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畏

作品数:10 被引量:13H指数:3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环境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篇动力工程及工...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电气工程
  • 1篇哲学宗教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文学

主题

  • 2篇信息共享
  • 2篇信息共享系统
  • 2篇生态
  • 2篇生态与环境
  • 2篇可持续发展
  • 2篇监测系统
  • 2篇共享系统
  • 1篇电力
  • 1篇电力系统
  • 1篇电网
  • 1篇以太
  • 1篇以太网
  • 1篇灾害
  • 1篇灾害监测
  • 1篇智能控制
  • 1篇认识论
  • 1篇水轮
  • 1篇水轮机
  • 1篇水轮机组
  • 1篇能源

机构

  • 10篇武汉大学

作者

  • 10篇吴畏
  • 6篇张焱
  • 2篇甘世超
  • 1篇胡定辉
  • 1篇徐智

传媒

  • 3篇仪器仪表学报
  • 2篇中国仪器仪表...
  • 1篇水电能源科学
  • 1篇低压电器

年份

  • 1篇2008
  • 1篇2004
  • 4篇2002
  • 2篇2001
  • 1篇1999
  • 1篇1989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模糊智能控制的变桨距风轮机桨距控制被引量:4
2008年
给出了风轮机桨距控制系统仿真,对风轮机模型采用BP神经网络逼近、控制器采用模糊智能控制。经风速阶跃响应的仿真结果表明,基于模糊控制技术的风轮机桨距控制可实现高于额定风速时的功率控制,转速响应调节时间短、超调量小、振荡少、变桨机构动作稳定、调节过程无反复抽动。
徐智吴畏
关键词:功率控制模糊控制
实践合理性研究
吴畏
关键词:认识论
对建设中国生态与环境动态监测系统的建议被引量:1
2001年
中国至今尚没有覆盖全国的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系统和网络 ,缺少关于人类—资源—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长序列系统基础资料 ,也致使中国生态、环境的变化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缺乏科学的认识。本文针对这个现状阐述了建立中国生态与环境动态监测系统的意义、目的、目前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最后对此提出了具体建议。
张焱吴畏甘世超
关键词:生态监测系统
对建立环境与灾害监测信息共享系统的建议
提出了我国应建立环境与灾害监测信息共享系统的建议.阐述了建立环境与灾害监测信息共享系统的意义.分析了国内外环境与灾害监测信息共享系统的发展概况,提出了对建立该系统的建议.
张焱吴畏
关键词:信息共享系统环境监测灾害监测
文献传递
对建设中国生态与环境动态监测系统的建议
中国至今尚没有覆盖全国的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系统和网络,缺少关于人类—资源—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长序列系统基础资料,也致使中国生态、环境的变化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缺乏科学的认识。本文针对这个现状阐述了建立中国生态与环境动态监...
张焱吴畏甘世超
关键词:生态监测系统
文献传递
IRP/DSM技术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提出运用综合资源规划方法(IRP)与需求方管理(DSM)技术可以增加电力公司和电力用户的经济效益.对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并对此进行了分析论证.最后提出了一些建议.
吴畏张焱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综合资源规划能源管理
文献传递
水轮机组合自校正控制器研究
吴畏
关键词:水轮机自校正
IRP/DSM技术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2002年
提出运用综合资源规划方法(IRP)与需求方管理(DSM)技术可以增加电力公司和电力用户的经济效益,对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并对此进行了分析论证,最后提出了一些建议。
吴畏张焱
关键词:IRPDSM可持续发展
对建立环境与灾害监测信息共享系统的建议被引量:3
2002年
提出了我国应建立环境与灾害监测信息共享系统的建议。阐述了建立环境与灾害监测信息共享系统的意义,分析了国内外环境与灾害监测信息共享系统的发展概况,提出了对建立该系统的建议。
张焱吴畏
关键词:信息共享系统
嵌入式以太网在微机继电保护装置中的应用被引量:5
2004年
回顾了变电站自动化系统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从通信距离、通信速率、节点数等方面对串行通信技术和现场总线技术进行了比较,并提出了一种继电保护中以太网通信的接口电路的软,硬件设计方案。该方案选用内置因特网和以太网协议族的W3100A芯片,减少了软件协议的编写,而且传输速率高、工作方式灵活。所有芯片的电压等级均为3.3 V,功耗低、实用性强。
胡定辉吴畏
关键词:电力系统电网微机继电保护装置嵌入式以太网现场总线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