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茂胜 作品数:20 被引量:77 H指数:4 供职机构: 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白芍总苷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疗效及其机制探讨 被引量:29 2009年 目的:观察白芍总苷(TGP)对强直性脊柱炎(AS)的疗效和安全性及其对患者血清中IL-6、IL-10和TNF-α水平的影响,探讨TGP产生疗效的机制。方法:将98例A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TGP和柳氮磺胺吡啶(SASP)联合双氯芬酸钠治疗,于治疗开始前和治疗后第1、12周进行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估;并在治疗开始前及治疗12周后应用ELISA法测定血清IL-6、IL-10、TNF-α等细胞因子的水平。结果:两组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主要临床表现和病情活动性评价指标均无显著差异;两组治疗12周的疗效和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亦无显著差异,但胃肠外不良反应的发生率TGP组为6.1%,SASP组为22.4%,以前者显著为低(P<0.05)。两组治疗前血清中IL-6、IL-10、TNF-α水平无显著差异,治疗12周后TGP组血清IL-10、TNF-α的水平显著低于SASP组(P均<0.05)。结论:TGP治疗AS疗效与SASP相近,但其胃肠道外的不良反应较少;TGP的疗效可能与其抑制患者血清中TNF-α等促炎性细胞因子有关。 李志军 刘雁 梅永君 王涛 陈琳洁 谢长好 李茂胜关键词:白芍总苷 强直性脊柱炎 白细胞介素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芍总苷治疗未分化脊柱关节病疗效及其机制探讨 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观察白芍总苷(TGP)对未分化脊柱关节病(uSpA)的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116例uSpA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给予TGP和柳氮磺胺吡啶(SASP)联合双氯芬酸钠治疗,于治疗12周后进行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估;同时,测定其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细胞因子的水平。结果2组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主要临床表现和病情活动性评价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胃肠外不良反应的发生率TGP组为8.6%,SASP组为25.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042,P=0.014)。2组血清中IL-6、IL-10、TNF-α水平的差异治疗前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2周后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672、2.483和2.088,P值分别为0.009、0.014和0.039)。结论TGP治疗uSpA的疗效与SASP相近,但其胃肠道外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较好。TGP的疗效可能与抑制uSpA患者血清中IL-6、IL-10和TNF-α等细胞因子的产生有关。 李志军 梅永君 陈琳洁 侯传云 王涛 谢长好 李茂胜关键词:未分化脊柱关节病 白芍总苷 白细胞介素 肿瘤坏死因子-Α 以癫痫首发的钩端螺旋体脑动脉炎102例分析 钩端螺旋体(钩体)脑动脉炎系钩体感然后神经系统严重后发证,而以癫痫首发的钩体脑动脉炎易误诊延误治疗,且多致残严重,甚至死亡。1992-1998年,我科收治201例钩体脑动脉炎以癫痫首发发作102例,其中钩体L型脑动脉炎4... 马登宏 李茂胜 张郁文 刘晓琳 汤郡 林特夫 宋秀宇关键词:钩体病 钩端螺旋体脑动脉炎 文献传递 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与复发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998年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病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统计分析165例SLE的有关资料。结果:38.18%患者初次发病前2周有诱因;病情缓解后,有75.31%患者在1年内复发。较常见的危险因素有:感染灶急性发作,应用某些药物,过早减用或停用免疫抑制剂,长时间日晒以及妊娠等。结论:为减少SLE的发病与复发,应注意避免上列危险因素。 李茂胜 李志军 陈琳洁 范晓云关键词:红斑狼疮 复发 系统性红斑狼疮 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骨性关节炎64例 被引量:1 2000年 目的:了解类风湿性关节炎(RA)合并骨性关节炎(OA)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将1990年1月~1999年6月确诊的64例RA合并OA 患者与同期随机抽取的另64例未合并OA的RA患者的临床和有关检查资料逐一加以比较,并作相应的统计学处理。结果:RA合并OA患者有下列特点:(1)年龄较大,体重较重,病程较长;(2)发热等全身症状、某些关节外表现以及晨僵等症状较少见;(3)伴有严重活动障碍的不对称性关节症状较多见;(4)有显著骨质疏松者较多见;(5)合并其它疾病者较常见;(6)对一般抗炎药物的治疗反应较差。结论:RA合并OA患者在临床表现、有关实验室检查、X线片所见以及对一般抗炎药物的反应等方面与一般RA患者有所不同,在临床诊断和治疗时应予注意。 李志军 范晓云 陈琳洁 李茂胜关键词:类风湿性关节炎 合并症 骨性关节炎 系统性红斑狼疮与感染系列临床研究 范晓云 谢长好 王涛 梅永君 李茂胜 陈静 李季青 江超 陶治荣 孙娟 李志军 陈琳洁 该项目对感染在SLE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发现SLE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发现SLE发生感染是以G杆菌最常见。发现SLE发生感染主要危险因素及院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是:肺部病变;3个...关键词: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 免疫抑制剂 HLA-DR基因多态性与类风湿关节炎相关性研究 为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因中的HLA-DR1-DR10等位基因多态性与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表现及有关实验室检查的相关性,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技术对皖北地区80例汉族RA患者及40... 李志军 段京明 李茂胜 陈琳洁 章尧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 HLA-DR 基因多态性 文献传递 HLA-DR基因与类风湿关节炎关联性研究 被引量:6 2006年 目的:探讨人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基因中的HLA-DR1-HLA-DR10等位基因与皖北地区汉族人群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表现、关节X线片影像及有关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关联性。方法:选取RA患者80例与健康对照40名,采用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两组的HLA-DR1-HLA-DR10基因型,分析RA患者临床表现、X线片影像分期以及有关实验室检查结果与上述HLA-DR等位基因的关联性。结果:RA组HLA-DR4基因阳性率为35.0%,正常对照组为15.0%,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血清类风湿因子(RF)阳性和并发肺部病变的RA患者HLA-DR4阳性率均显著增高(P〈0.05和P〈0.005)。HLA-DR4阳性组与阴性组相比RF滴度较高,血沉较快,抗环瓜氨酸多肽(CCP)抗体水平较高(P〈0.05-P〈0.01);HLA-DR4阳性组患者晨僵时间显著长于阴性组(P〈0.001)。关节功能为Ⅲ或Ⅳ级和X线分期为Ⅲ或Ⅳ期者亦以HLA-DR4阳性组显著为多(P〈0.01)。结论:皖北地区汉族人群RA易感性与HLA-DR4基因有关联性。HLA-DR4基因与晨僵时间、血沉、RF、抗CCP抗体、骨质侵蚀有一定联系,HLA-DR4阳性患者可能更容易发生肺部病变。 李志军 段京明 陈琳洁 李茂胜 范晓云 杨珂珂关键词:关节炎 类风湿性 人白细胞抗原 聚合酶链反应 抗SmD1抗体测定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意义初步研究 目的:了解抗SmD1抗体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诊断的特异性与敏感性,探讨血清抗SmD1抗体水平与SLE病情的关联性。 段京明 李茂胜 李志军 李季青 谢长好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 抗体测定 文献传递 抗SmD1抗体测定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意义 被引量:7 2006年 目的:了解抗SmD1抗体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 ic lupus erythem atosus,SLE)诊断的特异性与敏感性,探讨血清抗SmD1抗体水平与SLE病情的关联性。方法:将137例确诊为SLE患者和75例非SLE患者先采用线性印迹法定性检测SmD1。阳性者再采用ELASA法作定量分析,统计分析抗SmD1抗体对SLE诊断的特异性与敏感性以及与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情活动性的关系。结果:线性印迹法检测抗SmD1抗体敏感性为84.9%,特异性为96.0%。抗SmD1抗体定量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情活动积分呈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线性印迹法检测抗SmD1抗体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可作为诊断SLE的参考指标。抗SmD1抗体定量对判断SLE病情活动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段京明 李茂胜 李志军 李季青 谢长好关键词:红斑狼疮 抗SMD1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