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光耀
- 作品数:37 被引量:25H指数:2
- 供职机构:襄樊学院神学美学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湖北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学文化科学艺术更多>>
- 先知的复调:海子《四姐妹》解读被引量:2
- 2001年
- 海子诗歌《四姐妹》是一首多音齐鸣的复调诗歌 ,其中至少可以听到“海子个人”、“耶稣基督”、“先知”与抒情主人公四个声部的声音。这四种声音既能在一个共时空间中同时展开 ,又互相应和 ,形成一种历时性的时间运动 ,统一和谐地流向一个共同的目标与方向。
- 刘光耀史惠风
- 关键词:复调诗歌文学评论历时性
- 论哥特式教堂体现的“神—人”精神被引量:2
- 2009年
- 哥特式教堂的繁盛期与中世纪基督宗教肯定神学大师托马斯.阿奎那和否定神学大师艾克哈特同时。这两种神学理解上帝的方式很难为同一个神学家所认同,但它们在哥特式教堂身上却获得了完美的统一。虽然各有侧重,这两种神学的共同特点却都是立足于启示,在肯定圣经既有之言的基础上,以人的理性参与上帝奥秘的探索,以人的激情奔向同上帝的合一。这种既崇拜上帝又高扬人性的精神即哥特式教堂精神,是西方在接受了基督宗教一千余年之后伟大的文化创造,其用别尔嘉耶夫的术语可叫做神人精神。
- 刘光耀
- 关键词:哥特式教堂神人
- 试论前狄奥尼索斯—俄耳甫斯宗教
- 2009年
- 以末世论因素的有无和多寡,可将古希腊宗教划分为前狄奥尼索斯—俄耳甫斯宗教和狄奥尼索斯—俄耳甫斯宗教两部分。前者为古希腊宗教发展的早期阶段,经历了从非人格神到人格神崇拜的变迁,讲述了宇宙的产生、人的命运,其对人与神的冲突与和解等尤为关注。除了对人类苦难的独特解释,前狄奥尼索斯—俄耳甫斯宗教另一重要特征,是人性从混沌状态中的分化,这对西方文化产生了奠基性的影响。
- 刘光耀
- 真理性与普遍性:道耶道德观的形上基础与品质被引量:1
- 2007年
- 道教道德的根基是一种非人格性的存在物,绝对道德主体缺如,无力应对人类自身的软弱和邪恶;道教视道德为道在万物中的功用,这使其道德有功利主义取向;由于不认为人格需要在与他人的积极互动中形塑,故道教的道德主体是单子式的,并不强烈主张对他人及社会责任的积极承担。基督宗教的根基是超人格的上帝,其作为绝对的道德主体,有效遏制着人的软弱和邪恶;基督宗教的上帝本身及其眼中的人与世界皆关系性的,故其强调个人对他人的接纳、成全及对社会的责任;由于基督宗教的“上帝即爱”,故其道德是非功利的,只以道德本身为目的。其道德观各有其真确之处。
- 刘光耀
- 关键词:道教基督宗教道德比较宗教学
- 文体分类与对亚里士多德文体分类思想的理解问题
- 2007年
- 童庆炳"文学体裁分类的新构想"将各种文学体裁分为再现、表情、表意三类,其问题在于将文学体裁的类别同文学形象的类别相混淆了,从而实际上取消了前者。童氏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他未能看到,亚里士多德文体分类的标准"摹仿"实际上是文学的认识方式,由之分出的三种文类实际上是三种实体性的文学认识方式,而不是三个抽象的分类概念。许多人忽视或没有看到这一点,这是文类研究至今难以深入的原因。
- 刘光耀
- 关键词:文体分类摹仿文学
- 中国宗教信仰源探
- 1998年
- 道教的思想文化资源主要为老子哲学和上古巫术。佛教作为外来宗教而能在中国扎根生长,主要得益于佛教对道家去欲尚静理念和儒家性善说的认同,以及它与道教修炼术的某种同构。中国民间信仰内容驳杂,可视为以上古祖先崇拜和英雄崇拜为主渠道对道佛二教及演义文学的广泛吸纳。
- 刘光耀
- 关键词:道教佛教民间信仰
- 诗歌神学——对《<杜伊诺哀歌>中的天使》及其插图的诗歌诠释
- 在此我想围绕里尔克(R M.Ricke)、勒塞(K.Leese)等《〈杜伊诺哀歌〉中的天使》一书中的插图,对包括插图在内的里尔克诗歌做出一点诠释和演绎:用诗歌。插图系英国画家伯恩·琼斯(Berne Jones)所做,那当...
- 刘光耀
- 关键词:十四行诗里尔克神学家
- 文献传递
- 哥特式教堂建筑的时间观被引量:2
- 2009年
- 人对空间的观看是在其时间观的规约下进行的,时间对空间具有逻辑上的在先性。欧洲人源于古希腊的时间观是空间性的,是圆形和线性的。由于圆形和线形运动都只能在空间之内进行,而哥特式教堂建筑则以走向超越了此岸世界的天国或上帝为诉求,故欧洲人的时间观不可能胜任哥特式教堂建筑的要求。源自希伯来的犹太—基督宗教将时间分为此岸和彼岸两部分,前者是暂时的、受造的、属人的,后者是永恒的、自在的、上帝的。这种基本的时间观引出了与古希腊不同的时间概念与时间体验,从而最终孕育出了哥特式教堂独特的空间形象。
- 刘光耀
- 关键词:哥特式教堂
- 灵性、诗性互看:我向神学美学期望些什么?——一个神学诗学思索者的独白
- 2012年
- 人类行动是诗性的,一种像诗一样的模仿。但行动仅是对行动意图的模仿,诗则是对这种模仿意图之行为的模仿,即对人意识的意识,出自于更整全、纯粹、高级的意识层面。这样,对一位基督徒诗人来说,其写作的处身位置便必更趋近于圣灵。按照基督教,圣灵是在耶稣基督的在世行动结束之后赐下的,故更具未来性。悲剧正是未来意识的体现,中国基督徒诗人未创作出悲剧,意味着其向圣灵的趋近尚为欠缺。
- 刘光耀
- 关键词:诗性圣灵
- 试审上帝言述的合法性
- 1999年
- 将某种存在物视作终极实在,并不同程度地贬抑语言的独立品格,是中西方终极现的共同特点。唯基督教以超逾了任何存在物特性的语言本身为终极实在,这便不仅开出了终极言述的新进路,而且使其言过的合法性得到了合乎理性的辩护。
- 刘光耀
- 关键词:合法性语言存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