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满宇 作品数:38 被引量:504 H指数:15 供职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农业科学 生物学 经济管理 更多>>
近百年来中国东北与日本北海道地区气温变化对比 被引量:11 2009年 利用东北及北海道地区7个气象站点1909~2003年逐月气温数据,建立两地区近百年来年、季气温序列,对近百年来两地区气温变化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近百年来东北及北海道地区气温变化存在显著的增温趋势,前者进入显著升温期早于后者,其中对年均温上升趋势贡献较大的是冬、春两季,夏季升温幅度最小。两地区年均温表现出强的增温持续性,未来气候将继续变暖;两地区都存在9、28、40—42a的变化周期,但两者主周期的次序所有不同;近百年来两地区气温变化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具有不同突变点。 董满宇 吴正方 江源关键词:气温变化 1961—2010年北方半干旱区极端降水时空变化 被引量:18 2016年 采用49个气象站点1961—2010年逐日降水量资料,运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滑动T检验和R/S等方法,分析了近50 a来北方半干旱区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0 a北方半干旱区极端降水指数最大5日降水量(RX5day)、强降水量(R95p)、降水强度(SDII)、连续湿日数(CWD)、连续干旱日数(CDD)、大雨日数(R20)和年总降水量(PRCPTOT)都表现出减少趋势。其中,RX5day和R95p减少趋势通过了0.1以上的显著性水平检验。Hurst指数分析表明,研究区各极端降水指数未来都呈现出减少趋势,其中CWD表现得尤为明显。近50 a来北方半干旱区CDD在1985年和1995年发生突变,而其他极端降水指数在1999—2000年出现了减少的突变。研究区各极端降水指数多年平均值的空间分布格局较为一致,除CDD外其他极端降水指数基本呈现出从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少的趋势。各极端降水指数变化趋势在空间上表现出一定的区域差异性,研究区极端降水指数在东部地区以减少趋势为主,而中部局部地区表现出增加趋势。近50 a来北方半干旱区各极端降水指数(除CDD外)与年总降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极端降水指数对年降水量具有很好的指示作用。 王炳钦 江源 董满宇 文岩关键词:极端降水 突变 半干旱区 芦芽山针叶林分布上下限土壤温度及含水量的季节差异 被引量:9 2020年 山地小气候特征对解释林线位置、形成机制以及生长⁃气候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由于高山气象数据匮乏,尤其是土壤水热数据的缺失,使以往对华北地区山地土壤的温湿度变化特征知之甚少。基于5个整年(2012—2016年)的连续监测,分析了华北芦芽山针叶林分布上下限土壤(10cm)温度和含水量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差异。结果表明:(1)在芦芽山针叶林分布上限,北坡土壤10月末冻结,5月初解冻,南坡土壤冻结和解冻日均滞后于北坡,生长季内南北坡土壤均温、生长季长度无显著差异(122d,8.1℃和110d,7.6℃);(2)南北坡林线土壤含水量最低值都出现在冬季(1月),最高值则在秋季(10月和9月),并且南坡生长季土壤含水量(0.350 m3/m3)显著大于北坡(0.247 m3/m3);(3)与针叶森林的分布下限(2040 m a.s.l.)相比,林线土壤热量指标(年均温、生长季均温、最热月均温和生长季长度)均明显偏低,而土壤生长季内含水量显著偏大。研究结果揭示了亚高山区土壤冻融过程中温度和含水量的耦合关系,并进一步证实了芦芽山地区针叶树木径向生长在低海拔受干旱胁迫而在高海拔受低温限制。 薛峰 江源 江源 董满宇 丁新原 董满宇 崔明皓 康慕谊关键词:林线 生长季 亚高山 1960—2017年滦河流域降水集中度与集中期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1 2019年 基于滦河流域1960—2017年逐日降水数据,运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Pettitt法、经验正交分解(EOF)等方法,分析了滦河流域降水集中度(PCD)和降水集中期(PCP)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60a来,滦河流域PCD平均值为0.71,呈显著的下降趋势.PCP平均值为203.3,年内降水多集中在7月22—23日左右,呈现出微弱的下降趋势.PCD在1996年前后发生突变,而PCP的突变特征不明显.近60a来,PCD和PCP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存在明显区域差异.乐亭、唐山、青龙和承德地区PCD的降幅较大且达到了显著性水平,PCP在中游的青龙地区下降幅度较大.EOF分析结果表明:滦河流域PCD和PCP以全区一致型的空间分布为主,流域上游与中下游反向的分布格局次之.滦河流域年降水量与PCP相关性较差,而与PCD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其中青龙、乐亭、秦皇岛和唐山等中下游地区都表现出显著正相关,说明滦河流域中下游地区年降水越集中,年降水量和日最大降水量也相应越大,使得当地发生洪涝灾害的概率增大.位于流域上游的多伦和围场地区PCD、PCP与年降水量相关性都不显著,这对于当地的水土保持是相对有利的. 董满宇 王磊鑫 李洁敏 江源 江源关键词:降水集中度 降水集中期 滦河流域 不同去趋势方法对基于Dendrometer数据的茎干水分动态分析的影响——以白扦为例 被引量:1 2021年 树木茎干半径变化记录仪(Dendrometer)监测的高精度数据不仅包括木质部的年内径向生长过程,还包含由茎干水分的消耗和补充引起的可逆变化。然而,不同的年内生长去趋势方法获得的茎干水分波动之间的差异性仍缺乏对比研究。基于芦芽山北坡针叶林下限白扦(Picea meyeri)2015年生长季的茎干半径变化和环境因子的实时监测数据,使用Gompertz生长模型(GPZ)、线性生长模型(LG)、零生长模型(ZG)、日值法(D)和茎干循环法(SC)模拟并去除茎干年内的生长趋势,然后提取5种不同类型树木水分缺乏引起的茎干收缩(TWD_(GPZ)、TWD_(LG)、TWD_(ZG)、TWD_(D)和TWD_(SC))以表征茎干水分亏缺,并进一步对比分析了不同茎干水分亏缺序列对环境中水分状况的响应特征。研究发现:(1)不同去趋势方法计算的茎干水分亏缺的趋势和幅度有所差异,可聚类为3组:TWD_(LG)和TWD_(ZG)、TWD_(GPZ)以及TWD_(D)和TWD_(SC)。同组或聚类距离接近的序列在生长季内每个月份都展现出显著的相关性。然而,TWD_(LG)、TWD_(ZG)和TWDG_(PZ)与TWD_(D)和TWD_(SC)在8月份相关性较弱。(2)TWD_(D)和TWD_(SC)与空气饱和水汽压差(VPD)的正相关关系比TWDGPZ、TWD_(LG)和TWD_(ZG)更加稳定,且具有更大的相关系数。5种茎干水分亏缺序列和土壤含水量(SWC)的关系在生长季内变化很大。(3)不同去趋势方法的茎干水分亏缺都随着水分胁迫程度(VPD/SWC)升高而显著增长。当胁迫程度较低时,TWD_(SC)对VPD/SWC的变化最为敏感(R^(2)=0.39,p<0.001),但是与TWDZG差别不大(R^(2)=0.37,p<0.001);当胁迫程度较高时,TWDZG对VPD/SWC的敏感性最高(R^(2)=0.59,p<0.001)。综合对比来看,零生长模型是比较适合研究区白扦生长季内茎干水分波动的去趋势方法,其可为干旱胁迫条件下预测研究区树木的茎干水分动态及特征提供科学依据。 薛峰 江源 董满宇 董满宇 丁新原 王明昌 崔明皓 康慕谊关键词:干旱 芦芽山林线树木生理生态特征及林线形成机理研究 高山林线作为树木分布的高度上限,是全球范围最重要的植被过渡带之一。高山林线地区树木生长显著受到外界极端环境条件的影响,其对环境变化十分敏感,限制性因子微弱的改变会立刻影响到树木的生长,故可作为外界干扰信号的放大器,目前已... 董满宇关键词:华北落叶松 径向生长 茎干液流 非结构碳水化合物 近50a来北方农牧交错带气温变化趋势及突变分析 被引量:33 2010年 利用北方农牧交错带内及邻近的共46个气象站点1957—2007年的气温数据资料,运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R/S分析法,对气温变化趋势及突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0a来北方农牧交错带年、季气温普遍升高,20世纪90年代以后气温上升趋势显著,达到了99%的信度水平,年平均气温增温速率约为0.32℃/10a,明显高于全国和全球的气温增长率,其中冬季增温尤为明显,对全年增温贡献率最大;Hurst指数分析表明,整个北方农牧交错带年、季气温在未来仍表现出上升趋势,冬季的增温持续性最强;北方农牧交错带年、季升温幅度在空间上表现出一定的区域差异性,其年平均气温在90年代初发生了升温突变。 董满宇 江源 任斐鹏 吴正方关键词:气温 突变 农牧交错带 芦芽山林线白杄与华北落叶松径向生长特征比较 被引量:19 2009年 分别于2007年7月15日—8月7日和9月5日—10月9日,在山西芦芽山林线附近,应用树木径向变化记录仪测量了6株白杄和5株华北落叶松树干的径向生长过程,同步监测环境因子.结果表明:白杄与华北落叶松在7—8月对环境变化的敏感度无显著性差异,在相对低温干旱的9—10月,白杄对环境的敏感度更高;两树种的净生长曲线和累积变化曲线在7—8月呈上升趋势,9—10月则先下降而后基本保持不变,且白杄生长曲线的波动较大;两树种的茎干变化与水分条件显著相关,其中白杄受大气湿度和温度影响较强,而华北落叶松受土壤水分的影响较强. 江源 杨艳刚 董满宇 张文涛 任斐鹏关键词:华北落叶松 羊草草原植被不同演替阶段土壤鞘翅目昆虫群落特征 被引量:11 2011年 2007年6月、8月、10月对吉林省羊草草原植被不同演替阶段的土壤鞘翅目昆虫进行调查,共获取土壤鞘翅目昆虫19科,1 670只,优势类群3类:步甲科、隐翅甲科、象甲科幼虫,其中象甲科幼虫为广布类群。不同演替植被生境中土壤鞘翅目昆虫在类群及数量组成上存在明显差异,其垂直分布具有明显的表聚性。土壤鞘翅目昆虫群落多样性指数(H′)表现为:羊草群落>羊草+虎尾草群落>虎尾草群落>碱蓬群落,这与植被演替进程密切相关。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群落中土壤鞘翅目昆虫个体数、类群数及多样性指数(H′)均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除虎尾草群落外,个体数在8月份达到最大值。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土壤鞘翅目昆虫受土壤含水量、pH、土壤有机质等土壤环境因子的影响明显。 董满宇 殷秀琴 付关强 郑艳苗 刘静关键词:羊草草原 植被演替 东江流域近20年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差异特征分析 被引量:66 2011年 根据1990年、2000年和2009年3期LandsatTM/ETM影像的土地利用分类结果,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工具、变化指数对比分析等技术和方法,对东江流域1990年-2009年间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区域差异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1990年以来,东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特点表现为城市化过程显著、非城镇用地结构变化明显,以及林地和灌草地大为减少的总体特征;②流域的上游、中游、下游三个区域在1990年-2000年和2000年-2009年两个时段,城镇用地增加量表现出相同的空间分异特征,而年增长率却表现出不同的空间分异特征,其中非城镇用地的转化在3个区域差异明显,自然植被退缩的程度表现为下游>上游>中游;③东江流域2000年-2009年时段的土地利用变化速度较之1990年-2000年时段整体上有所缓和,但在程度上仍具有区域差异性,显示出土地利用程度进一步向高度集约化发展;④人口增加、经济增长、区域发展政策的变化叠加在区域自然差异之上是东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区域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 任斐鹏 江源 熊兴 董满宇 王博关键词:东江流域 土地利用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