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潘欣

作品数:33 被引量:143H指数:8
供职机构:成都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教育厅青年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文化科学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期刊文章
  • 5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9篇农业科学
  • 11篇生物学
  • 1篇建筑科学
  • 1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篇ITS区
  • 4篇散斑壳
  • 4篇巨桉
  • 4篇克隆
  • 4篇病原
  • 3篇园林
  • 3篇系统发育
  • 3篇鸡枞菌
  • 3篇氨基酸
  • 3篇病原菌
  • 2篇大型真菌
  • 2篇多样性
  • 2篇引物
  • 2篇园林植物
  • 2篇散斑壳属
  • 2篇试剂
  • 2篇试剂盒
  • 2篇松赤枯病
  • 2篇松树
  • 2篇土壤

机构

  • 26篇成都理工大学
  • 20篇四川农业大学
  • 2篇四川省林业科...
  • 2篇中国林业科学...
  • 1篇聊城大学
  • 1篇四川大学
  • 1篇四川省农业科...
  • 1篇山东英才学院
  • 1篇四川省自然资...
  • 1篇学研究院

作者

  • 33篇潘欣
  • 10篇邹立扣
  • 8篇彭培好
  • 6篇陈文德
  • 6篇朱天辉
  • 6篇刘应高
  • 5篇彭俊生
  • 3篇张健
  • 3篇李蓓
  • 3篇王娟
  • 3篇庄启国
  • 3篇梁洪萍
  • 3篇罗燕
  • 3篇姚琼
  • 3篇张悦
  • 3篇岳爱玲
  • 2篇王欢
  • 2篇吴琦
  • 2篇袁川
  • 2篇张岩

传媒

  • 2篇北方园艺
  • 2篇生物技术
  • 2篇食品科学
  • 2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资源科学
  • 1篇林业科学
  • 1篇生物技术通讯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食用菌
  • 1篇资源开发与市...
  • 1篇中国食用菌
  • 1篇中国森林病虫
  • 1篇高等农业教育
  • 1篇微生物学杂志
  • 1篇四川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辽宁林业科技
  • 1篇四川林业科技
  • 1篇菌物学报
  • 1篇西部林业科学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1
  • 3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4
  • 1篇2013
  • 9篇2011
  • 3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3
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杜鹃褐斑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被引量:7
2008年
对杜鹃褐斑病的病原菌进行分离、培养,进行了形态学鉴定,并对其rRNA基因内转录间区(ITS区)进行了克隆测序,与Genbank中已有的有关序列进行了比较,确定其病原菌为Phomopsis sp.。
潘欣邹立扣彭培好陈文德彭俊生
关键词:杜鹃褐斑病
裂褶菌培养、鉴定及氨基酸组成分析被引量:8
2011年
目的:获得裂褶菌的纯培养物,鉴定培养菌丝,并分析子实体及菌丝氨基酸含量。方法:利用孢子分离法、组织分离法培养菌丝,扫描电镜观测其菌丝特征,结合ITS区序列分析,并利用出菇试验分析其菌丝体,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分别测定裂褶菌子实体、菌丝体氨基酸组成。结果:菌丝体ITS区序列与子实体完全一致,出菇试验亦表明裂褶菌菌丝体培养成功,子实体及菌丝体均含有丰富的氨基酸成分,两者氨基酸种类及含量相当,菌丝体总氨基酸含量14.01%,子实体总氨基酸含量15.59%,其中菌丝体必需氨基酸的含量(38.60%)比子实体稍高(37.95%)。结论:裂褶菌菌丝亦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可作为重要的氨基酸来源及功能性食品。
潘欣邹立扣岳爱玲张悦姚琼罗燕李蓓
关键词:裂褶菌氨基酸
1株近平滑假丝酵母的分离及其鉴定被引量:3
2011年
采用平板稀释法从土壤及水果中分离出1株近平滑假丝酵母(Candida parapsilosis),YPD培养基培养酵母,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rRNA基因内转录间区(ITS区)进行了克隆测序,并与GenBank中已有的有关序列进行比较及系统发育分析。测序结果表明该序列长度为547 bp,与GenBank中近平滑假丝酵母同源率在98.5%~100%之间,进化分析表明与C.parapsilosis(EF193067)、C.parapsilosis UOA/HCPF(FJ872013)属于一单独分支中,形态结果及分子鉴定表明近平滑假丝酵母培养成功,为其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潘欣
关键词:近平滑假丝酵母进化树
巨桉林下大型真菌多样性及外生菌根真菌的接种效应
巨桉作为四川短轮伐期纸浆林和退耕还林的主要桉树树种之一,其人工林对立地条件的需求以及所产生的影响(如地力衰退),巨桉与伴生物种的相互作用,巨桉的遗传变异,巨桉对环境的作用,巨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巨桉原料林与地方生态要求及...
潘欣
关键词:大型真菌多样性系统发育外生菌根真菌接种效应巨桉
文献传递
安息香属植物研究进展
2024年
系统梳理安息香属植物研究与应用进展,为安息香属植物的研究、保护和利用提供参考。文章总结了国内外安息香属植物地理分布与分类、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繁殖与栽培及应用价值。重点归纳了近年来安息香属植物横纵向分布范围、主要分类依据、开花生物学、种子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实生育苗及无性繁殖技术、药用价值、经济价值、观赏价值等方向的研究进展。指出目前安息香属植物研究存在研究物种局限、研究领域单一、引种保护力度不足等问题,提出未来应加强安息香属植物濒危种的保护、原种的引种驯化以及新品种的培育及其推广应用。
陈琴付卓锐肖兴翠辜云杰潘欣
关键词:资源植物
红阳猕猴桃叶斑病病原鉴定及室内药剂筛选被引量:4
2016年
叶斑病是红阳猕猴桃出现的一种严重病害,成都平原地区6月下旬开始陆续发生,若7月份气候潮湿、降雨多,两周内叶子侵染率达20%—60%,植株开始落叶,严重影响到猕猴桃的产量和品质。从红阳猕猴桃4种叶斑症状分离出链格孢、炭疽病菌、拟茎点霉、棒孢霉4种真菌,其中棒孢霉具有强致病性,是红阳叶斑病的主要致病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1种杀菌剂对棒孢霉的毒力大小。结果表明:咪鲜胺锰盐、戊唑醇、氟硅唑、吡唑醚菌酯、丙环唑、异菌脲对菌丝生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EC50分别为0.04881μg/m L、0.90914μg/m L、1.37901μg/m L、1.60798μg/m L、2.77784μg/m L、3.70938μg/m L;代森联、代森锰锌、多抗霉素、多菌灵对棒孢霉效果一般,EC50在19.3298—34.53023μg/m L之间;百菌清对棒孢霉EC50达483μg/m L,效果最差。在防治上应以农业防治为主,控制田间温湿度,及时清理落叶,6月喷施保护性杀菌剂预防,发病初期及时喷施咪鲜胺锰盐、三唑类、吡唑醚菌酯等药液,轮换用药,控制病害发展。
郭睿文何利钦庄启国李明章潘欣
关键词:红阳猕猴桃叶斑病病原鉴定毒力测定
园林专业风景园林工程类课程改革探索被引量:8
2014年
风景园林工程类课程是园林本科专业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核心课程。在分析园林专业学科背景、岗位核心能力、课程存在的问题、学校办学条件等基础上,探索风景园林学成为一级学科及园林、风景园林专业并存的新形势下,理工科院校园林专业风景园林工程类课程的改革思路,提出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改善实践条件等对策,以期提高园林本科专业的工程类课程教学水平。
彭俊生彭培好陈文德潘欣赵印泉别小娟
关键词:风景园林学园林专业课程改革
巨桉林下马勃分子系统发育的关系被引量:2
2011年
采集巨桉林下马勃子实体,培养其菌丝体,提取子实体及菌丝体基因组DNA,进行rDNA-ITS区序列的扩增、克隆和序列测定,并对rDNA-ITS不同区域作序列分析,首次构建马勃的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野外采集获得马勃子实体10种,其中成功培养6种,测序结果表明马勃rDNA-ITS区长度在607~766bp之间,系统发育分析表明硬皮马勃属(Scleroderma)与豆包菌(Pisolithus)亲缘关系较近,秃马勃属(Calvatia)、马勃属(Lycoperdon)及横膜马勃属(Vascellum)之间亲缘关系较近,ITS1-5.8S rDNA-ITS2区可建立马勃类真菌属间系统发育树,ITS2区可用于建立马勃类真菌属内系统发育树,3个待定种硬皮马勃Scleroderma sp.11-1,Scleroderma sp.2-2和Scleroderma sp.5-2为金黄硬皮马勃(S.aurantium)的可能性较大。此研究可为探讨巨桉人工林下外生菌根种类与作用机制、马勃分类系统学及菌丝体的开发研究奠定基础。
潘欣张健朱天辉梁洪萍
关键词:系统发育ITS序列
一种细胞保存盒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细胞保存盒,主要由带冷气出口阀的外半盒Ⅰ、外半盒Ⅱ、带冷气出口阀的内半盒Ⅰ、双头漏斗液流开关件、内半盒Ⅱ以及冻存管卡盘组成,盒壁设计有保温夹层,冻存管置于其中,并在内盒体中填充好液氮后,具有极好的保温...
潘欣王娟彭培好彭俊生陈文德
文献传递
四川斑竹丛枝病植原体检测及16S rDNA片断序列分析被引量:6
2005年
丛枝病是竹子的一类常见的重要病害,除瘤座菌外,很多报道认为植原体也是丛枝病的病原。笔者提取斑竹丛枝部位和健康组织中的总DNA,选用通用引物对植原体的16S rRNA基因进行巢式PCR扩增,得到一条约1.2kb的目的片段,而在健康植株内却没有此特异片断,表明患病植株中有植原体存在,将此植原体株系命名为PhB-WB。通过16S rDNA片断核酸序列同源性比较,结果表明斑竹丛枝病植原体是一种属于16SrⅠ组的植原体,基本确定了其分类地位。
庄启国刘应高潘欣王胜坤
关键词:斑竹丛枝病RRNA基因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