指数:4 供职机构: 淮阴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文学 文化科学 哲学宗教 社会学 更多>>
身份建构与男性气质 在美国文学史上,舍伍德·安德森(Sherwood Anderson,1876-1941)以《小城畸人》(Winesburg, Ohio,1919)一举成名,确立其经典作家的地位。近百年来的安德森研究大多围绕《小城畸人》展... 浦立昕关键词:舍伍德·安德森 男性气质 作者身份 国家身份 文献传递 简论梭罗对当代中国的影响 被引量:2 2007年 亨利.大卫.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与中国文化的互动关系渐渐引起学界的关注。本文旨在把梭罗置于当代中国的语境中,从文学、哲学两个层面考察其对于当代中国的影响。从文学层面上,梭罗影响以海子为代表的接受群的思想发展和文学创作。同时,梭罗的哲学思想,反物质主义和重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中国的影响日渐深远,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 浦立昕关键词:梭罗 人工智能赋能当代教育数智化革新研究——基于应用的视角 2025年 科学化趋向给当代教育发展带来了重要影响,教学方法、内容以及教育渠道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改变,教育数智化转型已成当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尤其是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事业发展思想的出现,使当代教育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风貌。分析人工智能引入到当代教育变革进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围绕“人”和“学生”的层面多维度探究人工智能赋能当代教育数智化发展的途径,并从保护学生个人隐私、构建个性化学习路径、促进教育公平性和引导人工智能在教育中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提出了利用人工智能赋能当代教育数智化革新的建议。 韩波 浦立昕关键词:人工智能 当代教育 教学方法 《红字》中的双重监视 2015年 《红字》中殖民地居民对海丝特所受惩罚颇有微词,认为对她的惩罚过于轻微。本人认为并非如此,因为佩戴红字和在刑台上示众让海丝特处于一种持续的监视之下。监视体现了权力,通过监视,权力不仅规训着海丝特,也让观看者再次接受社会规训和教诲。通过这种方式,海丝特产生深深的自责、羞愧、和自我教诲,并最终重塑自我,这正是监视的意义所在。 浦立昕关键词:红字 规训 论儒家思想对梭罗的影响——从“安贫乐道”到“自愿清贫” 被引量:4 2012年 通过考察《瓦尔登湖》中十条儒家引语,分析其与《瓦尔登湖》主题的联系,同时梳理梭罗研读儒家典籍的过程,可以发现儒家思想对梭罗所产生的积极的影响。在当时的文化语境中,梭罗借鉴和吸收儒家"安贫乐道"的观点,丰富并阐发了自己"自愿清贫"的思想。 浦立昕关键词:梭罗 儒家思想 安贫乐道 回归自然的意义——陶渊明和梭罗的自然比较研究 被引量:3 2005年 虽然陶渊明深受魏晋时期玄学的影响而梭罗继承美国超验主义的衣钵,但是他们在扬精神生活抑物质生活层面持有相同的看法,他们认为崇尚自然并回归自然是保全并防止人的异化的最佳途径。 浦立昕 苏明海关键词:陶渊明 梭罗 人性 异化 《典型的美国佬》中的文化属性 被引量:2 2012年 在《典型的美国佬》中,任碧莲试图界定拉尔夫是典型的美国人。那么小说是如何界定其美国人身份的?当下宽阔的文化研究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从霍尔的文化属性的双轴性理论出发,进行文本细读,认为小说契合了霍尔的"文化属性"理论。拉尔夫身为美国人是因为其文化属性呈现了霍尔所谓的双轴性:一轴是拉尔夫身上根深蒂固的中国文化属性,另一轴则是他在美国化过程中对美国文化的认同。 浦立昕关键词:任碧莲 文化属性 中国语境、全球化视野、美国文学研究--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第十五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综述 被引量:1 2010年 哈佛大学资深教授劳伦斯·布尔(1awrenceBuell)在《(跨国界)美国文学研究的新走势》(《当代外国文学》,2009年第1期)中认为当下美国文学研究越来越国际化,而且“今天的美国文学研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关注非本土美国学者的美国研究成就。”对于本土的美国文学研究者来说,他们在全球化的视野中更需参照、借鉴、吸纳其他国家美国文学研究成果并以此反观自身的研究。 浦立昕关键词:美国文学研究 文学研究会 中国语境 学术 谈女性在时尚消费中的形象缺损 被引量:4 2006年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消费已经超越了其原有的实物性使用价值范畴而演变成一种“符号的系统化的操控活动”,即:抽象的社会价值表征。消费的目的与意义有相当一部分转移到了消费的社会意义上来。大众传媒以特定的方式扩大商品消费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内涵,消费行为将随之展示其文化意义和社会内涵。大众传媒还促使消费活动呈现一定的趋同性,即追逐时尚。这种趋同性使女性自觉实施自我美化,体现其女性气质。女性有意在视觉上取悦他人的消费行动再现了生活中男女权力不平等关系,造成了女性在时尚消费中的形象缺损。 浦立昕关键词:社会文化 梭罗与中国 亨利·大卫·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近来在美国以至世界评论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关注的焦点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评论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梭罗进行深入的分析。 评论家一直关注梭罗和... 浦立昕关键词:美国作家 亨利·大卫·梭罗 中国学术界 互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