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0CB630906)

作品数:15 被引量:72H指数:5
相关作者:温建康周桂英黄松涛李晓晖罗伟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江西省科学院北京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冶金工程化学工程矿业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冶金工程
  • 2篇化学工程
  • 1篇矿业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5篇萃取
  • 4篇镍钴
  • 3篇萃取分离
  • 3篇细菌
  • 3篇浸出
  • 3篇除铁
  • 2篇低含量
  • 2篇影响因素
  • 2篇溶剂
  • 2篇溶剂萃取
  • 2篇乳化
  • 2篇净化除铁
  • 2篇黄钾铁矾
  • 2篇光谱
  • 2篇红外
  • 2篇红外光
  • 2篇红外光谱
  • 2篇
  • 2篇
  • 1篇低PH值

机构

  • 13篇北京有色金属...
  • 2篇江西省科学院
  • 1篇北京科技大学
  • 1篇中南大学

作者

  • 10篇温建康
  • 10篇周桂英
  • 5篇黄松涛
  • 4篇李晓晖
  • 2篇丁建南
  • 2篇杨丽梅
  • 2篇罗伟
  • 1篇刘纪红
  • 1篇刘学
  • 1篇孙伟
  • 1篇张寒霜
  • 1篇武名麟
  • 1篇刘美林
  • 1篇殷志刚
  • 1篇陈勃伟
  • 1篇李岩
  • 1篇李文娟
  • 1篇邹兴
  • 1篇张景丽
  • 1篇王福兴

传媒

  • 4篇稀有金属
  • 3篇金属矿山
  • 2篇有色金属(冶...
  • 2篇中国有色金属...
  • 2篇Rare M...
  • 1篇北京科技大学...
  • 1篇中南大学学报...

年份

  • 2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硫化镍钴矿微生物浸出液萃取除杂过程中界面乳化物的形成被引量:2
2015年
测试微生物浸出液萃取过程中界面乳化物生成率。采用相差显微镜观察乳化液显微结构,并对萃后有机相进行吸收曲线和红外光谱检测,研究硫化镍钴矿微生物浸出液在萃取过程中界面乳化的原因。结果表明:微生物浸出液在萃取除杂过程中界面乳化物生成率随萃取次数的增加而增加。界面乳化物中含有黄钾铁矾、二氧化硅和细菌等物质,并且有机相结构发生变化,红外光谱结果显示有机相P—O—H键吸收峰消失,吸收曲线测试发现370 nm处出现了吸收峰。萃取过程中P204的P—O—H键断裂并与铁离子结合形成了配合物。在微生物浸出液中,固体微粒、浸矿细菌的累积以及有机相结构变化导致了界面乳化物的形成。
李晓晖周桂英黄松涛温建康丁建南
关键词:固体微粒细菌红外光谱
微生物活性的影响因素及其对浸矿效率的影响被引量:5
2012年
在细菌纯培养及细菌浸出某高硫铜矿过程中,考察了不同萃取剂等有机物和杂质离子Fe2+对细菌活性的影响规律以及对铜浸出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萃取剂对浸矿微生物的生长和氧化活性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随着细菌活性的变化,铜浸出率亦随之变化。因此,调节浸出液中有机物和铁离子浓度,保证细菌活性,可有效地提高浸出效率。
周桂英李文娟陈勃伟温建康
关键词:生物浸出微生物活性影响因素
双萃取剂浸渍树脂色层分离硫酸体系中镍钴的研究被引量:1
2017年
目前分离镍钴最主要的方法是溶剂萃取法,但是对于高镍低钴溶液,溶剂萃取法不能取得高效而经济的分离效果。研究采用HZ818苯乙烯二乙烯基苯大孔树脂和P507,Cyanex 272萃取剂自制双萃取剂浸渍树脂,利用萃取剂的协同作用和树脂色层萃取的高分离级数分离硫酸体系中的Ni^(2+)和Co^(2+),考察了树脂的萃取容量、萃取温度、萃取pH值、淋洗温度、淋洗pH值以及淋洗速度等因素对镍钴分离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在Φ20 mm×200 mm的色层柱中,选用一定浓度的HAc-NaAc作为缓冲体系,控制料液pH值为4.8,以5.0 ml·min^(-1)的进料流速能取得较好的吸附效果;控制温度为28℃,淋洗流速为5.0 ml·min^(-1),用pH为4.0的HAc-NaAc缓冲溶液淋洗Ni^(2+),当淋出体积为200 ml时,改用pH 1.0的硫酸淋洗Co^(2+),并收集淋出液,得到净化的硫酸钴溶液。
汪菊香周桂英温建康孙启
关键词:镍钴分离
细菌对铁矾类沉淀物形成的影响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铁矾类沉淀物的形成对细菌浸矿以及后续的浸出液净化除铁效率都有很大的影响。考察了细菌作用下,不同初始pH值、亚铁的初始量等因素对铁矾类沉淀物形成速率及产物组成的影响,并与无菌条件铁矾类沉淀进行对比,总结了细菌作用下,铁矾类沉淀物的形成动力学规律及产物组成差异。结果表明,细菌作用下,铁矾类沉淀物形成速率明显加快,并且产物组成与无菌时有很大差异。
周桂英温建康
关键词:细菌浸出
无机固体物质对萃取过程中界面乳化物形成的影响被引量:1
2014年
研究了矿物颗粒、黄钾铁矾和二氧化硅三种固体对萃取过程中界面乳化物形成的影响。通过考察界面乳化物生成率和水相透光度的变化来评价形成乳化物的乳化程度。结果表明,体系中有矿物颗粒存在时,界面乳化物生成率很高,加入8g/L矿物颗粒,静置10min后,界面乳化物的生成率为40.3%。体系中有二氧化硅固体存在时,界面乳化物生成率也很高,水相乳化程度严重。而黄钾铁矾的分相时间短,乳化物生成率低,与其具有较强的亲水性有关。
李晓晖周桂英黄松涛温建康
关键词:乳化矿物黄钾铁矾润湿性
不同萃取体系分离微生物浸出液中低含量镍钴被引量:5
2013年
采用P507一Cyanex272混合萃取体系分离微生物浸出液中的镍钴,实验结果表明该体系具有较好的协萃效应.结合低含量镍钴的微生物浸出液体系高酸度、低钴镍比的特点,对比了P507、Cyanex272和P507-Cyanex272三种萃取体系对镍钴的萃取分离效果,确定了在初始pH值1.5—2.2、对应的平衡pH值4.00N5.25条件下P507-Cyanex272协萃体系有较好的镍钴分离效果.系统考察了室温28℃下协萃体系各影响因素对镍钴分离的影响,确定协同萃取的最佳工艺为:P507与Cyanex272摩尔比3:2,皂化率60%,萃取剂体积分数10%,有机相(由萃取剂与煤油组成)和水相体积比1:4.在此条件下钻的一级萃取率为99.16%,镍钻分离系数为932.59.
刘纪红周桂英温建康
关键词:矿石处理溶剂萃取
钴和镍协同萃取分离研究进展被引量:12
2013年
综述1990以来国内外采用协同萃取方法从复杂溶液中分离钴和镍的研究现状。将钴和镍协萃体系分为螯合萃取剂有机酸体系、有机磷酸类混合体系、吡啶羧酸酯有机酸类体系和胺类有机酸类体系4类,分别介绍这些协萃体系对钴、镍及其他金属离子的分离情况及萃取机理,对相同类型的体系进行比较,分析各协萃体系的分离特点,并提出运用协萃体系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李晓晖黄松涛温建康周桂英
关键词:
电弧炉烟尘湿法提锌研究被引量:13
2011年
江苏苏钢集团电弧炉炼钢烟尘含锌15.4%,并主要分布在铁酸锌中。对该炼钢烟尘进行浸出试验,结果表明:以氢氧化钠为浸出剂进行碱性浸出时,锌的浸出率仅为34.0%;以硫酸为浸出剂进行酸性浸出时,在搅拌转速为420 r/min,硫酸浓度为200 g/L,液固比为10∶1,反应温度为90℃,浸出时间为2 h的条件下,锌的浸出率达到98.7%。
罗伟徐政张寒霜杨丽梅李岩
关键词:电弧炉烟尘
pH值、相比、温度和金属离子对LIX984界面吸附性能的影响被引量:2
2017年
为探究萃取剂LIX984的界面吸附性能,利用滴体积法研究了水相pH值、相比(O/A)、温度以及几种金属离子对LIX984/DT100-H_2O体系界面性质的影响,计算了界面特性吸附参数C_(min)和A_I,C_(min)为萃取剂分子在液-液界面饱和时,有机相中的最低浓度,其值越大,界面活性越小,AI表示萃取剂分子在界面上的表观横截面积,即每个分子在界面上占有的平均面积,其值越大,分子有序性越低。实验表明,在pH=1.5~3.0范围内随着水相pH值升高Cmin减小,pH=3.0时萃取剂分子界面活性最好;pH=2.0时AI最小,萃取剂分子的界面排列最有序。在相比(O/A)1∶5~5∶1范围内,Cmin随相比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AI随相比的增加先降低后升高,即O/A=1∶1时LIX984界面活性最差但在界面上的排列最有序。温度由20℃升高至40℃时,Cmin几乎不变,在20~40℃间对LIX984界面活性影响不大;AI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0℃时萃取剂分子在界面上排列最有序。水相中Fe^(2+),Al^(3+),Mg^(2+)含量为0.5~6.0 g·L^(-1),Ca^(2+)含量为0.1~0.5 g·L^(-1)时,这几种金属离子的引入使Cmin降低而AI增加,其中Ca^(2+)影响最大。
张景丽刘美林武名麟温建康
关键词:影响因素
Magnesium-rich gangue dissolution in column bioleaching of chalcopyrite被引量:1
2015年
This study is to assess the effect of magnesiumrich gangue dissolution on the ore containing chalcopyrite and carrollite from Democratic Republic of the Congo (DRC). The ore contains 11.0 wt% magnesium and 2.4 wt% copper. When Mg^2+ concentration is over 20 g·L^-1 after 2 months in column bioleaching, the redox potential of leachate keeps stable, much less than that when Mg2+ concentration is below 20 g·L^-1. Meanwhile, the extractions of Cu^2+ and Co^2+ from chalcopyrite with carrollite obviously inhibited by Mg^2+ concentration of over 20 g·L^-1 were investigated. The extraction of cobalt depends on chalcopyrite dissolved in column reactor. The growth and oxidation activity of bacteria are affected by high Mg^2+ concentration (〉20 g·L^-1) in leachate of column reactor. As the rate of gangue dissolution depends on the amount of sulfuric acid, the decrease of the particle size relates to the increase of the total particle surface area and acid consumption. Therefore, the operation of pre-leaching for magnesium removal is not the most effective and economical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magnesium-rich gangue minerals dissolution.
Xue LiuJian-Kang WenBiao WuShuang Liu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