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农业大学农业部作物细胞遗传重点开放实验室
- 作品数:49 被引量:756H指数:17
- 相关作者:陈文品储诚艮俞益师丽华李新燕更多>>
- 相关机构:山东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农药学系山东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安徽农业大学生物技术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将野生二粒小麦的大粒和籽粒高蛋白质含量性状向普通小麦转移被引量:17
- 2001年
- 将引自以色列的 4份野生二粒小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回交。从F5、BC1F4 、BC2 F3 代中选出的 12 8个外部形态性状已基本稳定的株系中 ,选出千粒重高于对应普通小麦亲本 (扬麦 5号和扬麦 15 8) 5g以上的株系 17个 ,籽粒蛋白质含量比普通小麦亲本高 4%以上的株系 12个 ,其中有 5个株系的千粒重和籽粒蛋白质含量均显著高于普通小麦。表明野生二粒小麦可用于提高普通小麦栽培品种千粒重和籽粒蛋白质含量 。
- 储诚艮冯祎高陈佩度
- 关键词:野生二粒小麦千粒重籽粒蛋白质含量小麦改良
- 莜麦与野红燕麦杂交的细胞遗传学研究被引量:6
- 1998年
- 为将野红燕麦(AvenasterelisL)的高蛋白、抗蚜、抗锈病等优点导入莜麦(AvenanudaL),进行莜麦与野红燕麦的杂交研究。A.nuda×A.sterelis杂交(48朵小花),获得1个幼胚和4粒种子,杂交结实率10.4%,F1自交结实率48.1%。杂种F1在穗型、外稃、芒性、茎节部性状等方面与母本莜麦存在显著差异,来自野红燕麦的野生性状,如外稃绒毛、曲强芒、落粒性等均说明F1是真杂种。A.nuda×A.sterelis杂种F1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构型为0.94Ⅰ+7.32Ⅱ+11.74○Ⅱ+0.94Ⅲ+0.03Ⅳ,表明莜麦与野红燕麦亲缘关系很近,可能仅1~2对染色体有较大差异。同工酶分析结果显示,杂种F1的叶片酯酶带型与母本有明显差异,兼具父本谱带特征。对野红燕麦抗蚜特性研究表明,该性状能够遗传。F1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配对率高,且F1结实率较高,因而可以有效实现基因转移。
- 俞益陈佩度刘大钧
- 关键词:燕麦种间杂交细胞遗传学分析
- 植物可转化基因组文库的发展和应用被引量:2
- 1999年
- 在基因克隆时,如应用通常的一些基因组文库如YAC、BAC 和PAC 等进行目的基因的筛选,在获得候选克隆后,通常进行亚克隆,然后对每个亚克隆逐一进行基因功能互补试验,不仅工作量大,而且有遗漏的可能。近年来,对一些通常的基因组文库载体进行改建,已发展了既可用于克隆,又能直接进行转化的载体,这将大大方便大片段DNA的转移。
- 方玉达刘大钧
- 关键词:根癌农杆菌基因组文库
- 利用染色体C-分带和双色荧光原位杂交技术鉴定普通小麦-黑麦-簇毛麦双重易位系1RS·1BL,6VS·6AL被引量:30
- 2001年
- 为改进小麦-黑麦 1RS· 1BL易位系的抗病性,丰富栽培小麦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本文通过1RS·1BL与6VS·6AL易位系杂交,在后代中利用染色体CW带技术从杂种F2中鉴定出小麦-黑麦-簇毛麦双重易位纯合体 1RS· 1BL,6VS· 6AL(2n= 42),PMC MI染色体平均构型为19.14 +1.86 ,表明该易位系具有良好的细胞学稳定性;利用生物素和地高辛分别标记的黑麦和簇毛麦基因组DNA为探针进行双色荧光原位杂交,在RTC和PMC中均清晰地观察到呈黄绿色的黑麦染色质和呈红色的簇毛麦染色质,小麦染色质呈蓝色,进一步证实了C-分带结果。该易位系育性正常,并具有良好的农艺性状和白粉病抗性,是同时利用1RS·1BL和6VS·6AL易位染色体进行小麦品种改良和遗传研究的有用种质。
- 丌增军刘大钧陈佩度
- 关键词:C-分带双色荧光原位杂交染色体
- 小麦-簇毛麦6VS/6AL易位系叶片cDNA文库构建及鉴定被引量:6
- 2001年
- 用表达型质粒载体pSPORT 1构建了经白粉菌 (Erysiphegraminis)诱导 48h和未经诱导的小麦 簇毛麦 6VS/ 6AL易位系(Triticumaestivum Haynaldiavillosatranslocationline)叶片cDNA文库各一个。文库宿主菌为E .coliDH10B。非诱导文库包含约 5 0万个重组cDNA克隆 ,平均插入片段为 1 2 5kb ,主要分布在 40 0bp~ 2 2kb。诱导文库包含约 30万个重组cDNA克隆 ,平均插入片段 1 2kb。用克隆的病程相关基因 (pathogenesisrelatedgene) 小麦类甜蛋白基因pWIR作探针 ,进行杂交筛库 ,杂交信号明显 。
- 牛吉山于玲陈佩度刘大钧
- 关键词:CDNA文库白粉病基因克隆抗病基因
- 甘青地区四倍体小麦染色体C-带多态性被引量:8
- 2003年
- 对来自甘肃、青海地区的5个圆锥小麦(Triticum turgidum L.)地方品种进行了染色体C-分带研究。结果表明,2AL上的强端带和3BL上的强端带为此类材料所特有的带,区别于其它地方的圆锥小麦地方品种。5个圆锥小麦地方品种C-带在某些染色体上存在一定的多态性,其中黑芒白麦比其它4个品种C-带多态性较高,表明黑芒白麦与其它4个品种之间存在有较大的遗传分化。与普通小麦比较,揭示这5个品种多个染色体与普通小麦AB组染色体带型存在显著多态。
- 窦全文陈佩度
- 关键词:圆锥小麦
- 小麦赤霉酸不敏感基因Gai3的遗传研究被引量:5
- 1999年
- 以小麦Rht3的两个株高等基因系及其BC23F2分离群体为材料,分析了与Rht3矮秆基因连锁的赤霉酸不敏感基因Gai3的遗传规律及其与Rht3的遗传关系。结果表明:赤霉酸不敏感性由单个显性基因控制,F2分离比率为3∶1(不敏感∶敏感),非常符合χ2测验。Gai3基因与Rht3基因连锁紧密,交换值为0.060±0.012和0.055±0.013。
- 万平齐莉莉陈佩度赵寅槐赵寅槐刘大钧
- 关键词:小麦赤霉酸矮秆基因育种
- 大赖草和新麦草物种专化DNA重复序列研究 Ⅱ 在小麦族中分布的多态性被引量:5
- 1999年
- 大赖草和新麦草中克隆的5个DNA重复序列与小麦族不同物种DNA进行Southern杂交。结果表明,这5个重复序列在Leymus属(赖草属)和Psathyrostachys属(新麦草属)中的丰度与小麦、大麦和黑麦相差悬殊,可以作为这2个属染色体的分子标记检测其导入小麦、大麦和黑麦后的踪迹,尤其是pLr647对这2个属专化性更强,应优先选用。另外,结合本研究结果对小麦族有关种属染色体组的进化问题进行了讨论。
- 柴守诚刘大钧陈佩度李万隆齐莉莉曹明树刘金元
- 关键词:大赖草新麦草小麦族DNA重复序列多态性
- 草莓属低倍性野生资源在育种中利用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4
- 2003年
- 草莓低倍性野生种中蕴藏着丰富优良性状的基因资源,由于染色体倍性差异,将野生低倍性种质优良性状基因向栽培种凤梨草莓转移存在一定障碍。对采用有性杂交结合染色体加倍、原生质体培养和体细胞融合获得种间杂种的技术作了综述,并对种间杂交后代的鉴定作了简介,同时展望了我国原产草莓低倍性野生种质导入栽培品种的意义和技术途径。
- 马鸿翔陈佩度
- 关键词:草莓野生种质远缘杂交
- 小麦-黑麦复杂易位系1RS.7DS,1BL.7DL的测交证据及小麦-黑麦-簇毛麦三重易位系1RS.7DS,1 BL.7DL,6VS.6AL的选育(英文)
- 本研究综合利用染色体C-分带、多色GISH技术结合染色体配对分析进一步证实冬小麦种质“矮孟牛”V型包含小麦-黑麦复杂易位1RS.7DS,1BL.7DL。在“矮孟牛”V型与92R137(含6VS.6AL)的杂种F1中出现预...
- 亓增军庄丽芳刘大钧陈佩度
- 关键词:小麦黑麦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