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西昌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

作品数:160 被引量:1,275H指数:14
相关作者:李小芳更多>>
相关机构: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软件工程学院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农业科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0篇期刊文章
  • 10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2篇环境科学与工...
  • 25篇农业科学
  • 23篇经济管理
  • 15篇文化科学
  • 11篇天文地球
  • 5篇生物学
  • 4篇医药卫生
  • 4篇理学
  • 3篇化学工程
  • 3篇轻工技术与工...
  • 3篇历史地理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社会学
  • 1篇政治法律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15篇土壤
  • 11篇课程
  • 10篇教学
  • 8篇地理
  • 8篇乡村
  • 7篇思政
  • 7篇土壤侵蚀
  • 7篇重金
  • 7篇重金属
  • 7篇污染
  • 7篇废水
  • 6篇生态环境
  • 6篇扶贫
  • 5篇动力学
  • 5篇生计
  • 5篇探测器
  • 5篇钢渣
  • 5篇GIS
  • 4篇植被
  • 4篇贫困

机构

  • 150篇西昌学院
  • 18篇成都信息工程...
  • 14篇北京市社会科...
  • 7篇电子科技大学
  • 7篇中国科学院
  • 6篇成都理工大学
  • 5篇四川农业大学
  • 4篇绵阳师范学院
  • 4篇中国科学院大...
  • 4篇四川省农业农...
  • 3篇内江师范学院
  • 3篇马来西亚博特...
  • 3篇学研究院
  • 2篇安徽财经大学
  • 2篇兰州大学
  • 2篇南昌大学
  • 2篇长安大学
  • 2篇云南师范大学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西南科技大学

作者

  • 14篇何仁伟
  • 10篇何磊
  • 7篇李玉霞
  • 7篇刘盛余
  • 6篇方志荣
  • 5篇海来伍加
  • 4篇方方
  • 4篇马金华
  • 4篇王雪梅
  • 4篇郑晓慧
  • 4篇清源
  • 3篇李松
  • 3篇刘国
  • 3篇杨红
  • 3篇杨立强
  • 3篇李小芳
  • 3篇徐园园
  • 2篇张良
  • 2篇黄林培
  • 2篇曾艳

传媒

  • 11篇西昌学院学报...
  • 5篇水土保持研究
  • 5篇创新教育研究
  • 4篇化工新型材料
  • 4篇环境科学导刊
  • 3篇地理研究
  • 3篇中国环境科学
  • 3篇四川农业科技
  • 3篇广州化工
  • 3篇能源与环保
  • 3篇材料科学
  • 2篇黑龙江环境通...
  • 2篇应用与环境生...
  • 2篇四川环境
  • 2篇北方园艺
  • 2篇水处理技术
  • 2篇人民长江
  • 2篇环境科学与技...
  • 2篇中国沼气
  • 2篇化工进展

年份

  • 1篇2025
  • 16篇2024
  • 14篇2023
  • 25篇2022
  • 22篇2021
  • 29篇2020
  • 15篇2019
  • 14篇2018
  • 14篇2017
16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温度对生物净化滤柱中氨氮、铁、锰去除效果的影响被引量:3
2020年
温度是生物净化滤柱运行的一个重要参数,采用生物净化滤柱处理模拟含氨氮、铁、锰地下水,考察水温从约25℃降到约6℃过程中氨氮、铁、锰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出水氨氮、总铁、锰的浓度分别低于0.15mg/L、0.1mg/L、0.05mg/L,均低于国家标准。出水总铁、锰均未受到水温下降的影响,但是出水氨氮浓度逐渐从约0.02mg/L升高到约0.12mg/L。进一步分析发现,铁主要在滤层的0~0.4m段去除,去除效果没有受到水温变化的影响。氨氮、锰主要在滤层的0~0.8m段去除,其沿程浓度均随水温降低而明显升高。氨氮、锰的生物去除符合一级动力学反应,水温为24.6℃、15.3℃、6.7℃时,两者的动力学常数k分别为0.154min^-1、0.186min^-1,0.143min^-1、0.175min^-1,0.103min^-1、0.163min^-1;半反应时间t(1/2)分别为4.51min、3.72min,4.83min、3.96min,6.72min、4.24min。随着试验水温的降低,氨氮、锰的去除效果明显受到影响。
能子礼超陈韵竹王雪梅柯丹彭代芳
关键词:温度地下水
烯效唑和二甲戊灵复配对马铃薯种薯发芽的影响研究
探究烯效唑和二甲戊灵复配对马铃薯种薯发芽及生理影响,确定马铃薯种薯抑芽剂烯效唑和二甲戊灵最适复配配比.将烯效唑和二甲戊灵按照有效成分不同比例进行复配,得到8个不同配比浓度处理,以清水为对照,测定了马铃薯种薯经浸种后储藏期...
徐翔孙劲
关键词:马铃薯种薯烯效唑二甲戊灵发芽率还原糖过氧化物酶
基于雨课堂的“材料力学”课程教学模式探索被引量:4
2021年
“材料力学”课程是工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等专业的必修科目,该课程根据传统教学模式教学存在教学模式单一及课程内容复杂等问题,从而亟须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来改变现状。文章阐述了西昌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自2018年使用雨课堂后,通过课程成绩分析、调查问卷调查、考核方式改变等新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发现通过雨课堂教学不仅可以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还可促进学生对“材料力学”课程的学习,使成绩有了普遍提高,得到了较好的教学成效。
狄玉丽刘显奎张万明叶芷婷
关键词:教学模式
乡村振兴背景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村民社会适应现状研究
2024年
以凉山州美姑县牛牛坝镇北辰社区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为研究对象,深入调研村民社会适应现状。生计方式转变方面,畜牧业和家禽养殖业缺失,土地利用效率低,外出务工成为主要选择,但存在就业不稳定和技能限制等问题;收入方面,收入结构变化明显,工资性和转移性收入占比增加,农业收入大幅下降,生活成本增加;社交网络方面,与老邻居和亲戚联系紧密,新朋友和新邻居的联系有待加强。提出发展社区特色产业、加强技能培训与就业指导、促进土地流转与利用、多元化收入来源、重塑社交网络等对策建议,以期促进村民适应新环境,推动乡村振兴。
海来伍加
关键词:易地扶贫搬迁
微生物絮凝剂的制备及对生活污水中COD的去除研究被引量:5
2018年
采用传统筛选法、DEHP筛选法和吡啶筛选法优选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结果表明传统筛选法较其他两种方法的筛出率更高。利用传统筛选法从底泥中筛选出一株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经过16S r DNA鉴定其属于路德维希肠杆菌。通过改变该菌株处理生活污水中生化需氧量COD不同影响因素如pH、温度、絮凝剂投加量、氯化钙等的参数寻找最适处理条件。结果表明在最佳环境条件pH值为7.0、温度30℃、微生物絮凝剂投加量为1 m L、氯化钙投加量为0.8 m L时,COD去除率可达到最高的72.2%。进一步证明微生物絮凝剂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絮凝剂。
陈金发张云向地玖殷敏超余玲
关键词:微生物絮凝剂COD底泥
铁对生物滤柱中锰、氨氮去除效果的影响研究
2021年
由于不同地区的地下水中总铁浓度差别很大,考察了进水总铁升高对生物滤柱中锰、氨氮去除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进水总铁约1 mg/L,锰、氨氮分别约2、1.3 mg/L时,铁、锰、氨氮均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出水总铁、锰、氨氮分别为0.077、0.041、0.032 mg/L;当进水总铁升高到约5、10 mg/L时,锰、氨氮的去除效果受到明显影响,但在稳定阶段,锰、氨氮又降到了国家标准以下。沿程分析发现,铁、氨氮均从滤层顶部开始去除,当二价铁全部氧化后锰开始去除;随着进水总铁的升高,锰、氨氮的去除区域均明显向下延伸。
能子礼超李小芳姜英海来伍加邓坤
关键词:氨氮地下水
上清液转移方法对土壤中总磷含量测定的影响被引量:2
2018年
采用碱熔-钼锑抗分光光度法测定土壤中总磷时,由于样品的前处理过程中样品经过多次流转,其中离心过后的上清液作为土壤总磷的待测液直接影响了数据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分析了不同上清液的转移方法对样品测量结果的影响,并以有证标准物质控制实验结果的准确性。经实验测得改进后的方法能满足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要求,提高了样品分析的准确性。
姜英
关键词:土壤钼酸铵分光光度法总磷上清液
岷江上游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变化研究被引量:5
2020年
为掌握岷江上游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变化状况,从地形、气候、植被等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将RS,GIS技术与熵组合权重模型相结合,对该地区2000—2015年生态环境脆弱性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1)该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整体呈现西部相对较高,东部较低的变化状况;(2)各脆弱区栅格比例呈现不同的差异,微度和重度占据最大和最小两端,轻度、潜在和微度的比例则呈现依次降低的趋势;(3)该地区中度及以上脆弱区的栅格比例仅约20%,轻度及以下区域占据绝大部分,客观上反映其生态环境整体处于中等脆弱水平;(4)15年内,脆弱性综合指数分别为2.5916,2.5710,2.5719和2.5373,生态环境质量整体向好的方向发展;(5)系列环保措施实施促进了整体好转,而大量水电基地的建设也对小部分区域变化产生干扰;(6)针对不同区域,实行不同保护与恢复重建措施,将有助于生态环境的好转。
姚昆周兵何磊李玉霞陈建斌相恒星
关键词:生态环境脆弱性RSGIS
喀斯特富营养湖泊水体碳浓度及储量变化特征——以异龙湖为例被引量:1
2024年
为探究喀斯特富营养湖泊水体不同赋存形式碳浓度和碳储量动态变化模式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于2021年9月—2022年6月对异龙湖开展4个季节、20个点位的水质和水体碳浓度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结果发现,异龙湖水体碳以溶解碳占主导,溶解无机碳(DIC)浓度在4种赋存形式碳中最高为(41.26±4.93)mg/L,溶解有机碳(DOC)次之为(16.23±2.23)mg/L,颗粒碳浓度相对较低,颗粒有机碳(POC)和颗粒无机碳(PIC)浓度分别为(10.05±1.81)mg/L和(0.82±0.56)mg/L。异龙湖全年水体碳储量平均值为5.30 Gg C,4种赋存形式碳储量占比分别为60.57%(DIC)、23.77%(DOC)、14.53%(POC)和1.13%(PIC)。分析表明,异龙湖DOC、POC浓度与营养盐负荷及藻类生物量有关,指示其主要来源于藻源性有机碳。DIC浓度与DOC、水温、氨氮、入湖河流分布等因素相关,表明DIC受矿化作用、水温及流域水体稀释作用的共同驱动。PIC浓度与叶绿素a浓度和酸碱度有关,指示其主要受藻类光合作用导致的酸碱平衡破坏影响。异龙湖不同赋存形式碳浓度间存在一定的耦合关系,反映了不同赋存形式水体碳存在迁移和转化,湖泊富营养化导致藻类生物量增加,造成有机碳浓度POC和DOC同步升高,同时有机质的矿化作用也引起无机碳与有机碳的协同变化。与其他湖泊相比,异龙湖具有更高的水体碳浓度水平,可能与异龙湖的富营养化、喀斯特地质背景以及特殊的地理位置等因素有关。在碳储量上,水量是影响湖泊水体碳储量的关键因素,而富营养化提高了水体碳浓度和碳累积速率,增强了湖泊的碳汇效应,在全球湖泊富营养化问题日趋严峻的背景下,湖泊水体碳储量在生态系统碳汇估算中的地位逐渐显露。
王旭温雯雯郭雯李平王明果黄林培王露杨关绍陈光杰
关键词:喀斯特地区富营养化
复合重金属胁迫下5种植物微观结构的变化被引量:1
2021年
为探明植物在复合重金属胁迫下微观结构的变化,采用徒手切片法,对矿渣堆放地和自然地两种生境中的5种植物:蓖麻、刺苋、鬼针草、空心莲子草和紫茎泽兰的茎叶解剖结构进行观察,并测量其叶片厚度、气孔长度和宽度、叶脉厚度、叶脉突起度、茎表皮细胞长度和宽度、茎皮层厚度等指标。结果表明:5种植物的气孔宽度、叶脉厚度和叶脉突起度在两种生境中无显著差异;除刺苋外,矿渣地生境中的其他4种植物的气孔长度均明显大于自然地生境中的植物,其中鬼针草的气孔长度变化最为明显;与自然地植物相比,矿渣地5种植物以较为细长的气孔器、较厚的茎皮层组织等特征来适应重金属环境。矿渣地生境对紫茎泽兰的影响较小。
张云陈金发李海涛高容孙琪旗
关键词:重金属复合污染植物
共15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