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永平

作品数:167 被引量:433H指数:12
供职机构:河海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水利工程天文地球交通运输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5篇期刊文章
  • 60篇专利
  • 7篇会议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9篇水利工程
  • 37篇天文地球
  • 14篇交通运输工程
  • 7篇文化科学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建筑科学
  • 2篇动力工程及工...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化学工程
  • 1篇电气工程
  • 1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23篇波浪
  • 22篇台风
  • 13篇泥沙
  • 11篇数值模拟
  • 11篇水槽
  • 11篇护坡
  • 11篇风暴潮
  • 11篇值模拟
  • 10篇海岸
  • 10篇长江口
  • 9篇潮位
  • 8篇加筋
  • 8篇海堤
  • 7篇增水
  • 7篇射流
  • 7篇水动力
  • 7篇海域
  • 7篇潮汐
  • 6篇生态护坡
  • 6篇台风浪

机构

  • 161篇河海大学
  • 15篇南京水利科学...
  • 7篇江苏省水文水...
  • 4篇香港理工大学
  • 3篇南京师范大学
  • 3篇浙江省海洋监...
  • 3篇浙江省海洋科...
  • 3篇学研究院
  • 2篇大连理工大学
  • 2篇华东师范大学
  • 2篇中华人民共和...
  • 2篇上海市城市建...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北京理工大学
  • 1篇上海市环境保...
  • 1篇同济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浙江省水利河...
  • 1篇中交第四航务...
  • 1篇华东电力设计...

作者

  • 167篇陈永平
  • 48篇潘毅
  • 28篇徐振山
  • 28篇张长宽
  • 12篇甘敏
  • 11篇张壮
  • 11篇尹硕
  • 10篇谭亚
  • 10篇王娅娜
  • 9篇嵇静
  • 9篇陈淑敏
  • 9篇王家奇
  • 8篇田万青
  • 8篇王倩
  • 8篇许春阳
  • 8篇苏致远
  • 8篇姚鹏
  • 7篇刘畅
  • 7篇谢冬梅
  • 6篇张荣

传媒

  • 12篇河海大学学报...
  • 9篇海洋工程
  • 8篇水科学进展
  • 8篇泥沙研究
  • 7篇海洋学报
  • 6篇水利水运工程...
  • 6篇水运工程
  • 5篇海洋预报
  • 4篇水利学报
  • 3篇水利水电科技...
  • 3篇江苏水利
  • 2篇人民长江
  • 2篇海洋通报
  • 2篇水动力学研究...
  • 2篇可再生能源
  • 2篇教育教学论坛
  • 2篇第十八届中国...
  • 1篇水利水电技术
  • 1篇水利水电快报
  • 1篇岩石力学与工...

年份

  • 2篇2025
  • 15篇2024
  • 16篇2023
  • 15篇2022
  • 8篇2021
  • 8篇2020
  • 13篇2019
  • 8篇2018
  • 17篇2017
  • 17篇2016
  • 9篇2015
  • 11篇2014
  • 9篇2013
  • 4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3篇2004
  • 2篇2003
16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原型实验波浪爬高模拟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原型实验波浪爬高模拟装置,包括:浪池、供水装置、浪涌装置;浪池的一端设有浪坡,浪池内设有浪涌装置;供水装置为设置在浪坡的坡壁下端的带水泵的进水管;浪涌装置为通过传动杆与伺服电机连接的生波板,生波板纵向设置...
潘毅胡逍锴陈佰川王家奇陈淑敏嵇静尹硕陈永平
波流环境中垂向圆管射流三维运动和稀释过程模拟被引量:11
2017年
采用大涡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波流环境中垂向圆管射流三维物质输运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波流共同作用下射流运动和稀释过程,并探讨了波浪对射流三维时均浓度特征的影响。数模结果与实测数据的对比表明,该模型能够正确复演波流环境中射流速度和浓度沿水深分布的规律。引入了射流的三维浓度特征指标,即断面最小稀释度及其垂向位置和断面可视范围面积,发现随着波高或波周期的增大,波流环境中射流的断面可视范围面积逐渐增加,这说明波浪对射流的稀释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徐振山陈永平张长宽
关键词:波流射流
上海沿海风暴潮历史特征分析被引量:3
2021年
基于中国气象局台风最佳路径数据集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风场再分析资料,遴选出1979-2019年影响上海的241场历史台风事件。采用ADCIRC风暴潮模型对241场历史台风所引起的风暴潮过程进行了模拟,计算得到了上海沿海历史风暴增水数据集,由此对上海沿海代表站点的历史风暴增水进行了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崇西闸、堡镇、吴淞口、高桥、芦潮港、金山嘴、洋山港站和绿华山等8个代表站历史最大增水在1.38~2.58 m之间,各站最大增水小于1 m的累积频率均超过0.9。尽管各站最大增水时间序列未通过Mann-Kendall趋势性检验,但吴淞口站的年最高水位却呈现出显著的增加趋势,这可能与上游径流、天文潮、风暴潮和海平面变化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有关。
陈升甘敏孙丽谢冬梅陈永平
关键词:台风风暴增水MANN-KENDALL检验
江苏外海深水波要素推算被引量:6
2013年
运用第三代海浪模式WAMC4在西北太平洋海域建立了深水波浪数学模型,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再分析气象资料作为风场条件,对该海域波浪进行了长时间序列(1950~2009年)的数值模拟。在模型验证的基础上,采用P-III曲线对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分方向重现期计算,得到了江苏外海13个站点一百年一遇和五十年一遇的重现期有效波高,发现江苏外海深水重现期波浪从南向北呈现递减趋势,强浪向由NE向逐渐向NNE向偏转。
谢冬梅陈永平张长宽
基于调和分析及VMD-LSTM混合模型的甬江河口水位预报方法
2025年
为解决甬江感潮河段潮位预报总体精度偏低的问题,构建了一种基于经典调和分析(T_TIDE)、变分模态分解(VMD)和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LSTM)的混合模型(VMD-LSTM混合模型)。VMD-LSTM混合模型采用T_TIDE程序包对甬江河口逐时水位数据进行回报(即潮位),用实测水位减去潮位得到相应余水位,并采用VMD模型将余水位分解为13个本征模函数(IMF),依次对应D0~D12潮族,采用LSTM模型分别训练余水位的各个IMF分量和潮位并分别向后预报12~48h,各个IMF分量和潮位的预报值之和即为河口水位的预测值。结果表明:VMD模型可对甬江河口余水位中D0~D12潮族波动进行完全分离;VMD-LSTM混合模型12、24、36、48h短期水位预报的均方根误差(RMSE)比LSTM模型最多分别降低了0.15、0.13、0.16、0.16m;VMD-LSTM混合模型在D0、D2潮族频带的误差修正最明显,相比LSTM模型,可分别将D0、D2潮族的谱峰预报误差最多降低0.05、0.04m·d^(0.5)。
陈永平韩韬邱超甘敏谭亚王瑾琪
关键词:水位预报
一种非侵入式检测波致底床液化的振荡水槽及其使用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非侵入式检测波致底床液化的振荡水槽及其使用方法,能够通过外置的高速相机非侵入式记录底床内部渗流流场,在不干扰泥沙底床的前提下,获取孔压的空间分布特征,增加监测数据的可信性,获得更高模拟精度;透明土槽的深度...
姚鹏乔中行苏敏陈永平顾浩陈倩柔
一种分析河口潮不对称洪、枯季差异及其成因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分析河口潮不对称洪、枯季差异及其成因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将河口潮位按照洪、枯季时间分为洪、枯季潮位;S2,采用调和分析方法,对洪、枯季潮位分别进行调和分析,并提取洪、枯季潮位的分潮振幅和相位角;S...
甘敏陈永平朱弦潘毅陶证瑾张壮陈雨航蒲金山林祥峰
一种基于双台风相互作用的风暴潮数值模拟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双台风相互作用的风暴潮数值模拟方法,属于风暴潮预报技术领域。本发明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收集目标区域所在海域的历史台风资料,筛选出影响目标区域的历史双台风事件,构建双台风数据集;基于Liou‑Liu经验公...
刘畅陈永平邱超韩韬许波刘秦知朋
江苏沿海潮差能和潮流能区域分布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文章采用东中国海二维潮波模型,基于2006年夏季大潮潮流数值的计算结果对江苏沿海潮差能和潮流能开展了区域分布研究。就潮差能而言,通过对比分析《江苏沿海功能区划》所拟定的3个潮汐电站站址(灌河口、射阳河口和长江口北支)所处的地理位置及相应的潮汐要素,发现灌河口站址自然条件相对较优,推荐采用单坝单向水库在该区域进行潮差能的开发。就潮流能而言,通过分析区域内潮流平均流速和椭圆图的分布特征,发现江苏沿海南部的小洋口地区和长江口南支的北港、南槽地区具有较好的潮流能开发利用潜力。
杨阳陈永平
关键词:潮流能
带丁坝型半封闭矩形海湾中M_2分潮潮波和潮流特性分析被引量:3
2014年
将黄渤海海域概化为矩形海湾,山东半岛概化为垂直于海岸的巨型丁坝,形成一个带丁坝型半封闭矩形海湾。利用DELFT3D-FLOW计算模块在上述海湾中进行了M2分潮数值模拟,对其无潮点和辐射状潮流场的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考虑科氏力影响和巨型丁坝反射作用,坝前形成了明显的无潮点,但在等水深条件下并未形成辐射状潮流场,而叠加上倾斜海底地形后其得以形成;无潮点和辐射状潮流场顶端位置受水深影响明显,随着平均水深的增大,无潮点将向湾口和湾中轴线方向偏移,而辐射状潮流场顶端则向湾口方向偏移。研究结果有助于加深对带丁坝型半封闭矩形海湾中驻潮波系统形成机制和动力特性的理解和认识。
钱学生陈永平张长宽
关键词:M2分潮
共17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