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怡
- 作品数:13 被引量:39H指数:4
- 供职机构:重庆三峡中心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重组肠促胰岛素分泌肽对B细胞功能和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研究
- 2013年
- 目的:研究重组肠促胰岛素分泌肽对单用磺脲类(SUs)降糖药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其对B细胞功能和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方法:纳入单用SUs降糖药治疗3个月以上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85例,早晚餐前皮下注射重组肠促胰岛素分泌肽治疗16周。采用胰岛B细胞功能指数(HOMA-B)及早期胰岛素分泌指数(ΔI30/ΔG30)评估B细胞功能;正常血糖胰岛素钳夹试验评估胰岛素敏感性。测定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结果:与治疗前比较,肠促胰岛素分泌肽治疗16周后,FPG、2hPG及HbA1c均明显下降(P<0.01);ΔI30/ΔG30、HOMA-B以及胰岛素敏感指数(M/I)均显著升高(P<0.01)。结论:重组肠促胰岛素分泌肽能显著改善胰岛B细胞功能,增强胰岛素敏感性,有效治疗单药治疗疗效不佳的T2DM。
- 罗涌李彦刘维娟郭莲阳皓徐伟王怡王邦琼向娟
- 关键词:胰岛素敏感指数胰岛B细胞功能
- 重组肠促胰岛素分泌肽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脂肪细胞因子的影响
- 罗涌江玉蓉李纯芬杨刚毅张先祥刘维娟郭莲李彦徐伟王怡
- 运用国内领先的葡萄糖钳夹术及酶联免疫法成功评价了重组促胰岛素分泌肽对磺脲类(SUs)口服降糖药物效果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脂代谢、胰岛β细胞功能、胰岛素敏感性及血浆脂肪细胞因子FGF-21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重组...
- 关键词:
- 关键词:糖尿病药物治疗
- 不同时间注射艾赛那肽对2型糖尿病患者胃肠道反应的影响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观察不同时间使用艾塞那肽对患者胃肠道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磺脲类药物治疗不达标的2型糖尿病患者30例,分别在餐前1h(试验组16例)及餐前即刻(对照组14例)加用艾塞那肽皮下注射,均2次/日,维持2个月,第1个月每次5μg,次月每次10μg,观察治疗前后两组相关代谢指标,对胃肠道反应按食欲、恶心、呕吐分度统计分析。结果与治疗前对比,两组糖化血红蛋白下降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胃肠道反应均在4周左右逐渐缓解,在第5周加量后部分患者再次出现食欲下降及恶心症状,但第6周均已消失;首先消失的症状是呕吐,而食欲改善最慢;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胃肠道反应评价各项指标改善时间更早(P<0.05);两组均无严重低血糖事件发生。结论餐前1 h注射艾塞那肽可能对该药引发胃肠道反应的患者更适合。
- 李彦张先祥罗涌王邦琼王怡
- 关键词:2型糖尿病胃肠道反应
- 灵活设置胰岛素泵基础率控制围手术期糖尿病患者血糖的临床分析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探讨灵活设置胰岛素泵基础率控制围手术期糖尿病患者血糖的临床效果。方法将重庆三峡中心医院40例择期手术的2型糖尿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2组患者均使用胰岛素泵,试验组采用固定短时间高剂量基础率代替餐前大剂量输注,对照组采用常规大剂量注射方式。观察2组患者的血糖达标时间、空腹血糖、非空腹血糖、血糖监测次数、低血糖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患者血糖达标时间[(3.5±2.2)d]短于对照组[(6.1±2.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腹血糖[(5.3±1.5)mmol/L]、非空腹血糖[(7.5±2.2)mmol/L]、血糖监测次数[(31±4)次]、低血糖发生率[(5.1±2.4)%]与对照组[(5.6±1.2)mmol/L、(8.1±1.5)mmol/L、(29±6)次、(5.1±2.1)%]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灵活设置胰岛素泵,采用固定短时间高剂量基础率代替餐前大剂量输注控制围手术期糖尿病患者血糖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李彦张先祥罗涌王邦琼王怡
- 关键词:糖尿病胰岛素泵基础率血糖
- α-硫辛酸联合高压氧对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被引量:2
- 2020年
- 背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临床症状严重但尚无特效治疗方案。目的观察分析单用α-硫辛酸及α-硫辛酸联合高压氧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差异。方法随机选取本院2018年1月-2018年12月住院诊疗的12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α-硫辛酸,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高压氧治疗,观察比较两组间疗效差异。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及观察组的神经传导速度均明显提高,神经病变自觉症状评分(total symptoms scores,TSS)降低,且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α-硫辛酸联合高压氧能有效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程度,缓解神经病变相关症状及体征。
- 袁潇王莉华徐伟王怡
- 关键词:Α-硫辛酸高压氧2型糖尿病神经病变
-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与糖代谢及其他代谢指标相关性分析被引量:4
- 2019年
-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与代谢指标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66例T2DM患者的临床资料,测定血清25(OH)D、糖化血红蛋白(HbA1 C)及其他生化指标,并行精氨酸试验评估胰岛B细胞功能。以血清25(OH)D<50 nmol/L为维生素D缺乏,50 nmol/L≤25(OH)D<75 nmol/L为维生素D不足,25(OH)D≥75 nmol/L为维生素D充足。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维生素D水平组间的糖代谢及其他代谢指标的差异,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糖尿病患者HbA1C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维生素D充足者仅占9.02%,而维生素D缺乏和不足者占90.98%;维生素D充足者的HbA1C最低,维生素D缺乏者的HbA1C最高,维生素D不足者的HbA1C处于中间水平(P=0.04),而胰岛B细胞功能和其他代谢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多元线性回归提示,血清25(OH)D与HbA1C独立相关[β=-0.023,95%CI(-0.037^-0.008),P<0.01];按性别分层分析显示,血清25(OH)D与HbA1C的相关性仅存在男性患者中。结论T2DM患者普遍存在维生素D不足,血清25(OH)D水平与HbA1C水平呈负相关,提示糖尿病患者维生素D营养状态与血糖控制水平密切相关,且此种相关性存在性别差异。
- 王邦琼向娟王怡何艳徐伟
- 关键词:25-羟维生素D糖化血红蛋白2型糖尿病
- 艾塞那肽对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 观察短期艾塞那肽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方法 42例口服磺脲类药物治疗糖化血红蛋白不达标的2型糖尿病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艾塞那肽组20例,甘精胰岛素组22例,各组患者均给予糖尿病常规治疗,继续使用原用药物,同时艾塞那肽组使用艾塞那肽早晚餐前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组给予甘精胰岛素每晚睡前注射1次,共治疗5个月.治疗前后采用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术评价两组胰岛素敏感性,并测定相关代谢指标.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艾塞那肽组葡萄糖代谢率升高[(5.12±0.35)与(2.94±0.41)]mg· kg-1·min-1,P<0.05],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降低[4.51(1.32 ~6.12)与1.96(1.32 ~6.12),P<0.05],体质量指数下降较甘精胰岛素组显著(P<0.05);两组均无严重低血糖事件发生.结论 短期艾塞那肽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敏感性有改善作用.
- 李彦张先祥罗涌王邦琼王怡
- 维格列汀对新诊断超重2型糖尿病患者炎症因子的影响研究被引量:6
- 2013年
- 目的:观察维格列汀对新诊断超重2型糖尿病患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新诊断超重2型糖尿病患者34例,随机分为维格列汀组(18例)与吡格列酮组(16例),均给予二甲双胍1.0g/d,分别给予维格列汀100mg/d,吡格列酮8mg/d,疗程1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炎症因子水平、血糖控制情况、其他代谢指标的变化和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校正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平均降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吡格列酮组比较,维格列汀组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内脏脂肪因子降低,脂联素升高更为显著(P<0.01),体质量下降更为显著(P<0.05);维格列汀组的胃肠道不良事件(16.67%)多于吡格列酮组(12.50%)。结论:对于新诊断超重2型糖尿病患者,维格列汀降低HbA1c的作用与吡格列酮相似,对炎症因子(CRP、TNF-α、IL-6、脂联素、内脏脂肪因子)改善更为明显,可能成为胰岛素抵抗治疗新的切入点。
- 李彦张先祥罗涌王怡王邦琼阳皓徐伟
- 关键词:2型糖尿病吡格列酮炎症因子
- 超声引导经皮注射无水乙醇与聚桂醇治疗甲状腺囊性结节疗效对比被引量:12
- 2019年
-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经皮注射无水乙醇(PEI)与聚桂醇(PLI)治疗甲状腺囊性结节的疗效。方法选取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甲状腺囊性结节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EI组与PLI组,各50例,超声引导下分别行PEI治疗及PLI治疗。结果 PEI组和PLI组的总有效率与治愈率相当(92. 00%比90. 00%,88. 00%比86. 00%,P> 0. 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的囊腔体积均显著减小(P <0. 05);PEI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4. 00%,显著高于PLI组的8. 00%(P <0. 05);囊液性质及囊壁和囊腔内情况是影响上述硬化疗效的主要因素(P <0. 05)。结论两种硬化剂超声引导下治疗甲状腺囊性结节的临床疗效相当,但PLI安全性较高;两种治疗方法对囊腔内情况复杂、囊壁不规则、囊液黏稠的甲状腺囊性结节疗效均较差。
- 向娟罗涌王怡何艳王邦琼
- 关键词:超声引导
- 夏枯草多糖对小鼠Graves病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被引量:8
- 2020年
- 目的观察夏枯草多糖对小鼠Graves病的改善作用,并分析其可能机制。方法用稳定表达促甲状腺激素受体A亚单位的重组腺病毒Ad-TSHR-289免疫BALB/c雌鼠建立Graves病模型。将30只造模成功小鼠随机为模型组、夏枯草多糖组、甲巯咪唑组,各10只,另取10只正常雌鼠作为正常对照组。夏枯草多糖组与甲巯咪唑组分别灌胃夏枯草多糖和甲巯咪唑,其他两组给予同体积生理盐水灌胃。5周后,观察小鼠的一般情况,观察小鼠甲状腺组织形态学变化;测定血清四碘甲状腺原氨酸(T 4)、三碘甲状腺素原氨酸(T 3)、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TRAb)、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IL)-6、IL-17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检测甲状腺组织中Raf、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的激酶(MEK)1/2、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1/2以及磷酸化Raf、MEK1/2、ERK1/2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模型组小鼠出现易动、烦躁、互相攻击、脱毛的现象,夏枯草多糖组与甲巯咪唑组上述异常现象有所减少,且夏枯草多糖组症状改善优于甲巯咪唑组。(2)模型组小鼠甲状腺组织出现增生性改变、滤泡增大、间质血管浸润,夏枯草多糖组与甲巯咪唑组小鼠甲状腺组织结构明显恢复,夏枯草多糖组改善优于甲巯咪唑组。(3)其他3组的血清TRAb、T 4、T 3、干扰素γ、IL-6、IL-17、TGF-β1水平,以及甲状腺组织磷酸化Raf、MEK1/2、ERK1/2蛋白的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而模型组、甲巯咪唑组、夏枯草多糖组以上指标水平均依次降低(均P<0.05)。结论夏枯草多糖能改善Graves病小鼠的症状及甲状腺功能,这或与其抑制Raf、MEK1/2及ERK1/2的磷酸化,调控Ras/Raf/有丝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ERK信号通路,以及下调细胞因子干扰素γ、IL-6、IL-17和TGF-β1的表达有关。
- 向娟王邦琼王怡徐伟
- 关键词:GRAVES病细胞因子小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