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房起搏下Koch三角基底部线性消融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11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 2008年
- 徐曙东陈震冯广智严文娟
- 关键词:心动过速导管消融
- 依那普利对心力衰竭患者血压及交感活性的影响被引量:10
- 2014年
-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依那普利治疗后,在不同血压水平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交感神经活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4月在江苏省泰兴市人民医院住院的心力衰竭患者,在未服降压药物的情况下,血压110/70 mm Hg(1 mm Hg=0.133 kPa)以上,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Ⅲ级或不必卧床的Ⅳ级。所有患者在入院时进行病史资料采集,并检测血浆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浓度。入选后予依那普利口服,起始剂量5 mg/d,根据血压情况,逐渐加量至10 mg/d。三周后按平均收缩压≥100 mm Hg和<100 mm Hg分为A组和B组。对于A组患者,从第4周开始,增加药物剂量,至平均收缩压<100 mmHg,并维持至第6周。B组患者继续原治疗方案至第6周。在第3周和第6周分别进行上述神经内分泌因子活性检测,比较不同时间段两组神经内分泌因子的活性。结果 48例患者入选,其中A组26例,B组22例。两组治疗前临床特点、交感活性及治疗后左心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后,A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剂量较B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3±4.5)mg vs.(7.5±2.4)mg,P<0.05]。两组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浓度比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肾上腺素:(256.1±77.3)pg/mL vs.(168.7±53.3),P<0.05;A组去甲肾上腺素:(1 734±534)pg/mL vs.(844±399)pg/mL,P<0.05;B组肾上腺素:(248.7±62.3)pg/mL vs.(218.1±60.3)pg/mL,P<0.05;B组去甲肾上腺素(1 645±619)pg/mL vs.(1 084±431)pg/mL,P<0.05],且A组下降更明显。两组治疗前后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后,达到相同目标血压时,较大治疗剂量患者交感活性下降明显,而治疗剂量较小者交感活性虽有下降,但下降幅度小,提示对于后者应当采取各种措施进一步降低交感活性。
- 陈震孙欣徐曙东
- 关键词:依那普利交感神经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
- 贝那普利与卡托普利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成本-效益分析
- 2006年
- 目的比较贝那普利与卡托普利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成本效益。方法选取70例心功能Ⅱ、Ⅲ级患者,分别予贝那普利、卡托普利8周。用药前(0周)和用药后(4、8周)超声心动图测定、比较左室舒张末期内径(Dd)和收缩末期内径(Ds)、每搏射血量(SV)、射血分数(EF)、EF变化值(ΔEF,与0周比较)、小轴缩短率(FS),并进行成本效益分析。结果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心功能、心脏结构均显著改善(P<0.05)。8周时贝那普利组Ds、EF改善较卡托普利组显著(P<0.05)。成本效益分析提示每提高EF1%,贝那普利组成本较卡托普利组高。结论两种药物在改善心功能、延缓心肌重塑方面均显示出良好的效益。贝那普利组效益更佳,卡托普利有助于减轻经济负担,可获得更好的依从性。
- 陈震陈宇清刘华
- 关键词: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贝那普利卡托普利成本-效益分析
- 左心室瘢痕负荷SPECT相位分析法检测及其对心脏再同步治疗疗效的影响被引量:6
- 2012年
- 目的观察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后有反应和无反应者之间左心室瘢痕负荷的差异性,评价左心室瘢痕负荷对CRT疗效的影响。方法对30例2006年至2010年因慢性心力衰竭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CRT的患者进行静息核素心肌显像检查,应用相位分析技术检测左心室瘢痕负荷、收缩期相位时间标准差(phaseSD)和带宽(BW)并用来评价心脏同步性。以术后6个月超声心动图的检测结果及随访6个月内是否因心力衰竭住院作为分组标准,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提高t〉0.05且无因心力衰竭住院的患者入选反应组,LVEF提高〈0.05或者入院1次以上的患者入选无反应组,观察两组之间左心室瘢痕负荷和同步性指标之间的差异。结果30例患者中反应组19例(男8例),无反应组11例(男8例)。两组之间术前临床资料相似,年龄、性别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反应组术前QRS时限显著大于无反应组((163.O±7.7)InS对(134.6±11.8)Ills,P〈O.05];两组术前LV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术后有反应组显著高于无反应组(0.49±0.02对0.33+0.15,P〈0.01)。两组患者左心室瘢痕负荷和CRT术后左心室同步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有反应组患者的左心室瘢痕负荷明显低于无反应组(24.6%±3.6%对36.5%±3.9%,P=0.022);有反应组左心室同步性较好,收缩期相位时间标准差明显小于无反应组(28.1±4.4。对56.1。±6.9。,P〈0.01),收缩期带宽明显小于无反应组(88.0。±13.9。对170.1。±24.4。,P〈0.01)。左心室瘢痕负荷和心脏同步性对CRT疗效具有明显的影响。结论接受CRT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瘢痕负荷和CRT术后心脏同步性与CRT疗效密切相关。
- 侯小锋王矗陈震刘群姜晓宏邹建刚李文奇曹克将
- 关键词:心脏再同步治疗
- 血清N-末端脑钠肽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心衰患者预后的相关研究被引量:5
- 2015年
- 目的 :探讨术前血清N-末端脑钠肽(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浓度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术后慢性心衰(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患者心功能以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2年3月—2014年10月在本院植入CRT或CRT-D的CHF患者60例,术前测定血浆NT-proBNP水平;术前以及术后6个月测定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依据CRT植入后6个月随访时LVEF绝对值较基线增加≥5%为标准,分为有反应组和无反应组。随访期间观察CHF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结果 :CRT术后有反应组术前NT-pro BNP、随访MACE发生率明显小于CRT无反应组(P<0.01)。以NT-proBNP2 354.5 pg/m L为最佳分界点,预测CRT术后无反应的敏感度为95.0%,特异度为92.5%。以NT-proBNP 2 254.5 pg/m L为最佳分界点,预测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敏感度95.2%,特异度92.3%。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NT-pro BNP≤2 254.5 pg/m L患者生存时间高于NT-proBNP≥2 254.5 pg/m L者(P<0.01)。结论:术前血清NT-proBNP水平与CHF患者CRT术后反应程度以及心血管不良事件相关。
- 唐园园侯小锋陈震王权鹏王垚邹建刚
- 关键词:心力衰竭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 联合观察心电图T波及ST段改变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意义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探讨早期T波倒置和(或)ST段回落指标对评估急性心肌梗死(AMI)预后的意义。方法ST段抬高AMI患者86例,均接受再灌注治疗;ECG监测T波、ST段变化及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重构(LVRM),临床观察住院时间,住院期间、半年内心功能及病死率;以ECG早期T波倒置和(或)ST段回落分组,对比分析两项指标单用与联用判断预后的敏感度、特异度及约登指数。结果单用ECG早期T波倒置或ST段回落指标对LVRM、心衰、病死率等判断的敏感度及特异度无明显差异(P>0.05),但两项指标联用时敏感度、约登指数均明显提高。结论联用ECG早期T波倒置和ST段回落两项指标较单用能提高对AMI预后的预测,有助于临床干预的抉择。
- 冯广智陈震严文娟丁国斌徐曙东
-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
-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不同起搏模式对时域法微伏级T波电交替的影响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研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术后不同起搏模式与不同起搏频率对微伏级T波电交替(microvolt T-wave alternans,MTWA)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3月至2014年10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植入CRT或带除颤功能的三腔起搏器(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defibrillator,CRT-D)患者43例。所有患者于术后接受MTWA时域法检测,分别在起搏频率90,110 min^(-1)时测定MTWA,起搏模式为CRT-ON和CRT-OFF状态下即在双心室(BIV)或右心房(AAI)起搏时测定MTWA。比较不同起搏模式与不同起搏频率下MTWA数值。根据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将43例患者分为3组(II级、III级和IV级),分析MTWA数值与心功能的相关性。结果:起搏频率90 min^(-1)时,MTWA-AAI较MTWA-BIV明显增加[(11.28±9.94)μV vs(7.09±7.16)μV,P=0.001];起搏频率110 min^(-1)时,MTWA-BIV与MTWA-AAI数值比较无明显差异[(16.91±12.51)μV vs(15.58±10.97)μV,P=0.571]。相同起搏模式时,起搏频率110 min^(-1)时的MTWA数值较起搏频率90 min^(-1)时增加(P<0.05)。NYHA心功能分级IV组MTWA-AAI和MTWA-BIV数值均高于II组(P<0.05)。结论:心脏再同步化治疗BIV低频率起搏模式可减小MTWA数值;MTWA数值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力衰竭程度相关。
- 唐园园陈震侯小锋王权鹏张锋邹建刚
- 关键词: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心力衰竭T波电交替
- 解剖法制作囊袋在心脏起搏器植入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比较解剖法与常规法制作囊袋对囊袋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入选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的患者153例,分别用解剖法(解剖组n=92)及常规法(常规组n=61)制作囊袋,比较囊袋的制作时间,术中出血情况,及术后囊袋外青紫、囊袋淤斑、囊袋出血及囊袋感染等情况。结果 (1)两组间年龄、性别、植入单双腔起搏器比例、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术前服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比例等指标均无差异。(2)解剖组制作囊袋时间较常规组明显缩短;常规组术中使用电刀止血比解剖组多(P<0.05),血管结扎两组无差异(P>0.05)。常规组囊袋的青紫、青紫面积及囊袋瘀斑例数均多(大)于解剖组(P<0.05)。两组囊袋血肿、囊袋感染无差异(P>0.05)。两组各出现1例囊袋感染,常规组进行清创手术,解剖组保守治疗后愈合。结论解剖法操作简单,可以显著减少囊袋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 丁宏高丽肖风琴顾荣荣陈震
-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起搏器囊袋并发症
- 联合药物和延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
- 2007年
- 目的:探讨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行联合药物和延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0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接受介入治疗分为联合药物和延迟PCI组56例,常规药物治疗组(非PCI组)52例,PCI组于发病后12h~14d行冠脉造影并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支架置入术。比较两组患者心脏事件的发生率。结果:PCI组与非PCI组相比,患者住院天数明显缩短(P<0.01),梗死后心绞痛、再梗死发生率有明显差异(P<0.05),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改善(P<0.01),住院期间病死率未见明显差异。结论:AMI后药物治疗基础上进一步行延迟PTCA及支架置入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在无条件作急诊PCI的医院,联合药物延迟PCI是一种较好选择。
- 冯广智丁国斌耿宝玉徐曙东陈震
- 关键词: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药物治疗
- 血压昼夜节律与血清白蛋白及胆红素的关系被引量:4
- 2018年
- 目的 探讨在合并多种慢性疾病的状态下,血压昼夜节律与血清白蛋白及胆红素等指标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2-2015年我院6个科室患者为研究对象.排除标准:合并危及生命的疾病,如严重的心动过缓、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各种慢性疾病终末期等.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夜间血压下降10%为标准,将患者分为杓型组和非杓型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特点和生化指标.结果 ①共入选1113名患者,其中杓型组783例、非杓型组330例.两组间年龄[(62.7±14.5)岁比(68.7±13.8)岁]、冠心病(145例比97例)、脑卒中(226例比119例)、糖尿病(142例比87例)、慢性肾功能不全(30例比2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59例比42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杓型组总蛋白[(68.3±6.2)g/L比(68.3±6.2)g/L]、白蛋白[(42.6±4.1)g/L比(41.5±4.4)g/L]、前白蛋白[(243.6±65.1)g/L比(299.4±69.2)g/L]、白球比例(1.71±0.35比1.65±0.35)均高于非杓型组(P<0.05).杓型组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比值(0.308±0.066比0.321±0.070)低于非杓型组(P<0.05).③多因素Logistic回归提示,年龄、合并冠心病、慢性肾功能不全、血清白蛋白浓度及直胆/总胆比值是血压昼夜节律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 血清白蛋白、直胆/总胆比值与血压的昼夜节律相关.
- 丁宏陈震刘哲张泽峰朱志军焦桂良
- 关键词:血压杓型非杓型昼夜节律胆红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