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芳华
- 作品数:12 被引量:30H指数:4
- 供职机构: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的诊断价值被引量:6
- 1994年
- 用国产第二代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检测试剂盒检测了296例临床血清标本以及28例供血者血清标本。并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了这些标本的丙型肝炎病毒(HCV)RNA,以了解抗-HCV检测对HCV感染的诊断价值。同时探讨其在供血员筛选中的应用价值。结果在临床标本中,抗-HCV阳性者有81.1%HCVRNA阳性。抗-HCV阴性者有21.7%HCVRNA阳性。但是28例抗-HCV阴性的供血者HCVRNA全部阴性。提示:抗-HCV阳性对于HCV感染的诊断价值很高。临床怀疑为HCV感染而进行检测的血清标本即使抗-HCV阴性,也不能除外HCV感染。用抗-HCV筛选供血者可能使供血中HCVRNA阳性率大大降低。
- 刘芳华田庚善傅希贤
- 关键词:丙型肝炎丙型肝炎病毒抗体
- 静脉药瘤者HCV感染与基因分型被引量:3
- 1995年
- 静脉药瘤者HCV感染与基因分型顾秀华,高连相,刘芳华,潘常忠,李成芸,杨永梅本文作者对60例静脉药瘾者HCVRNA阳性血清5'非编码区(5'NC)逆转录─套式─聚合酶链反应(RT-nested-PCR)产物,用限制性内切酶技术进行基因分型,现将结果报...
- 顾秀华高连相刘芳华潘常忠李成芸杨永梅
- 关键词:丙型肝炎麻醉剂中毒基因分型
- 5'非翻译区在丙型肝炎病毒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1
- 1998年
- 全长的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组约9.4kb,5′非翻译区(5′UTR)仅占其中极少的一部分,约324~341个bp。对该区的结构分析提示,HCV5′UTR可能参与HCV的复制和表达调控。业已发现,5′UTR具有启动病毒多蛋白翻译的重要功能[1],...
- 李勇年斯崇文刘芳华
- 关键词:丙型肝炎病毒基因诊断基因治疗
- 国产血制品HCV RNA及抗-HCV检测被引量:7
- 1994年
- 国产血制品HCVRNA及抗-HCV检测刘芳华,田庚善,傅希贤,席宏丽输用来源于多个供血者的混合血制品发生输血后非甲非乙型肝炎(PT-NANB)的比例高达10%左右。而PT-NANB有80%左右是由HCV感染引起的。本文报告国产血制品中HCVRNA和抗...
- 刘芳华田庚善傅希贤席宏丽
- 关键词:血液制品丙型肝炎HCVRNA
- 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5’非编码区酶切分型研究被引量:6
- 1994年
- 对105例HCVRNA阳性标本用Sau3AⅠ和HaeⅢ两种酶对其5’NC区扩增产物进行酶切。结果呈现4种酶切类型。对不同酶切类型的扩增产物进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不同酶切类型的扩增产物都源于HCV,核酸序列中的酶切点与酶切结果完全吻合。对文献中已经确定基因型的33株HCV作了比较,分析了酶切类型与基因型的关系。发现对HCV5’NC区-297至-41片段PCR扩增产物用这两种酶分别酶切,可以把HCV按Chan氏分型(1992)分为1、2、3三组。本文105例标本,1组(包括Ⅰ、Ⅱ型)占82.9%,2组(包括Ⅲ、Ⅳ型)占15.2%,1、2组混合占1.9%,未发现3组。其中以1组(Ⅱ型)为最多,但不超过69.5%。
- 刘芳华田庚善傅希贤
- 关键词:丙型肝炎病毒酶切
- 丙型肝炎诊断方法的研究概况被引量:1
- 1993年
- 本文对丙型肝炎病毒第一代抗-HCV检测,重组免疫印迹法(RIBA),第二代抗-HCV检测,IgM抗-HCV检测,PCR检测HCV RNA,肝细胞内的HCV抗原检测,肝细胞HCV RNA检测,分泌物中的HCV RNA检测,以及精子细胞中的HCV检测等最新进展作了综述,并对这些方法的使用价值和临床意义作了述评.
- 刘芳华田庚善傅希贤
- 关键词:丙型肝炎
- 体外诱导LAK细胞活性方法及其意义
- 1997年
- 目的:比较不同诱导方法对LAN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方法: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用重组白细胞介素-2(rIL-2)体外诱导LAK细胞,采用3H-TdR释放法测定LAK活性。结果;(1)PBMC诱导3h后,LAK活性高于或至少不低于24~72h者;(2)PBMC诱导3h后洗去游离的rIL-2,并不影响继续诱导LAN细胞活性;(3)PBMC分离后以清洗2次为佳;(4)PBMC用正常人血浆培养比用肝炎病人自体血浆培养诱导的LAK活性高。结论:在本试验系统中,PBMC分离后,清洗2次,以正常人血浆经IL-2诱导3h为最佳回输条件。
- 于敏刘芳华田秀兰斯崇文
-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2杀伤细胞淋巴因子激活肝炎
- 精细胞及血单个核细胞中丙型肝炎病毒RNA及其负链检测被引量:4
- 1994年
- 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对8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血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精液和精细胞中的正链和负链丙型肝炎病毒(HCV)RNA进行检测,以了解HCV在肝外细胞中是否存在,有否复制。结果血浆中正链HCVRNA均阳性,而负链HCVRNA全部阴性;PBMC中正链HCVRNA阳性者5例,其中2例检出负链HCVRNA。在3例留取精液的患者中1例精液和精细胞中检出正链HCVRNA。精细胞未次洗液HCVRAN阴性,精细胞负链HCVRNA阴性。上述结果提示:(1)血浆中可能仅有正链HCVRNA存在;(2)HCV可在PBMC中存在,并可能在其中复制;(3)精液中有HCV存在,因此通过性交传播丙型肝炎的可能性确实存在。
- 刘芳华田庚善傅希贤
- 关键词:丙型肝炎病毒白细胞精细胞
- 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方法评价被引量:4
- 1995年
- 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方法评价刘芳华,田庚善,傅希贤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组的变异很大。根据HCV基因组核酸序列的差异,对HCV进行了基因分型。有人发现,HCV不同基因型与HCV感染的地区分布、临床表现、预后、以及对干扰素等治疗的反应等可能具有某种...
- 刘芳华田庚善傅希贤
- 关键词: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基因分型
- 丁型肝炎病毒中国湖南株高变区部分序列分析
- 1995年
- 用耐高温逆转录以及套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对HDV中国湖南株基因组高变区1642~417片段(D1),以及保守区681~895片段(D3)进行扩增,用荧光法直接测序,对其进行序列分析。D1片段除去引物外可判读222nt(1662~197),D3片段除去引物还有176nt(701~875)。两段序列分别与美国株、意大利株、日本株以及中国河南株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中国湖南株高变区1662~197片段(D1)与日本株的同源性仅为44.06%,与意大利株的同源性相对较高,但也仅为72.57%。日本株在该片段的同源性特别低,而中国河南株在该片段的同源性并不特别低。各株之间在该片段的同源性仅为44.06%~72.56%,说明HDV基因组1662~197片段是高变区。中国湖南株D1片段与其它各株的同源性为44.06%~72.57%,且与中国河南株同源性也仅为62.61%,提示中国湖南株可能系一新的亚型。各株之间在701~875片段(D3)的同源性较高,中国湖南株与意大利株更为接近(93.03%),而与中国河南株(91.82%)、美国株(89.54%)和日本株(89.54%)的同源性相对较低。各株之间的同源性比较接近,提示HDV基因组701~875片段是相对保守区。同源性的高低与地理位置分布不一致,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 刘芳华傅希贤田庚善陈梅龄
- 关键词:丁型肝炎病毒聚合酶链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