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超
- 作品数:61 被引量:305H指数:11
- 供职机构: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基金云南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2020—2022年云南省登革热流行特征分析被引量:5
- 2023年
- 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简称新冠疫情)期间云南省登革热流行特征,为优化该病的防控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20—2022年云南省报告的登革热病例个案信息,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云南省登革热的地区、时间、人群分布及境内外来源等流行特征。结果2020—2022年,云南省累计报告登革热病例845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29例(占3.43%),本地病例816例(占96.57%)。本地病例主要来自德宏州(98.53%,804/816);境外输入病例主要来自东南亚国家(89.66%,26/29)。时间分布上,本地病例报告高峰期为9—11月(91.30%,745/816);输入病例全年散在报告。人群分布上,男性病例稍多(55.62%,470/845),性别比为1:0.80;病例年龄集中在20~59岁(81.07%,685/845);职业以商业服务居多(34.79%,294/845)。2020和2022年各报告1起暴发疫情,均发生于瑞丽,累计报告本地病例785例。2020年暴发疫情历时126 d,报告病例245例;2022年暴发疫情历时85 d,报告病例540例。结论新冠疫情期间,云南省登革热发病总数和本地暴发疫情数大幅下降,但登革热的流行因素依然存在。今后要在重点地区加强健康教育,继续加强与周边国家或地区的联防联控,做好入境人员监测和媒介综合控制,及时落实登革热疫情发生初期的防控措施及病例救治工作,防止疫情扩散。
- 魏春郭小连杨锐赵晓涛吴超杨召兰尹小雄周红宁
- 关键词:登革热
- 云南登革热的防控策略技术措施研究与防控成效
- 杨恒林周红宁夏雪山郭晓芳梁跃波吴超李亚平姜进勇杨明东王炳辉李娜
- 主要技术内容:2005年以来,在国家科委、省科技厅和国家、省卫生计生委的支持下,持续对云南登革热防控基础、防控策略与技术措施进行探索研究;对全省重点地区卫生技术人员进行培训。首次开展云南登革热现场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开展...
- 关键词:
- 关键词:分子流行病学
- 云南民族民间使用植物驱避蚊虫现况调查被引量:1
- 2005年
- 夏敏张再兴Nigel HillSarah Moore吴超许建卫张红琳
- 关键词:植物公共卫生问题化学杀虫剂传播媒介驱避剂
- 2009-2014年云南省登革热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被引量:49
- 2015年
- 目的分析云南省2009-2014年登革热流行特征,为登革热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云南省2009-2014年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中的登革热数据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统计分析;采用RT-PCR检测登革病毒血清型和采用蚊虫幼虫采集法调查登革热媒介埃及伊蚊的分布。结果 2009-2014年云南省共报告登革热病例2 040例,其中本地感染病例1 579例,输入病例461例;在输入病例中,缅甸和老挝输入病例比例最高(占79.83%);全年均有病例报告,8~11月为高发季节;病例主要集中于云南边境地区的西双版纳州(1 382例,占67.75%)和德宏州(562例,占27.55%);男女比例为1.05∶1,各年龄组均有发病,以青壮年为主,20~59岁病例1 538例(占75.39%),职业以商业服务、家务及待业、农民和学生为主,分别为523例(占25.64%)、224例(占10.98%)214例(占10.49)和200例(占9.80%)。对景洪市307份血清用RT-PCR和NS1抗原进行检测,两种方法吻合率在70%以上,NS1抗原检测方法敏感度为86.39%,特异度为57.76%;对瑞丽市73份血清用一步法实时荧光RT-PCR检测进行复核,NS1抗原检测方法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91.67%;4个登革病毒血清型在云南均有发现,其中西双版纳州景洪市以登革病毒血清型Ⅲ型为主(99.50%),德宏州瑞丽市以Ⅰ型为主(72.00%);白纹伊蚊广泛分布,埃及伊蚊分布区扩大到9个边境县市。结论云南省登革热流行势态较为严峻,周边缅甸和老挝输入病例数逐年增加,媒介埃及伊蚊分布区域不断扩大,建议进一步加强云南边境地区登革热监测和媒介控制工作。
- 杨明东姜进勇郭晓芳吴超周红宁
- 关键词:登革热流行病学埃及伊蚊
- 云南埃及伊蚊实验种群生物学特性初步观察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了解埃及伊蚊实验种群的生物学特性。方法人工控制温度、湿度和光照,幼虫饲料为酵母粉,成蚊供血动物为小白鼠。结果在温度28±1℃、湿度70-80%、每日光照11-12h实验室条件下,卵孵化率为79.27%,蛹化率为65.26%,羽化率为93.61%,雌蚊死亡高峰在第35~43d,最后死亡在82 d;雄蚊死亡高峰在第17~25d,最后死亡在47d。繁殖一个周期需要10-18d。
- 齐红丽吴超李丽周升
- 关键词:埃及伊蚊生物学特性实验种群养殖
- 云南西部边境地区健康人群登革热血清学调查被引量:19
- 2010年
- 目的了解云南西部边境地区健康人群登革热抗体水平状况,为制定有效登革热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在具有登革热本地感染病例的不同地区采集健康人群血清,并采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分别检测登革病毒IgG和IgM抗体。结果采集的740份中国籍血清标本登革病毒IgG和IgM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0.9%(81/740)和5.7%(42/740),两种抗体同为阳性的阳性率为0.81%(6/740);缅甸籍学生这两种登革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2.5%(13/104)和2.9%(3/104)。登革IgG/IgM抗体阳性率在不同年龄组、性别、民族、不同国籍学生中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务农人群IgG抗体阳性率高于非农人群(P<0.05);盈江县IgG抗体阳性率较高。结论云南省边境地区人群广泛存在登革病毒的既往和新近隐性感染,建议加强对边境口岸和边境地区的登革热疫情监测,开展登革热防治知识的宣传和提高当地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
- 郭晓芳吴超王丕玉毛祥华周红宁杨捷董书华蔺应学高世强
- 关键词:登革热血清学调查
- 云南省思茅港蚊虫种类调查被引量:1
- 2003年
- 王丕玉周红宁吴超朱国君顾云安董利民
- 关键词:蚊虫农村
- 输入性登革热七例被引量:3
- 2007年
- 登革热是由伊蚊传播登革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发热,头痛,全身肌肉、骨骼和关节痛,乏力,皮疹,淋巴结肿大及WBC减少。登革热在全球热带和亚热带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广泛流行。张海林等对云南登革热作了研究,云南省未发现埃及伊蚊分布,但白纹伊蚊分布广泛。1975年及1981年至1983年的7~9月,在云南河口、西双版纳采集的白纹伊蚊标本中分离出登革4型和登革3型病毒。从当地发热患者血清中查到登革抗体,说明有散在患者存在。云南过去曾发生输入性登革热。
- 丁雨生吴超李发佑毛祥华杨丽香何永强李品银蒋丽梅储云艳换英桂依
- 关键词:输入性登革热登革3型病毒白纹伊蚊发热患者WBC减少淋巴结肿大
- 云南省边境口岸蚊类调查被引量:32
- 2004年
- 目的 掌握云南边境口岸的蚊虫种类及生态习性 ,为边境检疫服务。方法 采用抽样方法 ,以采集幼虫为主。结果 共采获蚊类标本 170 0 0余只 ,经鉴定 ,隶属 3亚科 12属 18亚属 97种 (亚种 )。结论 云南边境口岸蚊虫种类复杂 ,近代有媒介蚊虫输入。加强边境口岸的蚊虫检验检疫 ,进一步开展调查研究势在必行。
- 董学书蔡福昌周红宁王翔董利民吴超王丕玉
- 关键词:边境口岸蚊虫生态习性检疫
- 云南西双版纳州勐腊县一起登革热暴发疫情调查分析被引量:35
- 2014年
- 目的分析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2013年1起登革热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登革热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对所有登革热病例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疑似病例血清标本采用登革病毒NS1抗原法进行检测,用RT—PCR进行登革热病毒型别鉴定,采用布雷图指数法进行蚊媒密度监测。结果本次疫情流行历时35d,共发现病例44例,其中本地感染病例34例,输入性病例10例(景洪市7例、缅甸2例、老挝1例);病例主要集中在勐腊县城区,共28例,占63.64%(28/44);男女性别比为1.44:1,发病年龄最小4岁、最大75岁,以20~49岁年龄组为主,共33例,占75.00%;职业以农民、商业服务和家政及待业居多;共检出3个登革血清型(I型、Ⅱ型和Ⅲ型),其中老挝输入病例为登革病毒Ⅱ型,缅甸输入病例为登革病毒I型,其余为登革病毒Ⅲ型。结论该起疫情属于以登革病毒Ⅲ型为主,传播媒介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并存的暴发疫情。提示今后应进一步加强登革热输入病例的监测和蚊媒控制工作。
- 刘华兴刘江云鲁秀英肖育江李红斌吴超曾旭灿杨恒林周红宁
- 关键词:登革热流行病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