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振国
- 作品数:24 被引量:84H指数:8
- 供职机构: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政治法律更多>>
- 清代恩丰仓考略
- 2018年
- 为严肃宫规,加强对太监的管理,乾隆二十八年经内务府奏请,于紫禁城外东北角围房设置恩丰仓,用以贮放太监等需用粮米。该仓共有大小仓厫12座74间,官厅5间,档案房5间,共84间。平时,内务府派遣监督、看守,使役人员分掌仓务、监守仓粮、负责洒扫等事;每届三年,钦遣大员查验一次,形成较为严密的管理和监察体系。这是清代仓厫建设史上的重要事件,改变了清代的仓储结构和财政管理体制;也是清宫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强化了宫中内务管理;更是紫禁城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紫禁城建筑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 张振国
- 关键词:紫禁城内务府太监
- 清代地方佐杂官选任制度之变革被引量:8
- 2008年
- 张振国
- 关键词:选任制度清代官员首领别称
- 清末责任内阁人员编制考被引量:2
- 2014年
- 设置责任内阁是清末宪政史和政治史上的一件大事,影响既深且远。因关注点不同,兼之资料方面的限制,学界对责任内阁人员编制情况论述较少。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档案考证,责任内阁由四类官员组成,分别为高级官员、次高级官员、中级官员和下级官员。官员的级别不同,其来源、职掌、数额和结构迥异。通过精算和估量可知,四级官员之总和达640人之多,规模庞大,编制复杂。考证清末责任内阁人员编制不仅有裨于准确把握责任内阁的性质,而且有助于了解责任内阁在民国初年之承续。
- 张振国
- 关键词:清末责任内阁
- “三年准调、五年准升”之例:清代外官久任制度考论被引量:9
- 2018年
- "三年准调、五年准升"之例,是乾隆年间清廷为限制外官频繁更调而制定的一项期望官员久任的政策。这对于规范督抚的题调行为,改变地方朝令夕改、官不久任的现象,具有重要意义。然颁行不久,即因外省频请拣发,被迫修改,允许将年例不符之人专折奏闻,为督抚的肆意题调创造了条件。这其中有人事环境之使然,亦有督抚主观因素的作用,而弊病之根源,则在于高度集权的专制体制。
- 张振国
- 关键词:外官选任官僚政治
- 论清代朝阳地区行政建置之演变被引量:1
- 2015年
- 位于辽宁省西北部的朝阳地区,因地理位置特殊,多民族杂居,是清代行政建置变化较为剧烈的地区之一。以时间和变化特征为准,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从天聪至康熙朝为第一阶段,处于蒙古地界,实行盟旗制度;从雍正至乾隆中期为第二阶段,设置理事厅,初创蒙汉分治的二元管理体制;从乾隆后期至光绪末年,改厅设县,正式订立二元管理体制;从光绪末至清亡,撤县改府,由县级政区升级为统县政区,奠定现今朝阳地市级之行政体制。
- 张振国
- 关键词:清代行政建置
- 清前期文官职缺之分配及其变化被引量:1
- 2015年
- 职缺分配制度,是清朝统治者统治策略和人事管理理念的集中体现,随着形势的变化逐渐调整。入关之初,为保障和均衡以满族为主体的旗人的入仕权益,笼络汉人巩固统治,将职缺分为旗人官缺和汉缺,并将旗人官缺分为旗缺、翼缺和公缺。这种划分职缺的方式,对于清初政权的稳固起到重要作用,但也造成冗员众多,官员素质低下。为解决这一弊端,清廷一方面将汉军缺裁并汉缺,提高行政效率,另一方面将旗缺、翼缺改为公缺,提高官员的素质,使职缺分配制度确定下来。
- 王月张振国
- 关键词:清代
- 再论清代的举人大挑制度被引量:7
- 2012年
- 《历史档案》2011年第1期发表马镛的《清代的举人大挑制度》一文,对清代举人大挑制度形成的时间、原因、过程、操作办法、实施效果以及局限等方面,做了较为详细的梳理。但尚有一些问题,未能深入。本文试就大挑制度定制前举人入仕之法、"大挑"一词的确定以及大挑举人的出路和甄别等问题进行论述,以期对清代举人大挑制度之研究有所补充。
- 张振国王月
- 关键词:清代科举举人
- 清代内务府官制的复杂性及其特点被引量:6
- 2008年
- 内务府是清代职掌独特的衙门,负责宫廷、皇室的各种事务和上三旗包衣之政令。其机构庞杂,官制异常复杂。在设官上,不仅文武官俱设,而且有互兼及混乱现象;其品级的划分,不仅与外朝职官的九品十八级制有一定的区别,而且同一名称之职官,在不同档次、不同性质的机构中,品级不同。在选任上,又根据官员身份的差异、选官主体的不同和任官方式的差别,把职官划分各种不同性质的官缺,予以区别对待。
- 杜家骥张振国
- 关键词:内务府
- 论清代“冲繁疲难”制度之调整被引量:14
- 2014年
- 雍正九年,经广西布政使金鉷奏请,清廷制定了"冲繁疲难"制度。这不仅为划分地方官缺等级提供了一套全面、合理的操作标准,使延续近两千年的地方行政等级制度臻于完善,也对清代地方道、府、厅、州、县官员的选任、行政素质的改善以及选任权力的分配,产生深远影响。任何制度的形成均有一个调整完善的过程,"冲繁疲难"制度亦不例外。除单个省份不定时期的"个别调整"外,由朝廷颁布谕旨,下令各省"统一调整"者就有三次,分别发生在雍正十二年、乾隆六年和乾隆十二年。除了时间上的不同,三次调整在原因、内容、过程及特点等方面亦迥然有别。这是"冲繁疲难"制度从初定走向成熟的动态变化过程。而"互换"条例的订立,又为维持选任制度和权力分配的动态平衡奠定了制度基础。
- 张振国
- 关键词:选任
- 清代文官选任制度被引量:5
- 2008年
- 官员的选任制度主要包括选举途径、授官方式和其他相关制度等三个方面。就清代文官而言,选举途径有科举、学校、荫生、捐纳、荐举等;授官方式分别为月选、拣选、开列等;其他相关制度中,最重要的是回避制度。
- 张振国
- 关键词:清代选举回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