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渝

作品数:58 被引量:479H指数:14
供职机构: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贵州省科技支撑计划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49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8篇农业科学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经济管理

主题

  • 24篇土壤
  • 23篇施肥
  • 23篇黄壤
  • 18篇长期施肥
  • 10篇不同施肥
  • 9篇养分
  • 8篇水稻
  • 8篇猕猴桃
  • 7篇长期不同施肥
  • 6篇有机碳
  • 6篇土壤养分
  • 5篇有机肥
  • 5篇化肥
  • 4篇稻田
  • 4篇配施
  • 4篇轮作
  • 4篇旱地
  • 3篇氮肥
  • 3篇施用
  • 3篇土壤团聚体

机构

  • 49篇贵州省农业科...
  • 13篇贵州大学
  • 3篇西南大学
  • 2篇四川省农业科...
  • 1篇遵义师范学院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遵义职业技术...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遵义市农业科...

作者

  • 52篇李渝
  • 44篇黄兴成
  • 41篇刘彦伶
  • 36篇蒋太明
  • 20篇张文安
  • 9篇张萌
  • 4篇秦松
  • 2篇段建军
  • 2篇王小利
  • 2篇阳路芳
  • 1篇徐明岗
  • 1篇张雅蓉
  • 1篇李国学
  • 1篇段英华
  • 1篇张丽敏
  • 1篇魏朝富
  • 1篇叶照春
  • 1篇邢丹
  • 1篇娄翼来
  • 1篇王永平

传媒

  • 5篇植物营养与肥...
  • 4篇土壤通报
  • 3篇贵州农业科学
  • 3篇中国果树
  • 3篇应用生态学报
  • 3篇西南农业学报
  • 3篇中国土壤与肥...
  • 2篇江苏农业科学
  • 2篇西南大学学报...
  • 2篇南方农业学报
  • 1篇农村经济与科...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土壤学报
  • 1篇中国茶叶
  • 1篇土壤
  • 1篇西北农业学报
  • 1篇中国南方果树
  • 1篇四川农业大学...
  • 1篇浙江农业学报

年份

  • 2篇2025
  • 1篇2024
  • 11篇2023
  • 10篇2022
  • 11篇2021
  • 3篇2020
  • 3篇2019
  • 4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2
  • 1篇2008
  • 1篇2007
5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贵州省猕猴桃园施肥现状及施肥推荐
2023年
厘清贵州省猕猴桃园施肥现状,寻求科学施肥措施,对促进贵州省山地猕猴桃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采取典型抽样法调研贵州省猕猴桃主产区施肥情况,根据平均产量和肥料偏生产力将猕猴桃园区进行分类,评估高产高效猕猴桃园施肥推荐。结果表明:全省猕猴桃园化肥N、P_(2)O_(5)和K_(2)O平均总施用量分别为448.8、486.8、439.0 kg/hm^(2),冬肥、催芽肥和壮果肥的比率分别为53.8%、12.9%和33.3%;全省农户施用冬肥、催芽肥和壮果肥的比率分别为98.4%、40.3%和79.6%,施用的肥料中,化肥以15-15-15、17-17-17等复合肥为主,有机肥以农家肥和商品有机肥为主。基于高产高效园区施肥量得出,贵州省猕猴桃园N、P_(2)O_(5)和K_(2)O养分总投入分别推荐为437.2、368.5、417.8 kg/hm^(2),化肥和有机肥施用比率为60%和40%,冬肥、催芽肥和壮果肥分别占比49.1%、23.8%和27.1%。
杨叶华黄兴成朱华清李渝李渝张雅蓉刘彦伶蒋太明
关键词:猕猴桃园施肥现状化肥有机肥肥料种类
长期有机与无机肥配施的黄壤稻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特征被引量:14
2022年
【目的】比较长期施用不同肥料黄壤稻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差异,剖析不同肥料维持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的作用及其机理,为农田施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农业农村部贵州耕地保育与农业环境科学观测试验站为依托,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连续24年不施肥(CK)、全量化肥(NPK)、1/4牛厩肥+3/4化肥(1/4M+3/4NP)、1/2牛厩肥+1/2化肥(1/2M+1/2NP)和全量牛厩肥(M)处理黄壤稻田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并揭示其主要环境影响因子。【结果】不同施肥处理土壤细菌α多样性指数分析结果显示,长期施用有机肥提高了土壤细菌多样性指数(Shannon)、优势度指数(Simpson)和均匀度指数(Pielou),对丰富度指数(Chao1)影响较小。与CK相比,长期施肥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相对丰度,化肥的作用更明显。与CK和NPK相比,施用有机肥处理降低了棒状杆菌门(Rokubacteria)和亚硝酸盐氧化菌门(Nitrospinae)相对丰度,提高了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相对丰度,其他菌门变化不明显(P<0.05)。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1/4M+3/4NP和1/2M+1/2NP处理土壤环境较为相似,细菌群落组成相似度较高,而CK和NPK处理土壤环境相似,细菌群落组成相似度高。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组成与土壤环境因子冗余分析显示,土壤理化性质对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重要性由大到小依次为全氮、碱解氮、速效钾、pH、有效磷、全磷,其中全氮、碱解氮和速效钾是关键因素。【结论】长期施用有机肥能够提高黄壤稻田土壤肥力,改变细菌生长环境,进而改变细菌群落结构组成,提高细菌群落多样性,促进土壤生态系统稳定和健康。
杨叶华黄兴成朱华清李渝李渝张雅蓉刘彦伶蒋太明
关键词:化肥
长期不同施肥下黄壤综合肥力演变及作物产量响应被引量:34
2018年
【目的】评价长期不同施肥下黄壤综合肥力的演变特征及其与作物产量的响应关系,寻求黄壤综合肥力提升和作物高产、稳产和可持续生产的科学施肥模式,为黄壤耕地保育和地力提升提供依据。【方法】依托农业部贵州耕地保育与农业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的黄壤肥力与肥料效益长期定位试验,采集10个不同施肥处理2011~2016年的作物产量和耕层土壤样品,包括:不施肥(CK)、施氮肥(N)、施氮磷肥(NP)、施氮钾肥(NK)、施磷钾肥(PK)、氮磷钾肥(NPK)、3/4化肥+1/4有机肥(3/4NP+1/4M)、1/2化肥+1/2有机肥(1/2NP+1/2M)、有机肥(M)、氮磷钾肥+有机肥(NPK+M),运用改进的内梅罗指数法对土壤综合肥力进行评价。采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评估土壤性质指标与土壤综合肥力的关联性。采用稳定性指数和可持续性指数评估不同施肥管理下土壤综合肥力对作物高产、稳产和可持续生产的影响。【结果】通过20年的不同施肥管理,黄壤综合肥力发生了显著(P <0.01)的变化,土壤综合肥力指数以NK处理最低,NPK+M处理最高;长期不施肥(CK)或者偏施化肥各处理(N、NP、NK、PK)土壤综合肥力指数显著低于施用有机肥的各处理(3/4NP+1/4M、1/2NP+1/2M、M、NPK+M)。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表明,土壤综合肥力指数与土壤性质指标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H值、碱解氮、全磷和全钾含量极显著地直接影响土壤综合肥力指数的高低。土壤综合肥力指数与作物产量呈极显著的直接正相关,相关系数达0.704^(**),通径系数达0.716~*。分析不同施肥处理维持作物高产、稳产和可持续性表明,长期施用有机肥各处理具有高综合肥力和作物高产,不施肥或偏施化肥各处理具有低综合肥力和作物低产;NPK和NPK+M处理作物在获得高产的同时,能够维持产量的高稳定性和高可持续性;CK和PK处理作物低产,并且产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低。【结论】土�
黄兴成李渝李渝张雅蓉刘彦伶张文安刘彦伶
关键词:黄壤长期施肥
不同肥力茶园土壤碳氮养分对施氮量的响应被引量:3
2022年
研究不同施氮量对不同肥力茶园土壤碳、氮的影响,为合理指导茶园氮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在2个不同肥力茶园(贵定,低肥力;西秀,高肥力),设置4个氮肥梯度:N1(150 kg/hm^(2))、N2(300 kg/hm^(2)),N3(600 kg/hm^(2))、N4(900 kg/hm^(2)),分析施氮量对茶园土壤碳、氮含量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低肥力茶园土壤有机碳和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均随氮肥用量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以N2处理最高。高肥力茶园土壤有机碳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不断降低,N2~N4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较N1处理显著降低了17.44%~20.50%。(2)低肥力茶园土壤全氮、可溶性总氮、微生物量氮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均以N2处理最高;高肥力茶园土壤微生物量氮、微生物量氮/全氮以N1处理最高。(3)低肥力茶园增施氮肥对土壤酶活性无显著影响。高肥力茶园土壤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随氮肥施用量增加呈先下降后升高趋势,N3处理活性最低。(4)低肥力茶园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比、可溶性碳氮比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以N2处理最低;土壤碳氮比含量以N2处理最高。高肥力茶园土壤碳氮比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土壤碳氮比以N1处理较高。不同肥力茶园氮肥施用量对土壤碳、氮养分影响不尽相同,低肥力茶园施氮量为300 kg/hm^(2)、高肥力茶园施氮量为150 kg/hm^(2)时,土壤碳、氮养分含量较高。在茶园管理中,因地制宜合理施肥是提高土壤肥力的重要措施。
代依涵李渝刘彦伶黄兴成张雅蓉于翊鹏聂云蒋太明
关键词:氮肥用量茶园有机碳
三峡库区土壤元素分布特征及其发生学意义被引量:2
2007年
选取三峡库区万州段具有代表性母岩和土壤作为研究样点,测定了土壤和母岩中Si、Al、Fe、K、Mg、Ca、Na等几种风化成土元素的含量,探讨了土壤元素分布特征及其发生学意义。研究表明:母岩元素平均含量顺序为:Si>Al>Fe>K>Mg>Ca>Na,其中Fe、Ca、Mg、Na、K高于中国和世界元素背景值,而Al介于中国和世界元素背景值之间,Si的平均含量则低于背景值;灰岩区上的土壤中,Ca、Mg、K元素最高,砂岩母质区的土壤风化素含量较低;而碎屑岩类中,泥岩区土壤风化元素相对较高,粉砂岩区土壤风化元素含量介于泥岩与砂岩区之间;母岩的淋失强度为Ca>Mg>Al>Si>K>Fe>Na,Na元素的迁移程度小,是由于母岩中Na元素对土壤的不断补充。因此以土壤中风化元素含量为基础计算的风化指标,难以反映亚热带温暖潮湿地区的成土风化过程,常用的土壤分子硅铝率和硅铁铝率也不能指示所有土壤的风化成土作用程度,只适用于判断风化初期或成土作用早期。
李渝魏朝富
关键词:三峡库区
长期不同施肥和耕作对坡耕地黄壤团聚体组成及有机碳的影响被引量:9
2021年
为探究不同施肥和耕作对坡耕地黄壤团聚体组成及有机碳的影响,本文以贵州省农业面源污染长期定位监测为试验平台,对比研究不施肥+顺坡平作(T1)、常规施肥+顺坡平作(T2)、优化施肥+顺坡平作(T3)、优化施肥+横坡垄作(T4)、优化施肥+横坡垄作+秸秆覆盖(T5)和优化施肥+横坡垄作+秸秆覆盖+等高植物篱(T6)对黄壤团聚体组成及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和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均以>0.25 mm大团聚体为主;同等耕作条件下,T3较T2水稳性团聚体的平均质量直径、几何平均直径、>0.25 mm的团聚体分别提高14.22%、25.74%、5.24%;T6的土壤团聚体破坏率、不稳定团粒指数和分形维数与其他处理相比均为最低;不同粒级水稳性团聚体中均以T1有机碳含量最低,同等耕作条件下,>5、5~2、0.5~0.25、<0.25 mm团聚体中T3较T2的有机碳含量提升1.88%~26.32%,同等施肥条件下,>5、5~2、2~1、1~0.5 mm团聚体中T5和T6较T4的有机碳含量分别提升3.21%~17.20%和0.26%~10.19%;土壤团聚体有机碳主要集中在>0.25 mm的大团聚体中,T2、T3、T4、T5、T6中>5 mm团聚体的有机碳贡献率均最高,分别为27.04%、31.51%、30.89%、33.61%、31.63%。长期优化施肥结合保护性耕作可改善土壤团聚体,提高团聚体稳定性和土壤有机碳含量,可作为喀斯特地区坡耕地较佳的施肥与耕作组合。
白怡婧刘彦伶李渝李渝张雅蓉黄兴成秦松
关键词:坡耕地优化施肥土壤团聚体
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增强黄壤性水稻土有机氮的物理保护作用被引量:14
2015年
【目的】土壤有机碳物理一化学联合分组方法很好地联系了有机碳的多种稳定机制,成为深入研究土壤有机碳组分特征的有效手段。本研究旨在利用该方法研究长期施肥对黄壤性水稻土有机氮组分特征的影响,为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南方黄壤性水稻土18年长期施肥定位试验,分析了不同施肥处理土壤有机氮组分含量及分配比例的变化。试验处理包括不施肥对照(CK)、单施化肥(NPK)、单施有机肥(M)、无机肥配施低量有机肥(0.5MNPK)和无机肥配施高量有机肥(MNPK)。【结果】单施化肥处理(NPK)水稻土总有机氮及各组分有机氮含量与不施肥对照相比无显著变化,施用有机肥处理(M、0.5MNPK、MNPK)则显著提高了土壤总有机氮、游离态粗颗粒、物理保护、化学保护及生物化学保护有机氮含量提高幅度分别为27%-51%、23%-39%、128%-274%、29%-42%和13%-28%,以有机无机肥配施最为显著,但降低了游离态细颗粒有机氮含量。在各个氮组分中游离态颗粒有机氮占总有机氮比例最高(46%-50%)物理保护有机氮比例最低(2%-6%)。与不施肥(CK)及单施化肥处理(NPK)相比,有机肥处理(M、0.5MNPK、MNPK)提高了土壤物理保护有机氮的分配比例。【结论】长期施肥土壤各组分有机氮及总有机氮两两之间均呈显著相关关系只有游离细颗粒有机氮与物理保护有机氮呈负相关关系。长期施用有机肥,极大改善土壤团聚体结构促进游离细颗粒有机氮的包裹,进而提高物理保护有机氮的相对比例,土壤有机氮的物理保护作用相对增强。因此,有机无机肥配施是提高稻田土壤有机氮含量的最有效措施。
张丽敏徐明岗娄翼来王小利段建军李渝蒋太明段英华
关键词:长期施肥
长期不同轮作方式对黄壤区水稻产量和养分吸收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被引量:10
2023年
【目的】探讨长期不同轮作方式与施肥条件下对水稻产量、植株养分吸收利用及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为黄壤地区合理轮作方式选择提供参考。【方法】依托25年的黄壤(稻田)长期定位试验,选取4种轮作方式:水稻单作(RM)、水稻-小麦轮作(RWR)、水稻-油菜轮作(RRR)、水稻-绿肥轮作(RMR),分析比较各轮作方式作物产量、植株氮磷钾养分吸收情况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差异。【结果】不同轮作方式2016~2020年水稻平均产量表现为RWR>RRR>RM>RMR,但各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与RM处理相比,RWR、RRR和RMR处理水稻秸秆和籽粒平均氮磷钾养分含量分别提高10.9%~37.0%、63.6%~101.6%、11.9%~17.6%和7.1%~20.4%、19.7%~37.6%、6.0%~8.1%;秸秆和籽粒平均氮磷钾养分吸收量分别提高15.0%~45.4%、69.7%~113.9%、16.1%~24.8%和3.7%~22.6%、15.9%~40%、2.6%~10.1%;水稻植株平均氮磷钾养分总吸收量分别提高8.0%~30.2%、22.3%~44.8%、12.9%~21.3%。各轮作处理水稻秸秆和籽粒氮磷钾养分含量、吸收量及吸收效率大小均表现为:RWR>RRR>RMR。与RM处理相比,各轮作处理土壤有机质提高37.0%~41.1%、全氮提高1.7%~28.6%、碱解氮提高24.4%~47.5%、有效磷提高2.2%~54.8%。【结论】在现有种植制度与施肥条件下,多种轮作方式均可维持水稻产量不降低,且能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生产力、提高水稻植株氮磷钾养分吸收量、改善土壤肥力。
左琴刘彦伶李渝李渝张雅蓉黄兴成杨叶华熊涵张文安蒋太明
关键词:黄壤水稻养分吸收土壤养分
基于文献计量的贵州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等级土壤养分状况分析被引量:13
2019年
明确贵州喀斯特地区不同石漠化等级土壤养分状况,为石漠化防治和生态系统恢复提供参考。收集公开发表的涉及贵州不同石漠化等级土壤养分的研究论文,对有关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研究发现:(1)随石漠化等级增加,土壤容重不断增加,<0.001 mm黏粒含量有下降趋势,>0.05 mm砂粒含量则有增加趋势,但不同石漠化等级之间黏粒和砂粒含量均无显著差异;(2)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养分含量均表现为无石漠化(ND)>轻度石漠化(LD)>中度石漠化(MD)>重度石漠化(SD),随石漠化等级增加呈幂函数下降,衰减速度为有机质>有效磷>碱解氮>全氮>速效钾>全磷,从无石漠化到轻度石漠化演替过程土壤养分下降幅度最大;(3)土壤有机质和全氮与其他土壤理化指标之间极显著相关,且对石漠化地区土壤肥力贡献极大,可作为表征土壤-石漠化关系的敏感性土壤指示因子;(4)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石漠化地区土壤养分影响明显,土壤养分高低为林地>草地>耕地。土壤养分和地表植物群落结构与石漠化演替进程密切相关,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增加地表覆盖度和开展有机培肥对防止土壤退化和石漠化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刘彦伶李渝李渝白怡婧张萌张雅蓉张文安黄兴成
关键词:土壤理化性质生态恢复
长期施肥下黄壤有机碳库演变及固存特征被引量:9
2018年
【目的】了解农田土壤有机碳库的演变及其特征,对于提升和维持土壤质量、增加作物产量和减缓温室效应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依托贵阳黄壤肥力与肥效长期定位试验,分析长期(21 a)不同施肥处理下黄壤碳库容量变化、源汇关系、产量效应及黄壤碳库提升和维持的方法。【结果】(1)施有机肥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较化肥处理明显提升,且年增加速率明显高于化肥处理;(2)施有机肥处理有机碳储量显著高于施化肥处理,有机肥各处理比CK高13%~19%;(3)长期施肥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与累积碳投入量呈显著渐进相关性,在目前较高的有机碳投入水平下,土壤有机碳的固持已接近饱和;(4)21 a黄壤累积碳投入量分界拐点值为54.29 t/hm2,当小于此值时,土壤固碳效率较高,为26.62%;当累积碳投入量大于此值时,固碳效率仅1.72%;(5)黄壤累积碳投入量与玉米产量亦有极显著相关性,但随着碳投入量的增加,产量增加明显变缓;(6)为避免有机碳库容提前达到饱和,增加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风险,1/4M+3/4NPK施肥方案较合理。【结论】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黄壤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密度和固碳速率等提升有显著作用,但生产实践中,有机肥施用量不可过高,要因地制宜,找到适宜作物增产、土壤培肥和土壤碳库容量保持稳定变化的节点是农田生态系统固碳的核心。
张雅蓉李渝刘彦伶刘彦伶张文安黄兴成
关键词:长期施肥黄壤有机碳储量碳饱和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