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建威
- 作品数:180 被引量:1,003H指数:13
-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更多>>
- 单中心腹腔镜与开腹手术切除胃间质瘤的临床疗效对比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比较分析腹腔镜手术和开腹手术切除胃间质瘤的临床疗效,讨论腹腔镜切除胃间质瘤的适用范围。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7月至2014年4月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胃肠外科手术切除并经术后病理证实为胃间质瘤的174例患者资料,其中腹腔镜组98例,开腹组76例,根据肿瘤大小(最长径)分为<5cm(113例,其中腹腔镜组78例、开腹组35例)和≥5cm且≤10cm(61例,其中腹腔镜组20例、开腹组41例)两个亚组,对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危险分级、核分裂象数、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日、术后进食时间、无肿瘤生存时间等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肿瘤大小<5cm和≥5且≤10cm两亚组中,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危险分级、核分裂象数、手术方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肿瘤大小<5cm亚组中,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手术时间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日、术后进食时间腹腔镜组小于开腹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肿瘤大小≥5cm且≤10cm亚组中,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术中出血量、术后进食时间腹腔镜组小于开腹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肿瘤大小<5cm和≥5cm且≤10cm两亚组中,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无瘤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胃间质瘤,当肿瘤大小<5cm时,腹腔镜是安全可靠的手术方案;当肿瘤大小≥5cm且≤10cm时,在做好术前评估及病例选择的前提下,腹腔镜手术是安全可行的。
- 黄绪广毕建威印慨魏国聂明明
- 关键词:胃肿瘤胃肠间质瘤开腹手术
- 原发性脾脏肿瘤43例临床诊治分析被引量:8
- 2009年
- 目的总结原发性脾脏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至2003年1月收治的43例原发性脾脏肿瘤的临床病例资料。结果B超检出率为95.3%(41/43),CT检出率为96.6%(28/29)。43例原发性脾脏肿瘤中良性肿瘤28例,恶性肿瘤15例,随访2个月至15年(中位6.8年),良性肿瘤5年生存率100%,恶性肿瘤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0%、53.3%和26.7%。结论B超、CT等影像学检查是原发性脾脏肿瘤的主要诊断方法,早期诊断、根治性手术和综合治疗是改善原发性脾脏恶性肿瘤预后的关键。
- 章琎方国恩毕建威
- 关键词:脾肿瘤脾切除术
- 胃癌患者腹水中CEA、CD44的含量测定及临床意义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 通过检测胃癌患者腹水中CEA、CD44的表达量,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107例胃癌根治术患者的腹水标本,经real—timePCR定量测定CEA、CD40基因的表达情况,数据采用2-△△CT法处理。结果经过9~55个月随访,107例胃癌患者中19例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远处转移。CD44基因的表达含量与术后远处转移密切相关(P〈0.01),而CEA基因的表达与肿瘤的分期密切相关(F=0.83,P〈0.01)。结论胃癌腹水中CEA的含量能够证实肿瘤分期,而CD44的含量能够预测肿瘤的转移可能性,因此胃癌患者腹水中CEA、CD44的表达对肿瘤的预后有预测作用。
- 陈磊陶怡菁袁向亮吕文杰刘颖斌毕建威
- 关键词:胃癌腹水
- 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治疗Ⅳ期胃癌
- 新辅助化疗亦称术前化疗(preoperative chemotherapy)或起始化疗(primary chemotherapy),是指恶性肿瘤患者确诊后,在手术前给予两至三个疗程的正规化疗,休息一到两周后再行手术治疗,...
- 毕建威
- 关键词:辅助化疗给药方式手术治疗
- 文献传递
- 失血性休克猪输注不同剂量游离血红蛋白后血清白细胞介素-12及γ-干扰素的含量变化及意义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观察失血性休克猪输注不同剂量游离血红蛋白(FHb)后血清白细胞介素(IL)-12及γ-干扰素(IFN-γ)的含量变化,探讨FHb对休克动物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30头家猪随机分为5组,分别给予不同剂量FHb(0、2.5、5、10、15mg/kg体重),监测动物生命体征、各重要脏器功能变化以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MODS)的发生率,检测休克动物在输注不同剂量FHb后血清IL-12、IFN-γ的含量变化。结果失血性休克猪在输注FHb后血清IL-12及IFN-γ含量明显下降(P〈0.01),它们的变化趋势与FHb剂量呈负相关。其中输注FHb15mg/kg体重组动物MODS发生率与休克对照组比较明显增加(P〈0.05)。结论FHb能明显抑制失血性休克动物抗原提呈细胞(APCs)的功能,使细胞免疫功能受到抑制;输注高剂量FHb(〉15mg/kg体重)会增加失血性休克动物MODS发生率。
- 王尧方国恩钱宝华毕建威薛绪潮
- 关键词:失血性休克白介素-12Γ-干扰素
- 体外胃癌间质成纤维细胞模型建立和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采用原代培养胃间质成纤维细胞(human gastric mucosal fibroblasts,HGMF),构建体外胃癌间质成纤维细胞模型,研究其生物学特性。方法将调整培养条件的胃癌细胞系MKN-45的培养上清液加入HGMF中培养,使其发生转化。MTT法检测其细胞增殖,ELISA方法测定其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1,TGF-β1)、趋化因子9(chemokine ligand 9,CXCL9)、趋化因子5(chemokine ligand 5,CCL5)的表达变化,RT-PCR检测其端粒酶活性,BSA法检测蛋白合成能力。结果胃癌细胞培养上清液与HGMF共培养可使其发生转化,转化HGMF细胞增殖能力(0.860±0.055)较HGMF(0.639±0.074)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GF、TGF-β1、CCL5和CXCL9表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端粒酶活性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蛋白质合成能力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转化成纤维细胞与亲代细胞相比具有更强的生物学活性和分裂活性,蛋白质合成增强,能表达和分泌更多的与胃癌细胞生长相关的生长因子和趋化因子。
- 柴华张浩毕建威
- 关键词:成纤维细胞胃癌
- 小肠间质瘤临床诊断和治疗被引量:6
- 2006年
- 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GIST)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我院1999年1月~2004年4月收治的16例小肠GIST患者的临床表现、手术处理及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平均发病年龄53岁。发病至就诊时间为半个月至5年不等。首诊主要表现为黑便、腹部不适、腹部肿块,发生部位为空肠5例,回肠8例,空、回肠均有3例。术前5例行DSA检查,诊断小肠肿瘤4例;11例行CT检查,均发现腹腔占位,诊断小肠肿瘤7例;全消化道造影检查8例,发现小肠受压2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4例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标本均经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12例随访时间6个月至5年,平均随访27.3个月,4例失访。其中根治性切除9例,复发2例,均再次手术,仍健在;腹腔镜下小肠肠段切除术4例均无复发。结论:小肠GIST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DSA检查和CT检查对诊断有一定帮助,但术前确诊率较低,其确诊依赖病理结果。目前小肠GIST的治疗仍以手术切除为主,对复发或远处转移者应积极再次手术,可延长生存期。
- 聂明明沈贤柴琛经纬马立业毕建威
- 关键词:小肠间质瘤手术
- 726例胃癌临床回顾分析
- 世界范围内,胃癌的死亡率在所有肿瘤中占第二位。国内的的情况也大致如此。近年来,非贲门部癌的发生率有所下降,但贲门癌的发生率却有所上升。现在,已经明确胃癌手术后的生存期与肿瘤的分期、Lau-ren分型有明确关系,有的研究还...
- 聂明明申晓军马立业魏国薛绪潮方国恩毕建威
- 关键词:胃癌手术治疗围手术期疗效评价
- 文献传递
- 大鼠创伤后血浆β-内啡肽的动态变化及意义被引量:6
- 1993年
- 104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轻度创伤组(伤Ⅰ组)和重度创伤组(伤Ⅱ组)。动态观察和比较不同程度创伤对大鼠血浆β-内啡肽样免疫活性物质(ir-β-Ep)水平的影响。结果发现创伤后0.5小时大鼠血浆ir-ir-β-Ep浓度明显高于轻伤大鼠;轻伤和重伤大鼠血浆ir-β-Ep下降到正常的时间分别为3天和7天。上述结果提示:创伤后血浆内ir-β-Ep的升高及恢复正常的时间与创伤的严重程度有关,因此测定血浆ir-β-Ep的浓度变化有助于伤情的判断。
- 高毅华积德毕建威方国恩王成海杨俊
- 关键词:内啡肽创伤
- 提高股疝手术成功率的临床策略(附97例报告)被引量:11
- 2011年
- 目的探讨股疝诊断要点和手术方法。方法 对我院经治的97例股疝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本组均经查体触及腹股沟韧带下方肿块及影像学检查确诊,除1例急诊死亡,其余均行手术治疗。经腹股沟上入路手术87例,经腹股沟下入路1例,经下腹部探查切口8例。68例(70.83%)行McVay疝修补术;13例(13.54%)行单纯高位结扎;14例(14.58%)行无张力疝修补术;1例(1.04%)采用经腹股沟下股疝修补术。所有患者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结果本组96例手术者中,94例痊愈,2例因术后心、肺功能衰竭而死亡,病死率3.09%。94例随访6个月~5年,1年后复发1例,余病例未见异常。结论股疝嵌顿绞窄发生率较高,仔细查体和超声检查可明确诊断,尽早手术是治疗股疝的有效手段,以减少并发症及死亡率。
- 吴建国聂明明薛绪潮毕建威方国恩
- 关键词:外科手术无张力疝修补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