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波 作品数:108 被引量:1,013 H指数:17 供职机构: 宁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更多>> 发文基金: 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 宁波市科技计划项目 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文化科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农业科学 更多>>
宁波市登革热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10 2019年 目的分析宁波市登革热病例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09—2018年宁波市登革热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利用CO2诱蚊灯法调查宁波市各区县(居民区、公园绿地、医院等作为监测点)蚊媒种群构成,并用布雷图指数法调查伊蚊蚴密度.结果 2009—2018年宁波市累计报告登革热病例123例,其中输入性病例64例,输入性病例感染地点主要是东南亚(71.88%,46/64).病例年龄在6~87岁之间,男女性别比为1.5:1.职业以商业服务人员和离退休人员为主.伊蚊整体构成比为0.79%~3.22%,蚊蚴密度整体较高,5—10月均有登革热暴发风险,蚊中登革病毒核酸检测均为阴性.结论宁波出现本市感染病例和暴发疫情的风险大,应降低蚊密度,并做好病例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等防控措施. 易波 张栋梁 马晓 陈奕 王桂安 丁克琴 许国章关键词:登革热 输入性病例 流行病学 传播媒介 宁波市2005-2012年登革热流行情况及其传播媒介调查 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分析宁波市2005-2012年登革热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并结合病媒生物监测数据,分析宁波市出现登革热流行的风险。方法采用Excel2003软件分析宁波市登革热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采用CO_2诱蚊灯法调查宁波市蚊类种群构成及其密度。结果2005-2012年宁波市累计报告11例登革热病例,均为输人性病例,其中25~50岁有8例,男女性别比为1.75:1。患者职业分布以商务人员为主(36.37%)。白纹伊蚊是宁波市登革热传播主要媒介蚊种。结论宁波市白纹伊蚊广泛存在,输入性病例逐年增多,存在发生登革热流行的风险。应继续做好蚊类监测,预防登革热流行的发生。 易波 徐荣 劳旭影 王海波关键词:登革热 输入性病例 流行病学 病媒生物 密度监测 宁波市1996~2004年结核病痰涂片质控分析 被引量:4 2006年 目的 探讨宁波市加强痰涂片质量保证提高发现结核病传染源。方法 宁波市1996~2004年结核病人年报表按涂阳新登记对7个县(市)、区设在综合性医院,有5个县(市)、区设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单位统计分析。结果 1996~2004年痰涂片质控抽查,平均阳性符合率略低于卫生部室间质控≥98%的标准,阴性符合率符合卫生部室间质控≥96%的标准,质控质量总体呈上升趋势。9年间发现19768例结核病人,涂阳病人8317例。其中综合性医院发现涂阳病人3974例占47.8%,疾控中心发现涂阳病人4343例占52.2%。结论 加强痰涂片质量控制,是提高发现结核病传染源的保证。痰检工作需领导重视,加强措施,固定人员,加强业务培训,抓痰检质控,保证检出率,达到高发现传染源的目的。 易波 杨薇娜关键词:结核 痰检 宁波市气温与流感样病例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8 2018年 目的研究宁波市气温对居民流感样病例(influenza-like illness,ILI)发病影响。方法采用时间序列的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istributed lag non-linear model,DLNM),控制时间长期趋势、星期几效应、大气污染和其它气象因素等混杂因素,分析2011—2016年宁波市日均气温与居民每日ILI发病风险的关系。结果宁波市日均气温与每日ILI发病人数的关系曲线呈"V"型,最小发病效应温度为26.0℃;ILI发病存在一定的冷效应和热效应,滞后21d累积效应的RR(95%CI)分别为2.771(95%CI:1.806~4.250)和1.419(95%CI:1.137~1.772)。结论高温和低温均可增加宁波市居民ILI发病风险,应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加强对脆弱人群的保护,降低ILI发病风险。 陈奕 陆蓓蓓 劳旭影 易波 王思嘉 许国章关键词:气温 流感样病例 基于三级信息平台的宁波市传染病智能直报模式效果评价 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对2017年3月28日至7月24日宁波市传染病智能直报平台运行期间的传染病报告质量和效果进行评价。方法利用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和宁波市数字疾控平台,对传染病智能平台报告质量进行定量评价。结果通过平台报告传染病报告卡共24 497张,成功推送至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的共24 259张,成功率为99.03%。相较于手工录入模式传染病报告时间平均缩短3 min。2017年4—7月宁波市传染病及时报告率由2016年同期的99.97%上升至99.99%;证件号码完整率由88.96%上升至99.95%;综合率由2016年的97.79%上升至99.99%,传染病报告一致率由94.50%上升至100%。结论宁波市传染病智能直报平台正式运行4个月,效果良好,相对于传统的传染病报告模式实现了质的飞跃。 丁克琴 张良 易波 陈奕 董红军 许国章关键词:传染病 区域卫生信息 数据交换 宁波市2011年-2013年手足口病密切接触者肠道病毒带毒状况调查 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了解宁波市手足口病患者密切接触人群肠道病毒的感染情况。方法采集手足口病人及其密切接触者标本,进行肠道病毒核酸荧光定量PCR检测及分析。结果密切接触人群中肠道病毒感染率平均为27.59%,不同年份密切接触者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04,P<0.05),不同亲缘关系的密切接触者中肠道病毒阳性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32,P<0.05),不同年龄组密切接触人群肠道病毒阳性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39,P<0.05),不同流行时期密切接触者肠道病毒阳性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0,P<0.05)。不同性别组间肠道病毒的总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手足口病病人密切接触人群中肠道病毒感染阳性率较高,要加强对手足口病患者的隔离管理及密切接触人群的自我防护。 贺天锋 钱旭君 谢蕾 劳旭影 易波 许国章关键词:手足口病 密切接触者 肠道病毒 宁波市2007-2010年幼托机构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 被引量:10 2011年 目的探讨宁波市幼托儿童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为完善相关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2007-2010年宁波市幼托儿童手足口病个案、病原学监测数据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7-2010年宁波市幼托机构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8 017例。4-7月共报告病例5 817例,占全年报告病例数的72.56%。2~5岁儿童是幼托机构主要发病人群(80.91%),男性发病数高于女性。疫情高发趋势提前,从城市向农村扩散的程度逐年增高。肠道病毒EV71型是主要的病毒株。结论宁波市幼托机构手足口病疫情上升明显,发病高峰为4-7月,城乡结合部和农村的幼托机构成为新的高发区。 贺天锋 许国章 易波 杨天池 王海波 劳旭影关键词:手足口病 患病率 流行病学研究 宁波市结核病控制项目效益分析 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评价宁波市结核病控制项目(2001—2005年)的投入与产出。方法:对项目经费使用、工作季报、年报及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专项经费投入逐年增加,使用比例合理,免费查治病人费用占总投入经费的78.6%;加强专业队伍能力和基础设备建设;开展健康促进工作,提高群众防病意识;病人发现率和治愈率明显提高。结论:人均防治经费从0.14元提到0.58元,确保了项目的持续发展;取得明显的防治效果,传染性肺结核病人发现率达94.5%,治愈率保持在85.0%以上;社会经济学效益明显,是一项最符合成本/效益的疾病控制项目。要有效控制结核病,继续加大经费的投入,强化重点防治措施,才能实现10年规划目标。 赵敏捷 易波 于梅 杨薇娜 林相关键词:结核 宁波市狂犬病病毒NB0901株核蛋白基因的序列分析 2011年 目的通过RT-PCR方法对2009年宁波市狂犬病病毒分离株(NB0901)的N基因扩增并测序,了解宁波地区狂犬病病毒的流行特点。方法运用RT-PCR方法和序列测定方法获得NB0901株的N基因序列,并在核苷酸和氨基酸水平与疫苗株(3aG和CNT-1)进行同源性比较,同时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狂犬病病毒NB0901株与疫苗株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在86.6%~90.1%和95.5%~98.8%之间。NB0901株N蛋白的抗原表位与疫苗株相比后发现在NⅠ和NⅡ抗原表位存在突变。而在Th细胞表位上,NB0901株与CNT-1株完全一致,与3aG株相比变异较大。进化结果表明NB0901株属于狂犬病病毒Ⅰ群中的A亚型。结论狂犬病病毒NB0901株和当前疫苗株虽同属于Ⅰ群,但是与疫苗株相比存在差异,从氨基酸序列水平上分析,CNT-1株较3aG株更能有效保护流行毒株感染。 易波 倪红霞 方挺 李永东关键词:狂犬病病毒 核蛋白 寨卡病毒病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1 2016年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受到寨卡病毒病疫情的威胁,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寨卡病毒病已成为全球紧急公共卫生事件。本文就寨卡病毒病的流行病学特征、病原学特征以及相关的临床症状和并发症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概述,并提出相关预防控制措施。 王思嘉 易波 许国章 聂绍发关键词:流行病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