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标

作品数:35 被引量:218H指数:9
供职机构:汕头市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汕头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2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7篇骨折
  • 6篇关节
  • 6篇儿童
  • 5篇间充质干细胞
  • 5篇骨髓间充质
  • 5篇骨髓间充质干...
  • 5篇股骨
  • 5篇干细胞
  • 5篇充质干细胞
  • 4篇盆骨
  • 4篇骨盆
  • 4篇骨盆骨折
  • 4篇股骨粗隆
  • 4篇粗隆
  • 3篇腰椎
  • 3篇异位成骨
  • 3篇置换术
  • 3篇髓内
  • 3篇缺损
  • 3篇疗效

机构

  • 26篇汕头市第二人...
  • 9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汕头大学医学...

作者

  • 35篇江标
  • 22篇杜建业
  • 20篇邹育才
  • 15篇刘梦璋
  • 8篇李明
  • 5篇蔡史健
  • 4篇林宏伟
  • 4篇吴杰
  • 3篇罗聪
  • 3篇曹豫江
  • 2篇肖瑛
  • 2篇倪滨
  • 1篇徐素华
  • 1篇林丽贤
  • 1篇陈宾
  • 1篇李爱霞
  • 1篇张德文

传媒

  • 4篇中国基层医药
  • 4篇中国骨与关节...
  • 3篇中华创伤骨科...
  • 2篇临床骨科杂志
  • 2篇中国矫形外科...
  • 2篇重庆医学
  • 1篇当代医学
  • 1篇实用骨科杂志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中华小儿外科...
  • 1篇中华显微外科...
  • 1篇广东医学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四川大学学报...
  • 1篇中国伤残医学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中外医疗
  • 1篇中华关节外科...
  • 1篇中国药物经济...
  • 1篇中国血管外科...

年份

  • 2篇2024
  • 3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5
  • 2篇2014
  • 4篇2013
  • 4篇2012
  • 4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5篇2008
  • 2篇2006
3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髋关节置换术中假体周围骨折12例报告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分析髋关节置换术中并发假体周围骨折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自1999年5月~2010年9月,笔者施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385例,共12例发生术中假体周围骨折,其中全髋关节置换术7例,髋关节翻修术4例,股骨头置换1例。全部病例术中均同期内固定。结果 11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7.3个月(9~28个月),骨折均骨性愈合,未发生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Harris评分平均83分(76~89分)。结论医源性因素是术中假体周围骨折发生的主要原因。细致的术前准备,充分显露术野,操作轻柔规范,能有效预防术中假体周围骨折的发生;通过牢靠固定,提供假体稳定,早期活动,减少并发症,仍能取得良好的关节功能。
刘梦璋邹育才赵资坚杜建业江标
关键词:髋关节置换术并发症假体周围骨折
锁定型钢板固定联合药物治疗股骨粗隆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疗效评估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探讨锁定型钢板固定联合药物治疗股骨粗隆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质疏松性骨折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和治疗组20例,对照组使用锁定型钢板内固定治疗加常规治疗,治疗组在使用锁定型钢板内固定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鲑鱼降钙素、骨化三醇和碳酸钙治疗。术后定期随访,比较两组病人骨折愈合时间和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结果治疗组病人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缩短,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对股骨粗隆间骨质疏松性骨折病人在使用锁定型钢板进行骨折固定的同时联合抗骨质疏松药物进行综合治疗是提高手术疗效的重要措施。
刘梦璋邹育才赵资坚杜建业江标徐素华
关键词:骨质疏松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疗效
后路椎管减压融合矫形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Aebi1型退变性脊柱侧凸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 探讨后路椎管减压融合矫形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Aebi 1型退变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7-02-2012-01收治的21例Aebi 1型退变性脊柱侧凸,采用后路椎管减压融合矫形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治疗,随访19-26个月,平均22.3个月,观察JOA评分改善率、VAS评分以及侧凸Cobb角和腰椎前凸角矫正角度等指标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本组手术过程均顺利,随访期间观察VAS评分、JOA评分改善率、侧凸Cobb角和腰椎前凸角等指标,并在术后1、6、12、18个月分别进行评价,各项数据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彻底减压、合理选择融合节段、提高融合率、适度矫形重建腰椎力学平衡是成功治疗Aebi 1型退变性脊柱侧凸的关键。
赵资坚邹育才刘梦璋江标杜建业蔡史健
关键词:脊柱融合术矫形
超顺磁性壳聚糖质粒(pAdTRACKBMP9)明胶微球促进骨缺损愈合的初步研究
目的观察振荡磁场和/或静磁场下填充超顺磁性壳聚糖质粒(pAdTRACKBMP9)明胶微球(SPCPGM)的生物活性人工骨促进骨缺损愈合的作用,探讨其成骨效果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制备大量能够在真核细胞中表达人骨形态...
罗聪李明陈宾倪滨江标
关键词:骨缺损明胶微球
文献传递
带指掌侧固有动脉或其分支局部顺行皮瓣修复指端缺损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讨带指掌侧固有动脉或其分支局部顺行皮瓣修复指端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总结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期间,采用带指掌侧固有动脉或其分支局部顺行皮瓣转移修复的83例118个指端缺损的临床资料。结果92个皮瓣顺利成活。7个背侧旋转皮瓣、5个V-Y推进皮瓣在术后24 h内出现动脉危象,9个背侧旋转皮瓣、5个掌侧旋转皮瓣在术后24 h内出现静脉危象。视循环危象具体情况分别采用拆除皮瓣周边、蒂部部分缝线,皮瓣小切口放血,皮瓣按摩,改变手指体位,患指制动等方法处理。动脉危象皮瓣4个存活,8个部分坏死。静脉危象皮瓣8个存活,6个部分坏死。皮瓣供区植皮57/62例(91.9%)全部成活。67例99指获得3~12个月、平均5.5个月的随访。皮瓣色泽红润、质地柔软、外观自然、不臃肿,与周围皮肤接近。皮瓣蒂部不臃肿。指端饱满,外形良好。两点辨别觉8~12 mm,无痛性瘢痕形成,无严重触痛。患指各关节活动基本正常,无关节坚硬。患者能适应正常工作与生活,对指端感觉及伤指外形均较满意。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63指,良20指,可16指,优良率83.8%。结论带指掌侧固有动脉或其分支局部顺行皮瓣修复指端缺损,方法简便,无需复杂显微外科技术,效果满意,对供区影响小,成功率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林宏伟吴杰江标连素文邹育才肖瑛赵资坚林丽贤
关键词:外科皮瓣指端缺损
急救及院内多科室合作诊治在重度骨盆髋臼骨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讨急救及院内多科室合作诊治在重度骨盆髋臼骨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汕头市第二人民医院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28例重度骨盆髋臼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院前急救及院内多科室合作诊治,统计抢救过程中休克、多发伤、致残、病死发生情况以及治疗后骨折复位情况。结果 28例骨盆髋骨骨折患者中出现休克、多发伤患者比例较高;27例患者经治疗后恢复较好,总优良率为81.5%。结论对重度骨盆髋臼骨折患者采取及时、早期、有效的急救,并加强各个科室间合作,可降低病死率,促进其康复。
杜建业江标赵资坚
关键词:骨盆骨折急救髋臼骨折
人骨形成蛋白9基因修饰的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异位成骨实验研究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探讨人骨形成蛋白9(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9,hBMP-9)基因治疗与骨组织工程技术相结合的可行性。方法采用阳离子脂质体介导hBMP-9基因转染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荧光显微镜观察及流式细胞学检测,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定量测定及Von Kossa’s钙结节染色;MSCs与聚乳酸-羟基乙酸(polylactide-co-glycolide,PLGA)支架共培养,荧光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察MSCs在PLGA上的黏附、生长情况;将转染与未转染hBMP-9基因的MSCs分别与PLGA支架复合培养,构建组织工程化骨并回植兔肌肉内,组织植入4、8周后进行HE染色观察。结果流式细胞仪测定质粒转染率为34.15%;转染组MSCs的ALP活性较未转染组明显增高(P<0.01),Von Kossa’s钙结节染色比较转染细胞形成的钙结节明显大于未转染组;荧光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察见MSCs在PLGA支架上的黏附、生长良好;异位回植术后4、8周组织HE染色见肌肉内有新生骨基质分泌,成骨面积定量分析转染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阳离子脂质体介导的质粒能稳定转染MSCs,BMP-9能刺激MSCs的ALP活性增强,诱导钙结节形成;BMP-9基因转染的MSCs作为一种新型的种子细胞,其与PLGA支架复合用于骨缺损的修复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江标李明曹豫江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PLGA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其复合物修复兔桡骨缺损的实验研究被引量:7
2006年
[目的]通过新西兰大白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离体培养后与去抗原牛松质骨复合植入新西兰大白兔桡骨缺损处,比较修复节段性桡骨缺损的效果,初步探讨治疗骨缺损的组织工程学方法。[方法]新西兰大白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离体培养、纯化、扩增后在等同于细胞培养的条件下与去抗原牛松质骨(BCB)复合培养,制成MSCs/BCB复合物并经电镜扫描证实复合物有细胞生长。制成同种异体新西兰大白兔桡骨干15mm节段性动物模型,MSCs/BCB复合物通过手术移植入动物模型桡骨缺损处,通过X线放射学、组织学、生物力学检测对比实验组与对照组、空白组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术后2、4、8、12、16周实验组与实验对照组放射学检查评价新骨生成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组织学检查新骨生成速度、生成量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16周生物力学三点抗弯曲实验载荷、弯曲应力检测,实验组与实验对照组新骨生成有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组标本与正常基本一致。空白对照组各时点均无新骨形成,最后缺损由纤维组织充填。[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骨组织工程中适宜的种子细胞。去抗原牛松质骨能够与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复合培养,移植入异体新西兰大白兔后未见明显免疫排斥反应,是可以选择的细胞载体。MSCs/BCB复合物植入修复兔桡骨缺损能够加速新骨形成,修复效果明显优于单纯BCB植入。
李明曹豫江张德文罗聪倪滨江标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去抗原牛松质骨骨移植骨缺损
骨盆骨折院前急救和院内救治的损伤控制策略应用体会被引量:37
2013年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骨科理论在骨盆骨折院前院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01年1月~2012年6月收治的骨盆骨折患者105例,按是否遵循损伤控制骨科(damage control orthopaedics DCO)理论治疗,分为两组:治疗组为2006年3月~2012年6月在DCO原则指导下治疗的骨盆骨折,共58例,其中男37例,女21例,平均38.3岁,骨折按Tile分型A型11例,B型29例,C型18例,术前损伤严重度评分(ISS)为平均36.3分;对照组为2001年1月~2006年2月收治的未按DCO原则治疗的骨盆骨折47例,其中男31例,女16例,平均年龄37.1岁。骨折按Tile分型A型8例,B型24例,C型15例,术前损伤严重度评分为平均36.5分。并对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骨折复位情况和远期疗效进行比较,评估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死亡3例(5.2%),发生严重并发症7例(12.1%),骨折复位优良率为82.4%,存活病例平均随访19.1个月(6~31个月),远期Cole疗效评分为35.6分;对照组死亡9例(19.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13例(27.7%)例,骨折复位优良率为77.1%,存活病例平均随访20.4个月(13~32个月),远期Cole疗效评分为30.3分。两组患者在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骨折复位优良率及远期疗效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DCO理论指导下,强调院前急救和院内处理并重,将DCO技术干预和骨科专科医生的早期介入提前到事故现场和急诊室阶段,规范急救流程,多学科协作,能减少骨盆骨折死亡率,提高救治成功率及远期疗效。
赵资坚邹育才刘梦璋江标杜建业蔡史健
关键词:骨盆骨折急救
儿童严重骨盆骨折救治的损伤控制策略应用体会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骨科(damage control orthopaedics DCO)理论在儿童严重骨盆骨折救治中的应用。方法:按是否遵循DCO策略将本院自2001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32例儿童严重骨盆骨折分为2组,对照组为前期未按DCO原则治疗的14例患者,观察组为后期采用DCO方法治疗的18例患者,总结DCO策略方法及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15例患者存活,3例死亡,其中1例死于失血性休克,2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远期Cole疗效评分为36.7分。对照组9例患者存活,5例死亡,3例死于失血性休克,其中1例死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1例死于严重感染,远期Cole疗效评分为30.6分,2组患者在死亡率、远期疗效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DCO技术干预和骨科专科医生的早期介入提前到事故现场和急诊室阶段,并应用于儿童严重骨盆骨折的临床治疗,强调院前急救和院内处理并重,有利于对患儿进行迅速、有效、旨在抢救生命的整体治疗,能显著提高患儿的生存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江标赵资坚杜建业吴杰邹育才
关键词:儿童骨盆骨折救治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