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屠士行

作品数:18 被引量:133H指数:6
供职机构:杭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5篇肝炎
  • 12篇病毒
  • 10篇病毒性
  • 9篇毒性肝炎
  • 9篇病毒性肝炎
  • 6篇慢性
  • 4篇血清
  • 3篇毒性
  • 3篇乙型
  • 3篇疗效
  • 3篇干扰素
  • 3篇肝硬化
  • 2篇胆红素
  • 2篇性病
  • 2篇性病毒性肝炎
  • 2篇乙型肝炎
  • 2篇重症肝炎
  • 2篇戊型
  • 2篇戊型肝炎
  • 2篇疗效观察

机构

  • 16篇杭州市第六人...
  • 2篇长春市心理医...
  • 1篇浙江大学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 1篇浙江省卫生防...
  • 1篇浙江医科大学...

作者

  • 18篇屠士行
  • 6篇娄国强
  • 5篇吴惟一
  • 4篇过建春
  • 3篇陈素莲
  • 3篇邵芯仪
  • 2篇吴唯一
  • 2篇龚慕瑜
  • 2篇郑祖厚
  • 2篇赵灏
  • 2篇卢德荣
  • 2篇叶欣
  • 2篇朱秀亚
  • 2篇高敏
  • 1篇丁汉臣
  • 1篇陈志和
  • 1篇庄辉
  • 1篇陈伟平
  • 1篇陈洁
  • 1篇何健军

传媒

  • 5篇中西医结合肝...
  • 2篇浙江预防医学
  • 1篇中华实验和临...
  • 1篇中国针灸
  • 1篇浙江中医学院...
  • 1篇浙江医学
  • 1篇中华传染病杂...
  • 1篇肝脏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公共卫生
  • 1篇肝脏病杂志
  • 1篇抗感染药学

年份

  • 2篇2003
  • 3篇2002
  • 1篇2001
  • 1篇2000
  • 3篇1997
  • 1篇1996
  • 4篇1995
  • 2篇1994
  • 1篇1987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甘草甜素治疗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60例被引量:2
1994年
我院自1980年研制成功甘草甜素,用于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在降酶、改善肝组织病理变化方面取得了显著疗效。近年来,我们用大剂量甘草甜素治疗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60例,也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 本文病例系我院住院病人,经临床、生化确诊为淤胆型肝炎。血清总胆红素>171μmol/L,直接胆红素>40%,总胆固醇及碱性磷酸酶明显增高,凝血酶原活动度>40%,或<40%用维生素K_1治疗3~5天恢复到>40%者。 治疗组:男性52例,女性8例,年龄17~56岁,平均42岁,血清病毒学示甲型肝炎4例,慢性活动型乙肝49例,戊型肝炎7例;
过建春高敏丁汉臣屠士行
关键词:甘草甜素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
小儿严重肝病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附7例临床分析
陈志和屠士行
关键词:L型菌肝昏迷腹膜炎细菌病氨苄青霉素
脂肪肝形成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1
2002年
潘红英施军平傅晓晴郭小凤屠士行娄国强
关键词:脂肪肝病因疾病预防肝组织活检
老年人戊型肝炎临床分析被引量:8
2003年
赵灏蒋兰英屠士行
关键词:戊型肝炎老年人
血清ALT水平与拉米夫定抗病毒疗效的关系被引量:2
2003年
目的 探讨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中ALT水平与抗病毒疗效的关系。方法 将4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入组前血清ALT水平高低分为酶正常组(ALT≤50u·L-1)酶异Ⅰ组(ALT51~100u·L-1)、酶异Ⅱ组(ALT101~200u·L-1)、酶异Ⅲ组(ALT>200u·L-1)。分别在治疗后6mo和12mo观察HBVDNA阴转、HBeAg转阴和HBeAg血清转换情况和ALT复常率。对使用拉米夫定后合并用降酶药和不合并降酶药6mo和12mo后HBV DNA阴转、HBeAg阴转和HBeAg血清转换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1、拉米夫定治疗12mo后HBV DNA阴转率达91.7%,HBeAg阴转率达25%,HBeAg血清转换率达20.8%;各组比较,酶异Ⅱ组HBeAg阴转和HBeAg血清转换率分别达53.3%和46.7%,高于酶异Ⅰ组和酶正常组(p<0.01)。2、拉米夫定治疗12mo,ALT复常率达62.2%,其中酶异Ⅱ组复常率达80.0%,明显高于酶异Ⅰ、Ⅲ组(p<0.05)。3、拉米夫定治疗后12mo不合并降酶药组HBeAg阴转率和HBeAg血清转换率分别达31.4%和25.7%,明显高于合并降酶药组(p<0.01)。结论 对HBeAg阳性、HBV DNA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更适合抗病毒治疗的是ALT>100u·L-1的患者;在抗病毒治疗时不主张同时使用降酶药。
卢德荣吴惟一娄国强屠士行龚慕瑜
关键词:拉米夫定乙型肝炎疗效
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水平观察
1995年
为探讨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肿瘤坏死因子(TNF)水平,本文对1993年10月至1994年9月收治的68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血清作了TNF检测,旨在监察病毒性肝炎的病情变化,便于进一步施治。现就检测结果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患病组68例中男57例,女11例;年龄12~65岁,其中急性甲型肝炎(AHA)16例,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CAH)34例,乙型重型肝炎(FH)9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LC)9例。诊断依据1990年第六次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择健康者30人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6人,女14人,年龄19~59岁。
郑祖厚叶欣卢德荣屠士行吴唯一
关键词:病毒性肝炎肿瘤坏死因子血清检验
乙型脑炎的实验诊断及有关问题的探讨被引量:1
1994年
实行计划免疫以来,乙脑等传染病的发病率显著下降,但每年仍然有少量的散发病例出现,大多为10岁以下儿童,其中有些过去曾接种过乙脑疫苗。在乙脑流行季节也同时存在其它散发的病毒性脑炎,须进行仔细鉴别。 现就1991~1992年乙脑流行季节本院收治的乙脑和其它病毒性脑炎病人的实验诊断和有关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钟银德矛葆龙屠士行邵芯仪杨天芝
关键词:病毒性脑炎乙型脑炎乙脑疫苗预防接种计划免疫传染病防治法
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在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血清水平研究被引量:2
1995年
以抗体双夹心酶标法检测129例病毒性肝炎和乙肝后活动性肝硬化患者的血清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水平。发现重型乙型肝炎>急性肝炎>乙肝后活动性肝硬化>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慢性迁延性乙型肝炎,并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和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且急慢性肝炎SIL─2R均和病人血清ALT成正相关。
郑祖厚叶欣娄国强屠士行吴唯一邢美园
关键词:病毒性肝炎白细胞介素-2受体免疫反应
病毒性肝炎多重感染
1995年
笔者从1994年1月~12月从本院的住院病例中检出病毒性肝炎多重感染48例,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 1.病例:本组病例中男性31例,女性17例,年龄20~69岁,平均38.3岁,其中20~39岁27例,占56.2%。急性肝炎16例,慢性迁延性肝炎3例,慢性活动性肝炎20例,重症肝炎9例(亚重肝2例,慢重肝7例)。 临床和病原学分型均符合1990年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的诊断标准。EB病毒、CMV(巨细胞病毒)感染须具备血清抗EBV—IgM和/或抗CMV—IgM阳性。
屠士行王锦玲
关键词:病毒性肝炎重症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病原学检测EB病毒病原学分布
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肠道的通透性被引量:53
2002年
目的 探讨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与肠道通透性的关系。方法 参照Holt等的方法测定96例肝硬化患者血清中二胺氧化酶 (DAO)活性 ;并用气相色谱法测定服用乳果糖、甘露醇后在尿中的分泌率 ,用以评价患者肠黏膜的组织结构及其功能。结果 患者Child +Pugh分级各组中DAO的活性和乳果糖 /甘露醇 (L/M)比值与对照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DAOA级 4 .6 8± 0 .97,B级 6 .0 5± 1.0 2 ,C级7.80± 1.34比 3.98± 0 .93,P <0 .0 5~ 0 .0 0 5 ;L/MA级 0 .0 39± 0 .0 0 7,B级 0 .0 6 8± 0 .0 12 ,C级 0 .119±0 .0 2 3比 0 .0 33± 0 .0 0 4 ,P <0 .0 5~ 0 .0 0 5 )。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SBP)组与非SBP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DAO 7.6 7± 3.0 3比 4 .96± 0 .95 ,P <0 .0 0 5 ;L/M 0 .10 7± 0 .0 6 0比 0 .0 4 2± 0 .0 0 7,P <0 .0 0 5 ) ;非SBP组与对照组间差异亦具有显著性 (DAO 4 .96± 0 .95比 3.98± 0 .93,P <0 .0 5 ,L/M 0 .0 4 2± 0 .0 0 7比0 .0 33± 0 .0 0 4 ,P <0 .0 5 )。结论 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肠道黏膜受损是导致SBP的主要原因之一 ,测定病毒性肝硬化患者血清中DAO活性及尿中L/M比值可以探知肠黏膜结构及其功能有无损害。
赵灏李晓欧王佩娄国强陈伟平屠士行赵国根
关键词:肝硬化肠道通透性病毒性肝炎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