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伤椎椎弓根植骨及短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研究
- 2015年
- 目的 探讨经伤椎椎弓根植骨及短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08年11月~2014年5月我院收住的6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分别采用经伤椎椎弓根植骨及短钉固定(A组)与传统跨伤椎上下椎4钉固定(B组)治疗,A组30例,B组36例,比较两组术前、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比值和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结果 末次随访时,A组VAS评分为(2.2±0.5)分,显著低于B组的(1.2±0.3)分,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A组伤椎后凸角度矫正角度椎后凸角度矫正角度分别为(21.8±3.6)°、(23.8±2.4)°,均大于B组的(16.5±2.1)°和(17.8±3.8)°,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A组伤椎前后缘高度分别为(5.3±1.5)%和(8.8±2.8)%。均大于B组的(2.2±1.2)%和(3.2±2.1)%。结论 与传统跨伤椎上下椎固定比较,经伤椎椎弓根植骨及短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能有效恢复并维持伤椎高度及稳定性,疗效较好。
- 贾芝和彭炳龙刘健敖沸文毅英
- 关键词:脊柱骨折椎弓根植骨
-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老年患者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被引量:6
- 2023年
- 目的探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老年患者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完成单侧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883例的数据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患者在术后是否出现切口感染分为对照组(未发生切口感染,共872例)和病例组(发生切口感染,共11例)。描述术后发生切口感染患者的具体情况及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老年患者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切口感染的单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结果发生感染的11例中1例为深部感染,采用翻修处理;9例经过抗感染、清创、换药处理后痊愈;1例抗感染治疗后痊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切口感染结果患者的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吸烟情况、罹患糖尿病情况、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情况、手术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手术时间长度、手术失血量的数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较大(OR=1.032),BMI较高(OR=1.018),具有吸烟的习惯(OR=10.114),合并具有糖尿病(OR=5.275),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OR=5.959),手术ASA分级较高(OR=1.059),手术时间较长(OR=1.013),手术失血量较大(OR=1.011)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老年患者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切口感染的风险较高(P<0.05)。结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老年患者接受人工关节置换手术后仍然存在一定的切口感染风险,针对其中的可控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可会有利于控制该种感染的概率,提升手术的成功率及患者的恢复效果。
- 贾芝和何敏胡华平杨慧文敖沸文毅英彭炳龙
- 关键词:骨性关节炎人工关节置换切口感染关节软骨骨质增生
-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腰椎再手术的临床效果观察
- 2016年
- 目的探析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腰椎再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腰椎再手术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所有患者再手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下肢痛VAS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视觉模拟评分法)、腰痛VAS评分及患者满意度进行评价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在再手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下肢痛VAS评分、腰痛VA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优良的患者为19例,患者治疗优良率为95.00%(19/20),与再手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腰椎再手术的临床效果较好,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 敖沸彭小龙贾芝和何敏
-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
- 23例医源性周围神经损伤原因分析及预防体会被引量:3
- 2008年
- 彭炳龙文毅英王俊东敖沸
- 关键词:医源性周围神经损伤
- 杜仲醇提取物对骨关节炎模型大鼠关节软骨的保护被引量:13
- 2022年
- 背景:目前已有研究发现杜仲水提取物对骨关节炎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但是关于杜仲醇提取物对骨关节炎的治疗作用尚未见报道。目的:探究杜仲醇提取物对骨关节炎大鼠的保护作用,以及Janus激酶1(Janus kinase 1,JAK1)/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STAT3)/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3(suppressor of cytokine signaling 3,SOCS3)通路的作用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杜仲醇提取物低、高剂量组,每组10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利用手术横断右膝关节内侧半月板胫骨韧带诱导骨关节炎大鼠模型;杜仲醇提取物低、高剂量组大鼠分别给予50,200 mg/kg的杜仲醇提取物连续灌胃8周治疗。对大鼠进行步态行为测试、缩足机械阈值和缩足热潜伏期的测定;X射线成像评估大鼠关节间隙和软骨表面钙化的变化;检测大鼠血清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番红固绿(Safranin O)染色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大鼠关节软骨病理学变化,并采用国际骨性关节炎研究学会评分系统进行评估;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关节软骨组织中JAK1/STAT3/SOCS3通路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结论:①假手术组大鼠软骨表面光滑;模型组大鼠关节软骨组织破坏严重,软骨表面密度增加,关节间隙变窄;杜仲醇提取物低、高剂量组大鼠软骨损伤明显改善,表面钙化程度减轻;②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国际骨性关节炎研究学会评分、缩足机械阈值、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及基质金属蛋白酶13、JAK1、p-STAT3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步态行为评分、缩足热潜伏期及SOCS3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③与模型组相比,杜仲醇提取物低、高剂量组大鼠国际骨性关节炎研究学会评分、缩足机械阈值、白细胞介素6、白细�
- 杨德猛王长庚胡芯源敖沸
- 关键词:骨关节炎JAK1STAT3SOCS3
- RF钉内固定加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被引量:5
- 2007年
- 目的探讨后路RF钉椎弓根内固定加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效果和治疗原则。方法采用腰椎后路椎管减压、椎弓根复位、内固定同时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患者37例,Ⅰ度滑脱22例,Ⅱ度滑脱13例,Ⅲ度滑脱2例。结果术后随访7~29个月,32例骨性融合,骨性融合率为89.2﹪,临床疗效优良率为86.5﹪。结论治疗腰椎滑脱应遵循减压、复位、固定、融合的原则,RF椎弓根内固定加植骨融合是治疗腰椎滑脱的成熟术式。
- 敖沸刘健彭小龙王俊东周旭东文毅英
- 关键词:RF钉腰椎滑脱植骨融合内固定
- 骨科术后切口感染病原菌的分布与耐药性分析被引量:4
- 2007年
- 目的:研究骨科术后切口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指导抗生素合理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骨科术后切口感染患者临床标本常规病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结果:共调查1385例手术患者,感染89例,感染率6.43%。送检246份标本,分离出病原菌96株,其中革兰阳性菌51株,占53.13%,主要为葡萄球菌;革兰阴性菌44株,占45.83%,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真菌1株,占1.04%。分离菌株对临床常用抗生素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耐药性。结论:骨科术后切口感染病原菌种类多,加强致病菌的分离与耐药性检测,有助于感染的防治。
- 敖沸王斌彭小龙刘健王俊东周旭东文毅英
- 关键词:骨科术后病原菌耐药性
- IL-1β诱导骨关节炎细胞模型中FSTL1蛋白的表达及意义
- 2022年
- 目的探究卵泡抑素样蛋白1(FSTL1)在人关节软骨细胞内的表达情况及意义。方法采用IL-1β刺激人关节软骨细胞24 h建立细胞模型。免疫荧光技术检测FSTL1在正常人软骨细胞内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对IL-1β诱导的人关节软骨细胞FSTL1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在正常人软骨细胞内FSTL1蛋白表达广泛且主要分布在细胞质;Western Blot结果显示,IL-1β诱导的人软骨细胞中FSTL1蛋白表达与正常组相比显著减少(P<0.01)。结论IL-1β诱导显著抑制人关节软骨细胞FSTL1蛋白表达,FSTL1可能是骨关节炎治疗的关键靶点。
- 敖沸杨德猛陶凌凤胡华平贾芝和何敏杨慧文
- 关键词:人关节软骨细胞
-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被引量:6
- 2006年
-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内固定加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效果和治疗原则。方法:采用腰椎后路椎管减压、椎弓根复位、内固定同时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患者57例,其中Ⅰ型21例,Ⅱa3例,Ⅱb2例,Ⅱd31例,Ⅰ度滑脱27例,Ⅱ度滑脱28例,Ⅲ度滑脱2例。结果:术后随访7~37个月,52例骨性融合,骨性融合率为91.2%,临床疗效优良率为86.4%。结论:治疗腰椎滑脱应遵循减压、复位、固定、融合的原则,后路椎弓根内固定加植骨融合是治疗腰椎滑脱的成熟术式。
- 刘健周初松靳安民彭小龙周旭东敖沸王俊东
- 关键词:椎弓根螺钉腰椎滑脱植骨融合内固定
- 基于有限元分析3D重建技术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 2022年
- 目的:基于有限元分析3D重建技术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10月萍乡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19年1月-2020年6月43例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2020年7月-2021年10月37例采用基于有限元分析3D重建技术的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健侧和患侧下肢长度差、植骨愈合、假体位置、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及疗效。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健侧和患侧下肢长度差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植骨愈合率和假体位置吻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Harris评分均高于术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有限元分析3D重建技术在髋关节置换术应用过程中可有效分析假体-骨界面的应力特征,并利用有限元分析的应力特征对假体进行再优化设计,显著提升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应用质量。
- 胡华平彭炳龙文毅英敖沸杨慧文
- 关键词:有限元分析髋关节置换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