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自主部署创新项目

作品数:49 被引量:942H指数:17
相关作者:钟林生王礼茂耿元波师长兴唐承财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8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8篇经济管理
  • 9篇农业科学
  • 8篇天文地球
  • 7篇水利工程
  • 7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生物学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政治法律
  • 1篇化学工程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主题

  • 6篇旅游
  • 6篇黄河
  • 6篇草原
  • 5篇生态
  • 5篇生态系统
  • 5篇气候
  • 5篇气候变化
  • 4篇低碳
  • 4篇地缘
  • 4篇宁蒙河段
  • 4篇河段
  • 3篇地缘政治
  • 3篇羊草
  • 3篇羊草草原
  • 3篇影响因素
  • 3篇土壤
  • 3篇能源
  • 3篇农田
  • 3篇农田生态
  • 3篇农田生态系统

机构

  • 49篇中国科学院
  • 26篇中国科学院研...
  • 4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甘肃省社会科...
  • 1篇北京市环境保...
  • 1篇东北师范大学
  • 1篇青岛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城市规划...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烟...

作者

  • 8篇王礼茂
  • 7篇耿元波
  • 7篇钟林生
  • 6篇师长兴
  • 6篇李红强
  • 5篇唐承财
  • 5篇孙晓敏
  • 5篇范小黎
  • 4篇温学发
  • 4篇罗光强
  • 3篇成升魁
  • 3篇鲍超
  • 3篇史晶晶
  • 3篇朱治林
  • 3篇王随继
  • 3篇闫云霞
  • 3篇周园园
  • 2篇于贵瑞
  • 2篇张戈丽
  • 2篇杜俊

传媒

  • 5篇资源科学
  • 5篇地理研究
  • 4篇自然资源学报
  • 3篇环境科学
  • 3篇地理科学进展
  • 2篇植物生态学报
  • 2篇生态学报
  • 2篇干旱区资源与...
  • 2篇经济地理
  • 2篇中国科学:地...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中国能源
  • 1篇地理学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遥感技术与应...
  • 1篇开发研究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中国软科学

年份

  • 5篇2014
  • 2篇2013
  • 13篇2012
  • 9篇2011
  • 17篇2010
  • 4篇2009
4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风电减排CO_2的成本测算及其时空分异被引量:7
2010年
以风电并网利用为主的风能资源快速开发和利用已产生了显著的能源替代、CO2减排和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等良性效应,开展中国风电减排CO2成本测算及其时空分异的探究对于准确认识风能在能源系统中地位、明确风电发展方向和制定应对气候变化对策具有重要作用。在明确风电电价测算方法和构建风电减排CO2成本测算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对当前中国典型风电项目技术经济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以及通过学习曲线模型分析,测算了不同风能等级区、不同省份不同时期的中国风电减排CO2成本。结果表明,在当前水平下,中国在风能极丰富区、丰富区、较丰富区、一般区、贫乏区风电减排CO2的成本分别为120元/t、182元/t、243元/t、367元/t、737元/t;不同省份减排成本差异很大,最高值和最低值分别为783元/t和39元/t,且呈现出沿海省份减排成本低于内陆省份,减排成本空间分布与风能资源存在一定错位的现象。在2008~2050年期间,中国风电减排CO2成本呈持续下降趋势,预计在2020年风电开始具备与常规火电竞争的能力。
李红强王礼茂
关键词:风电CO2减排成本时空分异
近50年来气候变化对西藏“一江两河”地区农业气候热量资源的影响被引量:34
2010年
作物布局与种植结构是长期适应气候变化的结果。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农业气候资源相应发生变化,对区域农业生态系统必然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分析区域农业气候热量资源的变化特征,为充分利用热量资源以及指导区域农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西藏"一江两河"农区是西藏最重要的农作物集中分布区,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化必然对该区作物和牧草的生长产生影响。本文基于"一江两河"地区主要站点的气象数据,采用平均气温、≥0℃和≥10℃初日、终日、持续日数和积温作为农业气候热量资源的指标,分析"一江两河"地区农业气候热量资源年际变化趋势及其热量资源变化在年内的分配。结果表明:①"一江两河"地区气温显著升高,增温以冬季最为明显;热量资源年际变化表现出显著的增加趋势;②研究区主要代表气象站点表现出≥0℃和≥10℃初日提前,终日推迟,持续日数延长的趋势;③从研究区各站点逐月积温年际变化来看,≥0℃积温在春季增幅明显,尤其以3月积温增加明显;≥10℃积温8-10月增加幅度较其他月份明显;④热量资源的增加正值作物或牧草生长始末期,热量的增加将影响作物或牧草的生长,如拉萨地区适宜冬小麦播种期明显推迟。
张戈丽欧阳华周才平徐兴良张宪洲武俊喜
关键词:气候变化积温
基于功能性状的生态系统服务研究框架被引量:29
2012年
功能性状通过影响生态系统的属性和过程及其维持来影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关系的研究有助于深入探讨生态系统服务形成机制,也为生态系统服务研究提供了一个切入点。该文对目前的功能性状和生态系统服务研究框架进行了介绍,回顾了功能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关系的研究现状,总结了目前功能性状在生态系统服务研究中的应用,提出了基于功能性状的生态系统服务研究框架。在这个研究框架中,首先选取对生态系统功能影响显著的非生物因子和功能多样性指数,然后量化非生物因子和功能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以及生态系统功能-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关系,进而构建功能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的数量关系。与此同时,利用群落构建理论和物种共存机制分析功能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变化的机制联系,以研究生态系统服务形成和变化机制,为生态系统服务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肖玉谢高地安凯鲁春霞
关键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性状
内蒙古羊草草原生长旺季CH_4吸收通量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2
2010年
通过野外定点实验研究了内蒙古羊草草原近地面空气CH4浓度、土壤水分含量、土壤Eh、植物体、地温及土壤pH等因素在植物生长旺季对CH4吸收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CH4吸收通量与近地面空气CH4浓度及土壤Eh值正相关,与土壤水分含量负相关.降水通过改变土壤水分含量影响CH4的吸收通量;(2)观测期间自然状态处理(对照)、去地上部植物体处理和地上、地下部植物体完全去除处理3个处理的CH4吸收通量平均值分别为1.52,1.51和2.00mg·m-2·d-1.自然状态处理与去地上部植物体处理的CH4吸收通量差异不大,而与植物体完全去除处理的差异较大,表明地上部植物体对CH4通量的贡献不大,而根系或去根系过程对CH4通量的影响较大;(3)CH4吸收通量对地温及变化范围较窄的土壤pH值(6.36~7.86)不敏感.从植物生长旺季CH4的通量来看,内蒙古羊草草原作为CH4汇的作用明显,但其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还需深入研究.
耿元波罗光强袁国富
关键词:羊草草原影响因素
羊草草原和贝加尔针茅草原生态系统呼吸的差异分析被引量:8
2010年
应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对羊草草原和贝加尔针茅草原的生态系统呼吸CO2通量进行了测算,分析了生态系统呼吸的影响因素,比较了2种草原生态系统呼吸的差异并分析了产生差异的原因.观测期间羊草草原生态系统呼吸CO2通量平均为(12.03±2.10)mg·(m2·min)-1,显著低于贝加尔针茅草原[(20.09±4.41)mg·(m2·min)-1];而羊草草原生物量显著大于贝加尔针茅草原(p<0.001).羊草草原和贝加尔针茅草原生态系统呼吸都与温度(箱内气温、5cm和15cm地温)具有显著的指数函数关系.通过偏相关分析发现,在地温作为控制变量时,生态系统呼吸与土壤Eh、pH间不再具有显著的相关性,Eh、pH对CO2通量的影响可能是由地温变化间接引起的,而CO2通量与活体生物量呈现出了一定的相关性,与凋落物生物量无显著相关性.2种草原的CO2通量都可以用温度指数模型进行很好地模拟,基于地温的模拟效果(R2为0.568~0.639)显著好于基于箱内气温的(R2为0.323~0.426).地温是2种草原生态系统呼吸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它掩盖了地上部植物体对生态系统呼吸的影响.在该区域,土壤呼吸占生态系统呼吸比例较高,贝加尔针茅草原较高的有机质含量导致了其生态系统呼吸CO2通量较高.
罗光强耿元波
关键词:生态系统呼吸羊草草原贝加尔针茅草原温度土壤有机质
我国低碳旅游的内涵及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被引量:99
2011年
低碳旅游的发展有助于推动我国旅游业的节能减排与可持续发展。依据低碳旅游产生的背景与低碳经济的内涵,通过对比可持续旅游、生态旅游,提出低碳旅游的概念内涵,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低碳旅游的发展目标、原则与特点,最后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从政府部门、旅游目的地、旅游企业和旅游者四大低碳旅游核心利益相关主体,提出我国低碳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可为低碳旅游发展提供参考。
唐承财钟林生成升魁
关键词:低碳旅游可持续发展节能减排旅游业低碳发展
中国低碳能源发展潜力及对国家减排贡献的初步研究被引量:8
2010年
科学评估低碳能源发展潜力及对实现国家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降低40%~45%目标的贡献,对于制定应对气候变化对策和明确低碳能源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现实价值。论文设置了中国低碳能源的两种发展情景,并从总量、分品种和分领域评价了两种情景下低碳能源的发展潜力和减排潜力。在此基础上,系统评估了两种情景下中国低碳能源对实现国家减排目标的贡献率。评估结果表明:1)发展低碳能源对于完成国家减排目标至关重要,在平稳、较快和高速经济增长3种方案下,通过发展低碳能源对实现国家减排目标的最低贡献为12.58%,最高则可达30.25%;2)经济增长速度越快,低碳能源对实现国家减排目标的贡献越低;3)若要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则一方面要加大对低碳能源的投入,同时则需大力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碳生产率,控制碳排放总量的快速增加。
李红强王礼茂
关键词:低碳能源CO2减排目标
基于生态地理分区的青藏高原植被覆被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被引量:74
2010年
基于1982~2006年GIMMS NDVI数据集和地面气象台站观测数据,分析了青藏高原整个区域及各生态地理分区年均NDVI的变化趋势,并通过偏相关分析研究不同生态地理分区植被覆被变化对气温和降水响应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表明:(1)近25年来,高原植被覆盖变化整体上趋于改善;高原东北部、东中部以及西南部湿润半湿润及部分半干旱地区植被趋于改善,植被覆盖较差的北部、西部半干旱和干旱地区呈现退化趋势;(2)高原植被变化与气温变化的相关性明显高于与降水变化的相关性,说明高原植被年际变化对温度变化更为敏感;(3)高原植被年际变化与气温和降水的相关性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植被覆盖中等区域全年月NDVI与气温和降水的相关性最强,相关性由草甸向草原、针叶林逐步减弱,荒漠区相关性最弱。生长季植被覆盖变化与气温的相关性和全年相关性较一致,降水则不同,生长季期间高原大部分地区植被变化与降水相关性不显著。
张戈丽欧阳华张宪洲周才平徐兴良
关键词:青藏高原NDVI气候变化
不同肥料种类对稻田红壤碳氮淋失的影响被引量:15
2014年
土壤中碳、氮淋失降低土壤肥力,污染水体环境.为探究不同施肥种类对稻田红壤碳氮淋失影响,本试验依托中国科学院千烟洲生态站(114°53'E,26°48'N)1998年建立的红壤稻田长期定位控制试验,选用负压法采集土壤溶液,研究秸秆还田(ST)、有机肥(OM)、化肥(NPK)对土壤碳、氮淋失状况及时间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1稻田土壤中氮素淋失以铵态氮(NH+4-N)为主,施用NPK使土壤中NH+4-N(1.2 mg·L-1±0.1 mg·L-1)淋失最严重,施用OM使土壤中可溶解性有机碳(DOC)(27.3 mg·L-1±1.6 mg·L-1)淋失最严重,且土壤中DOC和NH+4-N均在水稻营养生长期淋失最严重(P<0.05);2施用OM与NPK可以增加稻田红壤中NH+4-N、DOC、总有机碳(SOC)和总氮(TN)含量,且施用NPK增加TN效果最显著,施用OM增加SOC最显著;3土壤渗漏液中DOC含量与稻田红壤中SOC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渗漏液中NH+4-N含量与稻田红壤中T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
刘希玉邹敬东徐丽丽张心昱杨风亭戴晓琴王忠强孙晓敏
关键词:营养生长期生殖生长期
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26
2012年
基于2009年的太阳能光伏数据,利用ArcGIS分析工具对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空间格局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的北京和河北,新增量分别占全国比重的85.7%、8.8%,累积量占全国总量的73.1%、8.2%。光伏企业初步形成了以华东为主,中南、华北为辅的空间格局,光伏企业数分别占全国的52.67%,20.67%和17.85%。光伏企业分布较集中的省(直辖市)为广东、浙江、上海、北京、江苏,分别占全国的16.6%,15.6%,13.9%,12.6%和12.2%。基尼系数表明,华北地区集聚程度最大,在0.7左右;东北地区集聚程度最小,略高于0.5。影响因素的回归统计结果表明,政府政策、技术水平、消费市场和能源效率是影响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空间格局的主要因素,并且呈较强正相关。
陈枫楠王礼茂
关键词:太阳能光伏产业影响因素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